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 馬白鎮屬馬關縣的城關鎮,是馬關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條件好,具有很好的自然資源優勢,對發展蔬菜生產較為有利。筆者通過對馬白鎮蔬菜生產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存在問題,提出馬白鎮蔬菜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對策及措施: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蔬菜產業化發展戰略目標,扶持政策;②充分利用當地多種氣候類型并存的自然優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③加強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④發展一批保鮮、加工企業;⑤堅持科學引導,改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功能結構;⑥加強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及推廣。
[關鍵詞] 馬白鎮 蔬菜產業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38-02
蔬菜是馬白鎮古老而又新興的產業,是重要的“菜籃子”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菜籃子工程”既是關系到保證城鄉市場供應和維持社會穩定的一項“安民工程”,又是振興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富民工程”。馬白鎮作為馬關縣的城關鎮,在發展蔬菜生產方面,不僅區位優勢好,而且氣候條件適宜。但是,由于種菜的總體水平不高,蔬菜基礎設施脆弱,布局不合理,品牌意識差等,致使當地的蔬菜生產并沒有發揮應有的優勢。在此,筆者就馬白鎮如何發展蔬菜產業作粗淺的探討。
1 馬白鎮發展蔬菜生產的優勢
1.1 自然資源優勢。馬關縣馬白鎮地處云南省西南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光能充足、雨量充沛,有多種氣候類型,比較適宜各種蔬菜的生長發育。優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蔬菜種質資源,馬白鎮境內現有10多個科50多個屬。即使在蔬菜供應的淡季,也有50多個蔬菜品種上市。
1.2 區位優勢。馬白鎮屬馬關縣的城關鎮,是馬關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條件好,文山至馬關至河口的高速公路2016年將開工建設,文山至馬關至河口的鐵路、屏邊至馬關至西疇、麻栗坡的二級路在十三五期間有望建成通車。這些道路的修通,為馬白鎮蔬菜的外銷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1.3 成本優勢。馬白鎮屬農業大鎮,土地資源較為豐富,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都比較低,從而使產品的成本相應較低,具有很大的價格優勢。
2 馬白鎮蔬菜產業現狀
自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交由農民自主經營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農民可以根據市場上的需要來調節生產,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農產品市場的繁榮與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馬白鎮的蔬菜生產經過土地承包到戶這些年以來的發展,至今也有了一定的規模。據統計,2015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10000余畝,其中常年園1000多畝,總產量30000多噸,總收入3000多萬元,;專門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戶近300戶5000余人;以從事蔬菜交易為生的人達80多人。從近年來從事蔬菜生產和交易的人數變化情況來看,兩支隊伍的人員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這為該鎮蔬菜產業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 馬白鎮蔬菜生產存在的問題
目前馬白鎮在發展蔬菜產業化方面既面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中國入世后市場擴大等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又面臨著許多不容回避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
3.1 蔬菜生產基地基礎設施脆弱。全鎮范圍內的蔬菜生產基地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較差的問題,靠天氣狀況決定收成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從客觀上增加了蔬菜生產的自然風險。
3.2 蔬菜生產布局不合理。馬白鎮的蔬菜種植分布零星,形不成規模;蔬菜供應淡旺季相當明顯,尤其是一些蔬菜品種。上市較集中,造成旺季供大于求,價格相應較低,甚至連成本價都賣不到,從而嚴重影響菜農的生產積極性;在蔬菜供應淡季,品種少且質量差,此時的價格確比平時高幾倍甚至十幾倍。
3.3 內在素質方面的問題。一是品種結構調整有待優化,品種結構調整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消費者對蔬菜的要求相比,符合消費者要求的品種的比例還不太高;二是品質有待提高,且要符合城鎮居民的消費習慣,優質品種的比例仍然較低。三是科技投入力度小。
3.4 生產方式和技術落后。雖然近年來,蔬菜小拱棚及地膜覆蓋栽培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很大。蔬菜生產基本上還是傳統的生產方式。
3.5 食品安全問題。我國政府提倡綠色食品的生產已經十多年,綠色食品蔬菜研究和生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綠色食品蔬菜的比例不高。據農業部植保部門調查,在葉菜上使用過高毒農藥的種植戶占32.8%,另一項調查顯示,在所調查的8種蔬菜81個樣品中,農藥殘留超標率超過50%。馬白鎮在這方面因農民文化素質低,科技意識差,農藥殘留超標率更高。
3.6 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馬白鎮蔬菜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而且往往是兼業菜農,各家各戶分散性的經營,隨意性種植,不確定的品種數量和質量,以致很難建立穩定的供貨渠道。生產、流通、銷售自成體系,獨立運作,致使在種植面積、收購價格等供求平衡方面不統一,不協調,優勢貨源緊缺,互相搶購,猛抬價格,有時又供大于求,互相壓價,價格大跌。
3.7 品牌意識差。市場經濟條件下,樹立產品的品牌形象是增強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由于馬白鎮地處邊疆,群眾的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缺主意、少辦法的問題很突出,可以說,無論是從事蔬菜生產還是蔬菜交易的人,很少有人會考慮到要樹立蔬菜的品牌形象以增強其競爭力.。
4 馬白鎮蔬菜產業化發展對策
要實現蔬菜產業化發展,必須對阻礙蔬菜生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并且要清理發展思路。筆者分析了本鎮蔬菜生產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發展的對策措施:
4.1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蔬菜產業化發展戰略目標、扶持政策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蔬菜的發展同樣如此。如果不對蔬菜生產進行認真研究、科學規劃,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目標和階段發展目標,那么就會失去發展方向,蔬菜產業化發展便無從談起。在有了明確的發展戰略和階段目標后,才可能制定出有利于促進蔬菜產業化發展的扶持政策。通過政策的促進作用,最終才會實現蔬菜產業化發展。
4.2 充分利用當地多種氣候類型并存的自然優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在進行蔬菜生產基地的布局時,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全面統籌的原則。結合馬白鎮的實際,在具體規劃上,應重點加快建設板子街社區木都底、小馬白、興隆街社區壩地、海子邊社區松毛寨、城子卡及下寨村委會壩尾、鋪子村等快生菜基地布局,重點發展莧菜、湯菜、生菜、茼蒿、小蔥、香芹等快生菜。加快文馬公路、馬八公路、馬河公路及馬關至都龍沿線的蔬菜基地布局,其中文馬公路、馬河公路沿線應建成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
4.3 加強蔬菜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加強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產規模化經營,提高基地的抗災能力,是農民增收節支的基礎,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的重要途徑。政府部門要按照“特色、規模、品牌、效益”四個環節,把財政、農業、水務、交通等各方面資金捆綁起來,集中資源,整合力量,聚焦項目,實施山、水、田、林、路整體開發,生產、生態、生活綜合治理,加快全鎮農業發展進程,營造招商引資投資環境,降低農民從事蔬菜生產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首先應加強對馬安山水庫、城子卡水庫、大丫口水庫、馬灑水庫及與之配套溝渠的維護。增強水庫的供水能力,做到能周年供水;其次是對蔬菜生產基地的道路,溝渠進行改造。
4.4 千方百計發展一批蔬菜保鮮企業和加工企業
政府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以“防水養魚”的方式催生出蔬菜保鮮企業和加工企業。當催生出的企業具備一定經濟實力之后,在考慮取消優惠政策。這樣做,既能為蔬菜供應旺季防止價格下跌確保菜農利益,又使企業從中受益,同時還擴大了地方財源。可謂一舉三得。利用財政扶持、銀行貸款、民間資金入股等形式,對馬白管理轄區的文華亞麻廠等效益不好的企業進行改造,利用企業現有的廠房,建立一個大中型冷庫及一批蔬菜加工廠。
4.5 堅持科技引導,改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功能結構
積極培育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組織,是貫徹農業標準化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科技培訓農民,可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通過科技示范辦樣板,可以引導農民走向標準化生產道路;通過科技承包實行育苗統購、病蟲害統防統治,可以有效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按照中央關于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精神,在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創新方面,各級政府要把政府賦予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與推廣部門的經營性服務功能分開的試點辦好,抓緊制定方案,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下鄉搞科技承包,在幾個農業經濟板塊基地辦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示范樣板。建立農資連鎖經營、種苗統購統育、肥料統購統配、病蟲害統防統治的全程過程服務運行機制,使科技成果和新技術得到及時的推廣運用。真正為農產品生產安全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切實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和農產品的質量競爭能力,增加農產品的賣點。
4.6 加強技術的引進、消化和適用成果的配套推廣
從馬白鎮乃至馬關縣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引進、消化與應用國內外確能為我所用的高新技術成果,無疑可以縮短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對此應該高度重視。由農業科技部門及龍頭企業,利用試驗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引進國內外的名、優、特、新品種及好的栽培技術措施,進行試驗示范,對有潛力的技術進行推廣。
4.7 穩住科技人才,促進合理流動
現代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要提升馬白鎮蔬菜產業現代化水平,必須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穩定科技隊伍,將大批有真才實學、年富力強的蔬菜科技人才穩住,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聰明才智,發揮其創造力。
當然,穩住人才并不排除人才的合理流動。從字面上來看,穩住和流動似乎是一對矛盾,但把它放在一個宏觀的體系中,并不矛盾,沒有合理的流動,就不會有促使單位或領導千方百計地創造吸引人才的條件。因此,合理流動是為了引入競爭機制,更好地穩定人才。就馬白鎮蔬菜生產的現狀而言,重點是出臺優惠政策,吸引蔬菜發達地區的種菜能手到我地發展,從而帶動其他農戶的發展。
4.8 提高農民素質,重視科技普及
農民的素質對蔬菜成果的推廣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農民的素質低,再好的成果也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由于受到傳統和地域的影響,我省乃至全國的農民的素質都相對較低,政府和科技工作者有責任為提高農民素質多做一些工作,進一步加大科技普及的力度。通過舉辦蔬菜種植培訓班,基地現場培訓,使每個菜農都能掌握更多、更好的種菜技術。
4.9 理順管理體制,建立銷售協調機制
首先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把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食品生產、加工、貿易、運輸、質量認證、檢驗檢疫、衛生和農業環保部門等一系列行政管理職能全部劃歸農業部門或由農業部門統一組織協調,形成統一、有序、高效、快捷的管理機制,以促進農產品生產、貿易的國際化。其次要建立蔬菜產業協會,并使之在外銷貿易中發揮組織協調的作用,整頓市場秩序,規范貿易行為,實現行業自律,避免低價競銷引發貿易摩擦。
4.10 構建全方位信息服務平臺
利用信息系統引導菜農以銷定產,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為外銷企業捕捉國內外商機提供信息通道,并促進檢測、檢驗、檢疫工作更好地與市場接軌。外銷蔬菜涉及到蔬菜的種植、加工、包裝、儲運等各個環節的正常運轉,主要依賴于蔬菜輸入地區需求的穩定增加,需要建立完備的信息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不斷擴大蔬菜市場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服務。
4.11 建立質量安全體系,積極應對技術壁壘
首先是嚴格選建蔬菜生產基地,制定并實施無污染蔬菜生產技術過程,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其次是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盡快參照國際標準制定、修訂農業行業和國家標準,切忌過嚴;外銷企業應按照目標市場的檢測指標要求建立嚴密的企業質量標準體系。第三是按照國際慣例,建立健全職能分制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地認定和產品認證體制和機制。要建立健全產地檢測服務體系,積極穩妥地推行市場準入制,建立完備的行政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