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 要] 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不高,農村教育醫療水平相對滯后,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逐漸拉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仍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急需加快對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均衡快速發展,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最終實現農民增收,共同富裕。
[關鍵詞] 農村經濟 矛盾問題 措施辦法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49-01
1 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1.1 農產品面臨的需求約束制約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普遍的經濟增長緩慢、短期的經濟周期性波動和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持續下降等因素,使市場上不被需求約束影響的農副產品越來越少,農業生產的成本卻不斷提高,而農產品的價格持續走低,種養殖的風險不斷加大,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農民增產不增收。
1.2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農民的非農性就業收入
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工業化進程緩慢,二三產業比重偏低,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困難;加之城鄉醫療、教育、衛生等基本民生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差距,城市企業失業人員激增、畢業大學生數量的增多、對農民工的歧視等都嚴重影響農民的轉移性就業收入。
1.3 國家對三農的支持保護體系建設不夠健全完善
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的支農資金比重偏低、總量不足、結構有待調整。尤其在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環節等基礎性、戰略性、社會公益性項目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戶、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的啟動發展資金嚴重不足,融資面臨嚴重困難。
1.4 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后
農村基礎教育的管理與財政投入以縣區為主,這種分級辦學制度加重了農村基層政府和農民的經濟負擔,城鄉教育均衡無法實現。農村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等條件相對較差,農民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的城鄉差別,給農民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
1.5 關于農業和農村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急需完善
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雖然逐漸完善,但流轉的配套辦法仍需完善,要解決好土地流轉農民的后顧之憂。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偏低,農民合作經濟和各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農民參與程度低、發展實力薄弱、發展步伐緩慢。農村經濟結構急需優化。
2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和辦法6
2.1 在確保糧食安全前提下推進和優化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確保糧食穩產,提高糧食品質,保證糧食供應充足等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民生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必須放在戰略地位。因此要嚴格控制基本農田不被侵占,推廣農業新技術,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持續推進和優化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鼓勵和促進農產品深加工行業和相關產業鏈發展,要保證農產品品質不斷提升,應對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擴大出口,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2.2 實施農村人才發展戰略以提高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撐
把數量龐大的農村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做法。要制定完善的農村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資金支持和培訓質量監督,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鼓勵和號召大中院校和職業高中畢業生,尤其是涉農專業的各類人才到農村干事創業。制定相關優惠政策,解決好他們的生活、學習、待遇、職稱等后顧之憂,保證他們能夠安心于農村經濟發展。
2.3 加快農村人口城鎮化進程并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能力
要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以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等為重點,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渠道。加強對農民就業的培訓指導,取消形式上的事項審批、限制條件和各種收費。放寬農民進城落戶條件,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探索城鄉一體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保障制度,提高農民參與城市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歸屬感。
2.4 健全財政支持和農村金融體系解決農村經濟發展資金瓶頸
建立穩定的財政支農資金遞增機制,強調投入總量的增加,隨時優化調整支農資金的使用結構、方向和使用方式,讓農村財政資金真正發揮用處。要強化政府的指導和政策扶持,加快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的發展。要合理布局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創新金融管理方式,開發適合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金融產品,優化審批發放程序,創新抵押擔保方式和信用評價辦法,提高農民誠信意識,控制農村資金外流。
2.5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縮小城鄉差距
加強公共財政對農村和農民的普惠力度,尤其要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等的投入,努力實現城鄉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提高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水平。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工傷保險制度等,加大政府對農村保障資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差異,促進農村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
2.6 通過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落實好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創新,有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發展形式多樣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產出率,提高勞動生產率,構建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推進過程中要以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為原則和底線,穩定土地的承包關系,保證糧食生產,堅持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王秀娟. 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和策略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0)
[2]梁淑清.淺析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J].農民致富之友.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