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
[摘 要] 小麥生長周期決定了小麥管理周期的長短,也決定了小麥能否獲得高產。小麥栽培過程中會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在栽培過程中需要我們切實采取措施。安徽省潁上縣因為其獨特氣候特點十分適合種植半冬性小麥,目前,本地區采取相關措施,積極發展半冬性小麥栽培,農民經濟效益得到了顯著提升。
[關鍵詞] 潁上縣 半冬性小麥品種 超高產定量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12-0165-01
從2011年開始,潁上縣開始種植半冬性小麥品種,通過幾年的集成應用,小麥產量和品質都比較優異。小麥要從營養生長過渡到生殖生長,必須經過兩個發育階段,即春化階段和光照階段。小麥種子萌發后,便可進入春化階段的發育。半冬性小麥品種對溫度要求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間。在0~7℃條件下,經過15~35天,可以通過春化階段。沒有經過春化的種子在春季播種不能抽穗或延遲抽穗,抽穗不整齊,產量很低。由于半冬性小麥品種自身特點影響,在栽培過程中需要我們切實做好各項栽培管理工作。
1 科學選擇小麥品種
科學選擇小麥品種對獲得高產和穩產有著顯著的作用,半冬性小麥品種在選擇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選擇經過審定的半冬性小麥品種,并且要注意小麥品種適合種植的區域,避免因為選種不合理而帶來較大的風險;其次,應該選擇那些分蘗能力強,植株緊湊,多穗型、抗病性能優異,冬春生長穩健,灌漿速度快的中早熟半冬性小麥品種。結合潁上縣實際情況,適合本地區種植的半冬性小麥品種主要有濟麥22、周麥 27、洛麥 23等半冬性小麥品種。
2 做好整地施肥工作
在潁上縣麥田整地多采用旋耕方式進行,結合旋耕我們建議每隔2年對種植地進行深整地一次,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在犁地過程中,深度維持在25cm之間,做到不漏耕,全面耕地,避免出現土堆現象。對于只進行旋耕的土地應該及時進行爬犁和鎮壓,避免播種過程中因為土壤疏松而影響到播種深度,導致小麥生長后期出現倒伏。針對田間土壤板結嚴重的土地,應該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一般情況下,每畝施入完全腐熟的農家肥3000~5000公斤,或者每畝施入優質雞糞5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酸二銨15公斤,硫酸鉀10公斤。
3 做好種子處理工作
①種子包衣。在種子包衣之前,做好選種工作,將病蟲害粒和癟粒及時去除,確保種子純度。種子包衣一般選用50%的多菌靈或者50%的粉銹寧用種子用量的0.1~0.3%進行拌種,對預防苗期病蟲害有著很大的幫助。對于有條件的種植戶我們推薦使用包衣種子。②科學播種。在潁上縣半冬性小麥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播種比較合適。播種過早麥苗容易徒長,影響到第二年分蘗。播種過晚,冬前小麥苗生長不足,群體偏小,會嚴重影響到小麥返青后質量。一般情況下半冬性多穗小麥品種播種量應該每畝控制在10~15公斤,基本苗保持在15~20萬株每畝。
4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半冬性小麥田間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具體管理過程中應該結合田間麥苗的生長情況,因地制宜的開展管理,根據小麥各個生育期的氣候條件,苗情變化,調整好田間小麥苗群體結構,確保小麥獲得高產。
4.1 做好年前小麥管理工作
①查苗補苗。小麥出苗之后應該及時檢查田間出苗情況,在缺苗嚴重的地區用同一個品種小麥進行補種,對于缺苗不嚴重的地塊可以采用移栽的形式進行補苗,補苗結束后應該適當澆水。②做好小麥越冬的管理。潁上縣冬季氣溫通常較高,不利于培育壯苗,小麥越冬過程中容易發生凍害,為了避免凍害的發生應該做好冬灌和鎮壓工作。冬灌時間應該掌握在日平均氣溫維持在3~5度左右進行,或者夜凍晝消的時節進行灌溉。對于田間麥苗生長旺盛的應該做好鎮壓工作。鎮壓踏實土壤,保護田間墑情,抑制苗期群體旺盛生長有著很大的幫助。鎮壓工作一般在土壤上凍前進行,在晴天中午11點到下午3天時間段內進行。當入冬前小麥出現旺盛生長趨勢后,在11月下旬進行空間的鋤地,深度維持在7~10cm之間,控制小麥苗無效分蘗產生,避免群體生長過密。對于田間小麥苗生長較弱,生長緩慢的,應該在苗期施入苗肥,每畝施入尿素5~7.5公斤,促進小麥根系生長,保證小麥安全越冬。
4.2 做好年后小麥田間管理工作
①中期小麥管理。對于一類和二類麥田一般不用灌溉施肥,在小麥拔節前進行淺中耕,對于三類麥田和田間供肥不足的麥田應該結合灌溉每畝施入尿素10~12.5公斤。一類麥田和二類麥田在小麥起身期結合灌溉每畝施入尿素5~6公斤,三類麥田結合灌溉每畝施入尿素10公斤,對于田間生長過旺的麥田應該使用植物調節劑控制小麥生長。②生長后期管理。這個時期主要以提高小麥葉片和根系活力為主,促進小麥灌漿和顆粒成熟。小麥進入抽穗期要隔離灌溉,杜絕大水漫灌,避免出現倒伏。中后期灌溉一般在小麥開花一周后灌溉。
5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潁上縣小麥病蟲害主要有穗蚜、白粉病、銹病、赤霉病,對于這些病蟲害在做好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還要做好藥物防治。使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每畝5~7克,或40%樂果或氧化樂果乳劑50毫升,對水50~60千克噴霧,防治蚜蟲。用25%多菌靈500倍液,50%托布津800~1000倍液,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畝35~50g防治白粉病。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60克/畝。發病的田塊需噴藥2~3次,每次間隔7~10天,防治小麥銹病,也可用50%硫磺·甲硫靈懸浮劑500~700倍液,或畝用20%烯肟·戊唑醇懸浮劑15~20g對水噴霧;使用12.5%烯唑醇25~30克或25%戊唑醇15~20克或用50%多菌靈膠懸劑100~150毫升。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和上部葉片均勻噴霧,防治赤霉病。如遇噴藥后下雨,則需雨后補噴。
參考文獻
[1]陳春,周鳳明,呂宏飛,解小林,王祝彩,張小惠,韓素華,李夕鋒,呂以忠.高產·優質·多抗小麥新品種華麥6號的特征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4(02)
[2]張維城,王志和,朱明哲,任永信.小麥超高產栽培綜合配套技術研究——成產因素相關分析與超高產小麥增產途徑[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