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軍+祁翠蘭



[摘 要] 青貯玉米栽培的基本要求,是最大限度地生產多而早的綠色物體.這些綠色植株應具有柔嫩多汁、纖維素、木質素含量少,營養豐富,適于青貯或青飼. 本試驗的目的在于探索在高產栽培環境下,通過“曲辰9號”玉米品種不同栽植密度試驗,篩選出最佳種植密度,最終達到高產栽培,為大面積推廣提供技術依據。
[關鍵詞] 青貯玉米 密度 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135-01
近幾年來,為了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推行標準化生產,提升機械化水平,在更大規模、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推進糧草優新技術,挖掘增產潛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強我縣糧食、飼草綜合生產能力,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關于開展種植業優新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實施方案要求,示范推廣冬牧70收獲后復種青貯玉米高效種植、機械化高效生產、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研究示范,推進由套種兩熟向復種兩熟轉變。但在生產中存在青貯玉米品種較多,種植合理的密度難以掌握,在與具體的栽培環境相結合時,不同的玉米品種栽培密度也不一致,這些因素影響了青貯玉米產量潛力的發揮。本試驗的目的在于探索在高產栽培環境下,通過“曲辰9號”玉米品種不同栽植密度試驗,篩選出最佳種植密度,最終達到高產栽培,為大面積推廣提供技術依據。
1 試驗點概況
試驗安排在寧夏平羅縣頭閘鎮永惠村8隊,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排灌暢通,土壤肥力水平上等,前茬種植冬牧70黑麥草,試驗田土壤為潮灌淤土,地下水位較高,土層深厚,質地為沙壤土。
2 材料及方法
2.1 試驗材料
青貯玉米品種選擇曲辰9號。
2.2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該試驗設5個處理,即分為5000/5500/6000/6500/7000,種植行株距分別為60cm×22.2cm、60cm×20.2cm、60cm×18.5cm、60cm×17.1cm、60cm×15.9cm,每穴單粒,重復三次,共15個小區,每小區面積50.8m2。
3 田間操作
3.1 整地施肥
5月25日冬牧70收獲后將田進行旋耕兩遍,耕深15-20厘米。結合旋耕基施二銨15 kg/666.7m2、尿素10 kg/666.7m2,硫酸鉀復合肥7.5kg/666.7m2,土壤調理劑15kg/666.7m2。
3.2 播種
播種時間為5月30日,采用磙筒式精量點播機播種,播種深度4-5厘米;株距55厘米,穴距20厘米,播種密度6060株/666.7m2。
3.3 除草、追肥及灌水
6月25日-26日進行中耕除草;追肥(7月8日):二銨7.5kg/666.7m2,尿素12.5 kg/666.7m2,貝特有機肥kg/666.7m2。6月25日防治田間雜草,7月27日灌水。
3.4 病害防治
在7月下旬用15%打螨凈2000倍液防治玉米紅蜘蛛。
3.5 適時收獲
10月10日收獲。
4 結果與分析
4.1 不同種植密度產量結果
根據各處理小區測產產量結果,經方差分析表明:參試密度間有極顯著差異,說明“曲辰9號”密度處理間產量差異顯著。密度6000株產量最高,其次是密度5500株,密度6500株占第3位。從0.05顯著性和0.01顯著性結果看,處理2、處理3與處理1、處理5之間差異極顯著,處理2與處理3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1與處理5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4與處理1、處理5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4與處理2、處理3之間差異不顯著。
由表一、表二得知,在一定程度內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當達到一定密度后,隨著密度增加產量反而下降,種植密度在6000株(收獲株5927株)時收獲株666.7m2鮮重最高,從各處理看,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產量隨之增加,超過6000株或低于5500株產量都有所下降。說明“曲辰9號”品種種植密度在5500-6000 株產量最高。
本試驗的誤差變異系數CV(%)= 7.241
多重比較結果(LSD法)
LSD0 0.05 = 638.5610
LSD0 0.01 = 928.8159
4.2 不同種植密度產量構成因素
根據表三不同密度產量構成因素分析比較表明,各密度處理中,收獲穗越少,百粒重越重,隨著密度的增加,百粒重均有所下降,禿頂長度增加。種植密度越高,雖然畝收獲穗高,但群體與個體矛盾突出,使生長發育不良,穗粒數降幅較為顯著,密度為7000株的處理,果穗短,禿頂長,畝收獲株鮮重低,產量不高。而密度分別為5500、6000株兩個處理,收獲穗適宜,穗粒數、百粒重、產量因子協調,因而不論是收獲株鮮重低、還是理論產量都比其它處理高。(詳看表三)
4.3 不同密度群體動態規律
從表四看出,種植密度對成穗率和空桿率沒有較大影響。
4.4 不同密度對生育時期的影響
由表五看出,種植密度對生育前期(出苗—五葉)沒有影響,對五葉期以后有一定影響,從表中看出,處理1、2、3拔節期、抽雄期分別為7月15日、8月15日,處理4、5為7月17日、8月18日,分別推遲2天、3天;吐絲期、灌漿期處理1、2、3分別為8月18日、9月10日,處理4、5分別為8月21日、9月13日,為推遲3天; 收獲期一致;因而說明,種植密度越稀,個體發育越早,種植密度越高、個體發育越慢。
5 結論
通過試驗結果表明,不同種植密度對“曲辰9號”產量影響很大,畝種植密度5500-6000株時鮮重產量最高,低于或超過這一密度產量均有所下降。農藝性狀表明:畝種植密度5500-6000株時株高、穗位、穗長、穗粗、穗粒數、百粒重、畝收獲株鮮重、抗逆性等方面都比較適宜,有較高的增產潛力;在密度較低時、穗大、單穗粒重較高,但穗數偏少,畝收獲株鮮重產量達不到最高值;在密度較大時,穗變小,禿尖較長,空桿率增加,抗逆性下降,單穗粒重下降,畝收獲株鮮重產量也不能達到最大值。因此,“曲辰9號”在平羅縣地區較高肥力水平條件的最適宜種植密度是每畝5500-6000株。但應根據不同地力水平確定不同的種植密度,地力水平高的田塊選擇高密度、地力水平差的田塊適當降低種植密度,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是青貯玉米增產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健,趙曉燕等.青貯玉米品種密度對比試驗.新疆農林科技,2006,(5):47.
[2]付建江,包春蓮。優質青貯玉米試驗總結.種子世界,2003,(8):11.
作者簡介:劉萬軍(1973-),男,寧夏平羅縣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