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爾遜別克·熱合買提汗
[摘 要] 小麥復播黃豆種植模式是最近幾年新疆新源縣積極推廣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小麥收獲后立即播種大豆能夠提高田間光能利用率,同時還能夠顯著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拓展農業結構調整渠道,提高復種指數,增產糧食產量和品質,最終實現農民群眾增產增收。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小麥復播黃豆種植技術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姮好促進該項技術推廣應用有一定助益。
[關鍵詞] 新源縣 小麥復播黃豆 種植模式 研究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069-01
農民要致富,就要想著辦法向土地要收成。近年來,新源縣農民通過摸索作物習性,找到了一條符合當地農戶提產增收的好路子。新源縣是小麥種植大縣,由于連年種植小麥土地肥力下降,為了調整土壤結構,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當地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復播塔爾米、蕎麥、黃豆、油菜、玉米等作物。由于這些作物都適合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復播作物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目前,全縣復播6萬畝黃豆,很好帶動了地區農業經濟發展。
1 種植條件分析
首先,小麥復播黃豆,在兩種作物品種選擇過程中要以兩早配套為原則,保證前茬作物小麥能夠在七月上旬全部收獲完完畢;其次,在進行小麥復播黃豆種植中,為了保證復種黃豆能夠在霜前來臨之前全面成熟,應該科學選擇黃豆品種,應該選擇生育期在80~90天,植株高度在50~60cm之間,不小于10度活動積溫在1900~2100度之間。在黃豆種植過程中,由于黃豆根系自身固氮能力比較差,因此,在播種前需要使用固氮菌制劑和制種藥物進行拌種處理;最后,由于黃豆自身固氮能力比較差,加上采用窄行播種,無法采用機械施肥,黃豆在播種前應該帶種肥播種。一般情況下每畝追施二胺5公斤,尿素5公斤,施入10cm深的土壤中,避免種肥和種子接觸而引起燒苗。
2 種植地選擇
黃豆不適合重茬和迎茬,也不適合在其他豆科類中作物之后種植。小麥田是不錯的復播土地。小麥收獲后留茬,并進行秸稈還田,這樣秸稈覆蓋在地表有利于提高地表溫度,促進黃豆早出苗。
3 播種
首先,黃豆品種的選擇。小麥復播黃豆受到光照條件和熱量條件限制,復播品種生育期應該維持在85~90天左右,適合在新源縣種植的黃豆品種主要有東農41、黑河17、東農36等品種;其次,盡早播種。根據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在新源縣小麥復播黃豆播種期越早其產量越高,播種期和黃豆產量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進入7月份之后,黃豆每晚播種一天,每畝產量就會下降7公斤左右,不小于10度的活動積溫增加或者減少1度,黃豆產量就會相應的增加或者減少0.28公斤,因此,在進行小麥復播黃豆種植過程中,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越早播種越好,從而保證植株健康發育,增加黃豆結莢數量和千粒重;再次,播種方式的選擇。前茬小麥收獲后,及時清理田地,不需要整地,利用小麥田間原油的滴灌設施和墑情,回收滴灌帶之后,深松整地15~18cm,按照既定的行距采用局部深松和播種同步進行,一起完成。播種行距和株距維持在15*9~10cm之間,每畝保苗4~4.5萬株。播種結束后將回收回來的滴灌設施從新敷設完善,采用滴水方式保證田間墑情,促進黃豆早出苗。采用滴灌模式種植黃豆更加節省水,省時省工,并且栽培效果顯著;最后,覆蓋地膜。為了更好提高地表積溫和田間墑情,在輻射好滴灌帶之后應該及時覆膜,通過覆膜避免干旱發生,大大增加黃豆幼苗的出苗率,為出全苗奠定堅實基礎。
4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4.1 做好灌溉工作
小麥復播黃豆出苗后正處于新源縣高溫季節,因此,需要做好灌溉工作。在黃豆整個生育期需要進行至少5次左右的滴灌。每次滴水量維持在230~240立方米之間。大豆播種后需要灌溉2~3次,促進黃豆及時出苗,當黃豆生長到2~3片真葉之后,應該及時進行滴水,借助土壤的種肥促進黃豆幼苗根系生長,進入現蕾期之后,是黃豆需水的關鍵時期,此時應該及時灌溉,一般每隔一周滴水一次。
4.2 做好中耕作業
中耕主要是指鏟趟作業,其目的是為了疏松土壤,消滅田間雜草,避免土壤板結,同時還能夠起到增加地表溫度,保墑抗旱的作用。小麥復播黃豆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栽培模式,田間存在覆膜區和非覆膜區,中耕作業次數相對于其他栽培方式減少很多,中耕作業方式也需要進行適當的改變。一般情況下在黃豆出苗之后,在非覆膜進行鏟趟作業。在豆苗顯行后進行深松土,不用培土,這樣可以消滅田間雜草,提高地表溫度,促進黃豆根系生長。當黃豆幼苗生長到10cm左右后,進行第二次鏟蹚,這次鏟蹚一定要細致,將田間小草眼及時去除,不要傷害幼苗和地膜。在栽培過程中如果田間雜草較少,可以是免除上中耕步驟。
4.3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小麥復播黃豆模式田間病蟲害主要有紅蜘蛛、苜蓿夜蛾、褐斑病、霜霉病,針對這些病蟲害,在做好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還要做好藥物防治。首先,黃豆紅蜘蛛可以選擇使用1.8%阿維菌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瀏陽霉素乳油1000~1500倍液、2.5%華光霉素400~600倍液防治;其次,對于苜蓿夜蛾可以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于低齡期噴灑,隔20天1次,防治1~2次;再次,黃豆褐斑病。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10天左右防治1次,防治1~2次;最后,黃豆霜霉病。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6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隔10天左右防治1次,防治1~2次。
參考文獻
[1]吐迪汗·吐兒遜,張紅宇,買的娜依·達吾提. 麥田復播蔬菜栽培技術[J]. 新疆農業科技. 2012(02)
[2]朱擁軍,黃勁松,徐海峰,石榮媛. 新疆地區滴灌小麥復播大豆施肥技術研究[J]. 天津農業科學.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