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偉+朱廣明+費永全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14-02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民群眾對提升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由此催生出一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的新農村建設熱潮。由于發展的參差不齊和本身的門檻所限,盡管目前美麗鄉村建設仍然處于設點試行階段,但它產生的影響以及示范作用不容小覷,為了一探“江蘇美麗鄉村”建設給農村帶來的變化和給群眾帶來的實惠。日前,筆者專門走訪調查了句容市邊城鎮青山村,調查結果表明,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鑒,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
1 青山村基本情況
青山村位于句容市邊城鎮東部,因其坐落于大青山腳下而得名。據史料記載,青山村始建于隋朝末年,以前稱為青山街,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村中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邊城三寶的“八百年木瓜樹、千年銀杏樹、億年魚化石”僅青山村就獨占兩樣;宋朝宰相巫伋(巫朝潤)便是出自此村;建于南宋的青山廟,被譽為這里的“小東方明珠”。歷經千余年的洗禮,從破四舊那時候的損壞到后來村民踴躍集資修葺,都為青山這個寧靜的小村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感,也蒸騰出悠遠的文化韻味。目前,青山村全村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00畝,全村現有農戶1150戶,人口為3720人,是理想的美麗鄉村建設試點之地,所以被句容市邊城鎮確定為首批“江蘇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2 青山村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做法
青山村美麗鄉村建設總體構想是通過強化投入,整體推進,使青山村成為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按照這一構想,該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堅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齊頭并進三位一體,追求特色深挖內涵,具體做法是:
2.1 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加強組織領導。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規劃是建設的指南,青山村美麗鄉村建設從建設之初便引起鎮村領導的高度重視,本著“綜合整治、建則必成、追求特色、發展惠民”的原則,他們把建設規劃放在首要位置,委托規劃部門編制了《句容市邊城鎮青山行政村“美麗宜居村莊”環境整治方案》《青山村村莊環境整治建設規劃》,為了使規劃具有更強的指導性,他們還專門邀請高校專家對村莊的功能分區及美化綠化的各項建設制定了控制性詳規。
為保證整治、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工作布置會議及現場會;組織人員參觀學習兄弟鄉鎮好的工作方法和建設成果;針對青山村實際情況,整合資源,合理布局,成立“青山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青山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把江蘇省省級美麗鄉村創建作為村支部和村委會的重點工作,實施“一把手工程”;村召開了黨員、社長及村民代表參加的不同層次的部署大會,統一思想,明確目標,分解任務,同時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具體要求的宣傳,使創建工作深入人心,有序進行。
2.2 立體推進,全面建設,切實利民惠民。青山村美麗鄉村建設始終把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根據鎮政府“統籌城鄉發展、鎮村聯動發展”的總體要求,他們全面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環境及衛生整治、農房建設等各項工作,先后投入資金1700余萬元進行村級道路的修筑;新建了集健身休閑為一體的村民文體廣場3處;開展綠化工程建設,利用宅前屋后空閑地,加強村莊綠化,新增綠化面積達5660平方米,主要道路綠化率達100%,村莊綠化率達50%,在公共場所建立水沖式公廁1座,建立環保垃圾房8座,垃圾箱25個,共清除生活及建筑垃圾2000多方;整飾建筑100戶,美化建筑及村民住房;拆除危險建筑10處;危房改造6戶;新增道路硬化2589平方米;修繕、鋪設古街青石板道路1500米;架設路燈60盞;清理露天糞坑61個;改廁45座;設置了滅鼠滅蠅等裝置,蚊蠅鼠蟑得到有效控制;清除亂堆亂放36座;河塘清淤3座;河塘駁岸2座;河塘岸邊種植適生樹種,景觀優美;無污水塘,臭水溝,河道無垃圾、雜物和漂浮物;村內修建了停車場一處;區域供水普及率達100%;為徹底解決青山村周邊石灰窯對青山村的環境污染,2014年,青山村積極配合西南片區環境整治工作,投入630余萬元,關閉、拆除石灰窯14座,并對拆除后的石灰窯進行復墾或綠化;加大對村委會辦公設施及辦公條件的投入;完成青山村文化墻建設工程;對全村衛生死角全面清理;增強全村節點亮化,增置導向牌8處,宣傳欄3處;對村入口進行美化建設,增加村入口主干道標志性建設一座;對入村主路銀杏大道進行黑色路面擴寬改造;對村內各類桿線進行梳理、整治。通過建設,青山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惠民的同時夯實了村級經濟加快發展的基礎。
2.3 健全制度,長效管理,確保鞏固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在于加強管理,青山村在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中注重的就是管理,他們在管理上堅持做到長效管理、制度管理、共同管理。村里配備了專職的環保負責人員,設專職保潔員4名;制定了村莊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制度,明確了環境衛生管理責任人,落實長效管理隊伍,及時清掃保潔、收集、轉運生活垃圾。明確長效管理工作要達到“六有”標準,即:有專業的管護隊伍;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有必要的記錄臺賬;有明確的工作職責;有完整的考勤、巡查、考核記錄臺賬;有嚴格的考核機制,村、社干部明確分工,明確專人負責督查。
按照市(縣)、鎮“保障措施要到位”的要求,鎮政府創新財政投入機制,優化整合各類財政資金,設立村莊環境長效生態各類專項資金,嚴格實行專款專用。制定合理的管理隊伍和用工人員工資標準、獎罰措施及考核辦法,確保村莊環境長效管理工作的順利推進、正常運行。有了資金保障、制度約束、責任追究,使青山村建設成果得到很好的鞏固。
2.4 挖掘底蘊,著眼資源,打造人文青山。青山村人文薈萃,古物眾多。自巫彥徽隋末在江蘇句容青山南麓開基建村以來,歷經唐、宋、元、明、清及民國,迄今已1400多年。青山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代有名人輩出。宋朝宰相巫伋的傳說口耳相傳,家喻戶曉。青山古街青石板路歷史悠久;千年古樹銀杏樹,更是萬人敬仰、聞名遐邇,被列為市級名貴苗木保護對象;建于南宋的青山廟,已有千年歷史,被喻為東鄉明珠;青山村發現的億年魚化石被視為邊城瑰寶。青山村自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專門組織精干隊伍對村中的名人軼事、古物掌故進行搜集整理,編印成冊向外推介,擴大知名度。同時,緊緊圍繞農民增收、增效為主題,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葡萄、有機果品、茶葉等高效特色農業。目前青山村種植葡萄500多畝,草莓80多畝,苗木、速生林1300余畝。同時形成規模效應,涌現了一批農村經紀人,帶動周邊村莊發展高效農業,實現經濟與生態良性循環。
3 青山村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群眾支持,思想認識有待提高。農民是村莊的主人,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是村莊建設理所當然的主體,但從工作情況來看,農民參與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還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農戶的東西開口就要補償,加上少數鎮、村干部存在畏難情緒、工作主動性不強,直接影響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3.2 建設資金尚需解決。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鎮村經濟實力有限,難以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有較大的投入,而上級配套一般是以獎代補,等項目完工驗收后才有獎補資金,因美麗鄉村建設形成的資金缺口難以彌補,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快速推進。
3.3 長效管理機制有待健全。美麗鄉村是一項民心工程,更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村、組把美麗鄉村建設當作階段性工作任務,重整治、輕管理,有建立但沒健全長效管理機制,臟、亂、差現象出現回潮,若不健全管理機制,必將陷入“治理-反彈-再治理”的圈子。
3.4 農村文化和景觀沒有轉化成產業資源。美麗鄉村建設資金大都依賴財政支持,在建設過程中單一注重建筑物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沒有有效地把農村文化和景觀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或旅游營銷結合起來,從而使得農村文化和景觀應有的市場價值沒有充分彰顯出來,對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推動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4 青山村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4.1 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注重發展農村文化,以培育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為內涵,實現“美麗鄉村”的內外兼修。我們所致力追求的美麗鄉村絕不應該僅僅只是外在的“經濟發展、村容整潔”那么簡單,“美麗鄉村”的深刻內涵應該是人的素質的同步提高,是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禮儀、樹新風的現代農民,是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同步提高,進而實現“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
4.2 拓展融資渠道,創新發展舉措。美麗鄉村建設資金必須整合,形成合力,一是要注重財政引領,盡快出臺相關以獎代補配套政策,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切實加大投入。二是要整合資源,對國家農業、水利、扶貧等各項涉農資金,建立統一協調機制,保證資金使用統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實現做一個、成一個。三是要積極培育村級集體經濟,通過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實現自我造血,并最終用于本地的其它建設投資,實現良性互動。四是要開展市場化運作,引導企業、團體、個人等民間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4.3 必須建章立制,長效管理。三分建、七分管,要使美麗鄉村建設管理走上規范化軌道,必須建立美麗鄉村建設管理長效機制。一是盡快出臺保潔員的管理考核辦法,健全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出臺保潔員的保障辦法,穩定保潔員隊伍。三是加強監督和處罰力度,對亂倒垃圾、亂涂亂貼行為加大處罰力度。
4.4 產業支撐、特色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經濟后盾。美麗鄉村不可能畫餅充饑,幸福生活也不可能一味靠外資援助,所以,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本地經濟,才能找到美麗鄉村的源頭活水,才能實現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有特色產業作為支撐。一是要立足資源優勢,確立主導產業并形成特色。有特色就有優勢、就有競爭力。特色產業的發展要突出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地域特色,資源稟賦的獨特、地域條件的個性便是“特色”,找準了自己的個性,培育獨特的產業,增強經濟競爭力,就有了建設美麗鄉村的資本。二是要建立專業化特色產業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績效為核心,對本村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進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進而探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企業模式,把產供銷、貿工農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三是要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生態,發展環保生態種養殖產業,修建回歸自然的新型農莊,利用農村自然環境和農村特有的鄉愁文化吸引游客,通過集觀賞、采摘、體驗、知識教育于一體的觀光旅游休閑產業,帶動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