孫正錄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52-01
近年來,語文教學改革的浪潮可謂風起云涌,名師們各領風騷。許多教師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開始了課改的行動,但在激動的行動中有盲動,語文課堂也變得浮躁而復雜,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被擠壓。許多老師也感覺如今的語文課看不懂,學不到,如何是好!語文課應該怎么上?我們似乎迷失了語文的方向,一切全是新的,教學目標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要求的教學理念也是新的,學習的方式也是新的,評價的目的也是新的,什么都是新的……許多人不禁感嘆,教了近三十年的語文,卻沒有學會怎么教語文。
一、私塾教育和語文教育現狀
1.歷史悠久的私塾教育的成功
歷史悠久的私塾語文教學是這樣的:每天上學,進門坐下就是趕緊讀書背書,準備先生的檢查。檢查完了,先生就教新書,主要是教學生讀一讀,偶爾也是講解一下難懂的地方,學生回到座位還是讀背,接下來是玩,下午是寫字,然后是作文,內容無非是《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這個時期確實是中國文學發展的最盛世,四大名著、李白,杜甫,蘇軾等等,不勝枚舉。
私塾的語文教學是簡單的:無非是看別人是怎么寫文章的,便讓學生照著寫、看書法家是怎么寫字的,便讓學生依樣畫葫蘆,基本上是不講知識的,不講什么寫作方法的,不強調對內容要有多少理解。然而正是這樣符合了學習語文規律,現在的語文教學呢,卻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私塾教育是直指根本的,也是簡單的。它的成功之處告訴我們簡單有理。我們要的是更高層次的返璞歸真。
2.語文教育現狀
現在語文承載的角色太多了,不堪重負。聽說讀寫,現代的古代的,語言的文學的,要識字還要培養什么美德什么情操什么能力。多了就亂,無所適從。語文教學強加給了許多非語文功能,也可以說是弱化了語文的學習目標。在創新教育大張旗鼓進行時,不管是閱讀、作文、生字、口語交際等教學中都大力開發創新研究,人人都寫創新文章。對學生進行想象等各種能力的培養同時卻是過了分。而忽視了或是弱化了正常的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
二、語文的本質
語文的本質就是簡單。崔巒先生:“我們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學做人,扎扎實實求發展,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張慶先生也說:“語文教學要倡簡,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簡單語文的實質是按照語文教學的規律去做,它不純粹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常態語文。
語文教學承載的是識、寫、讀、背、說、作、習。再簡單一點,即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在教學中,應該自始至終貫穿一個“讀”字,特別是朗讀。要摒棄課堂上的花里胡哨的東西,語文教學要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閱讀能力是讀來的,讀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詞造句的奧妙,才能感受祖國語言的美,感受表達形式的美。如《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用62個字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這段文字中,華雄被斬,酒還沒有涼,戰斗的激烈,關公的英武,寫得何等精彩,文字何等簡練,寫法何等絕妙。語文要“意”“文”兼而有之,必須讀書。
三、教師應還原語文本色,簡單教語文
1.平淡教語文
平淡致真。教師持這種心態,就會心平氣和,以真心與文本、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以真情和作者及學生進行真誠交流。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平淡致靜。教師心靜如水,學生雅靜無聲。師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有心靈的絮語,有自然的默契,有隨機的暗示,有會心的微笑。這就是潛移默化。
平淡教語文,方露語文本色。如司空圖在《詩品》中所言“生氣遠出,妙造自然”。又如蘇軾所言“無窮出清新”、“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可見平淡教語文對教師的綜合素養,尤其是對人文素養的要求更高了。
2.簡單教語文
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課。不要硬給語文課加重任務,拔高要求,也不要脫離學生實際,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于復雜,也不要使教學方法花樣翻新,更不要讓課件充斥課堂,喧賓奪主。
語文課要“一課一得”,即一堂課,目標要集中,任務要單一,要求要明確,訓練要落實。言其少也、精也。而不是說只有一個要求,一項任務。是“精講多練”,精講,即講精華,講精髓,講精煉,畫龍點睛,提綱挈領,要言不繁,惜時如金。即讓學生多讀多寫,自主參與言語實踐。因此要強調,對話主要是和文本的對話,要深入鉆研教材,疑問主要從文本中來,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離文本,有時要咬文嚼字。
把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了,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復雜多樣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易行,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荀子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之美。”教學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點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實,正是這種“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語文教學更精煉、更精彩。
3.扎實教語文
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性學科,從小打好學習母語的基礎,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實,訓練扎實,效果落實。
要認真研究教學過程,這既是學生思維、想象的過程,也是能力培養的過程,是教學的“三維目標”統一的過程。不要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仍按“預設”,一成不變。由于語文學習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時需要回旋反復,有時需要重槌敲打,有時又需要“輕攏慢捻”,有時甚至需要以退為進。教師要善于審時度勢,穿針引線,因勢利導。
4.輕松教語文
當前語文教學,師生都感負擔重。對語文教學要求太高,任務太多,擠得滿滿的,填得死死的,作業多多的,哪有多少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了輕松、開心地學習,首先要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氣氛,讓學生無拘無束地發言,盡情地表露他們的喜、怒、哀、樂,毫無顧忌地表達他們獨特的感悟、獨特的理解和獨特的體驗。要留下空白,留有彈性。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堅持和文本對話,善于從文本中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中去發現文本中的空白,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未盡之言、未了之情,從作者寫出來的文字中去發掘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輕松學語文,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訓練,而是營造氛圍,研究策略,講求方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愉快地、輕松地、高效率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