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旭++趙洋毅
【摘要】大學生代課現象長期以來一直是讓高校領導和老師非常困擾的一個問題,針對這種現象高校也制定了各種各樣的點名簽到制度。針對現在高校代課現象層出不窮的現象,本文從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進行了探討,希望對以后課堂教學改革有所幫助和提高。
【關鍵詞】大學生 課堂教學 改革探討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substitute has long been a problem for college leaders and teachers very difficult,for this phenomenon in university has also developed a variety of call sign system.For now the substitute phenomenon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phenomenon,this article from the necessity and ration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s discussed,hope to help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classroom teaching,reform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15-02
如今在中國大學教育已經來時慢慢普及開來,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大眾教育,越來越多的學生得以接受大學教育?!氨匦拚n選逃,選修課必逃“,這是大學校園里面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可謂經久不衰。在大學生眼中,代課早已成為了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大學課堂本應該是大學生最喜歡的地方,因為那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而且也是大學生寒窗十余載所夢寐的地方。而現實并非如此,代課問題已經成為了大學校園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代課現象也引起了我們的深深思考[1]。
中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開始大規模擴招,經過十余年發展,2013年全國高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三千多萬人,毛入學率接近35%,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然而,龐大規模的背后也出現了教育質量降低的問題。當前高校課堂缺課率高,學生上課玩手機、看電腦,不認真聽課的情況相當普遍[2]。教師不得不降低學業要求,常常連基本的教學目標都無法完成。同學們經常抱怨“課太多,課程安排不合理,課沒意思”這是很多大學生對大學課程的抱怨,這些原因導致他們不想去上課,于是就有了逃課、有了代課的產生。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質量是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在網絡時代,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現多元化趨勢。在多樣性、趣味性、及時性方面,教師傳授的知識無法同網絡相比。大學課堂常常連續兩節或三節,幽默、風趣、表演性強的講課風格可以吸引學生[3],但能做到的教師畢竟是少數。在理念上,對表演性課堂的高度強調其實從反面折射出當前講授式課堂的枯燥與沉悶。
大學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對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而這個方面歷來是傳統教學的弱項。當傳統教學的知識傳授作用明顯降低時,這個缺陷也更為清楚地暴露出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完成既定內容的呈示,各種方法的使用都是要引導學生配合,吸收教師講授的內容,按教師的思路去思考[4]。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跟隨,不能主動參與知識構建、嘗試問題解決,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無法落到實處。
針對傳統教學的一個改革方向是采用討論式教學[5.6]。國外很多著名大學將這種方法視為僅次于課堂講授的第二教學手段。討論式教學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基礎,通常包括教師講授、學生討論和教師總結三個環節[7]。在討論環節,教師提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討論式教學需要教師深度參與,不適合大班教學。由于討論的開放性特點,如果按學生的思路展開,極易偏離所學內容,影響學習的系統性;如果教師按教材內容去引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可能淪為表面現象,實際上還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走。這就使得討論式教學更適合學生學習動機普遍較強的課程,如研究生課程。此外,教師講解時間有限,學生需要預習才能展開有效討論,而大學本科課程反映學科積累、專業性強,學生自己預習很難把握分寸、容易受挫。國外學生每學期選課少,每門課都能有充裕的時間投入,有展示自我和注重表達的文化傳統,討論過程自主性強。中國學生每學期選課多,分配到每門課的時間有限,課前查找和閱讀資料會構成較大負擔,加上規避沖突、言談審慎的文化傳統,都會影響討論效果。
總體來說,傳統教學包括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后學習兩個分離的過程,師生交互很少,學生被動接受,主動性低,難以培養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討論式教學通過課堂討論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習積極性,方向是正確的。然而課堂大部分時間用于討論,講授過少,不能充分發揮教師價值,而且具體的實施方法也不適合中國學生的現實情況。類似傳統課堂,課堂教學應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類似討論式課堂,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課堂教學的關鍵創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
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問題,通過與傳統課堂的對比,我們認為課堂改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講授力求完整詳盡,學生沒有發揮余地,趨向被動接受。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有引導,但并不窮盡內容,留給學生進一步主動探索的空間,能夠引發學生進行主動性學習。學生通過課堂上教師講授獲得基本框架,理解重點、難點,大大降低了課后的學習難度。學生要帶著作業參加討論,受朋輩壓力,課下學習會更認真、主動。作業計分,優秀作業得到展示,會促使學生把學習成果外化為高質量的作業。課下學習目標明確,但何時學、學多少、如何學,學生自己安排,自主性強。
(二)減輕教師負擔,實現教師角色轉型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負責所有內容的組織、呈現、解釋、總結,備課工作量大。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只需把握精要,把其他內容留給學生學習,備課量顯著減少。講授時間短,降低了對學生注意力的要求,減少了純粹為吸引眼球的“表演性”教學。分組討論時,教師在各組間巡回督促但并不介入討論,負擔很小。作業批改只需粗略分級,簡單反饋,花費時間并不多。展示、評點作業,針對性強,學生感興趣,教學效果好,還能減少教學材料準備,降低備課負擔。在課堂中,教學過程中的機械性成分降低,指導性成分提升,教師角色從覆蓋內容、灌輸知識,變為引導學生學習。教師講授的內容都是學生覺得困難,看書不易看懂的部分,學生對教師的學識會更尊重、評價更高。
(三)增加生生、師生互動交流
在傳統課堂下,教師講授后學生各自學習,缺乏交流機會。學生自己學習,比較枯燥,碰到問題不易解決,容易受挫。課下學生很難聚齊,學習環境也不易保證,小組互動學習效果不好。課堂教學應把互動交流放到課堂上,學習環境好,學生帶著問題來,相互協作共同解答。學生在討論中鍛煉表達能力,學會借鑒他人視角,互相啟發、促進,深化理解,同學間增進了解,加深友誼。課下不學習很難參與討論,缺課也會影響整組討論,這些都會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學生有機會同教師交流,教師也可以隨時參與討論??傮w上,生生、師生互動的幅度都大大提升。
(四)提升考評準確度,關注學生學習需求
在傳統課堂下,學生通過幾次評估,如期中、期末考試或學期論文獲得分數,取決于考題內容和臨場發揮,分數偶然性高,評價準確度低。考試側重死記硬背,對思維能力考查不夠。另一方面,傳統教學理念希望學生每門課都盡力學好,目標過于理想化,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達到學校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自身情況規劃在不同課程上的投入,應該得到鼓勵。比如,對某一特定課程,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想獲得好成績,有些學生沒有興趣,有些學生能力不夠,有些學生時間不夠,有些學生覺得教師水平不高,有些學生認為對自己未來發展意義不大。這些情況下,學生可能只要求及格通過。有動力、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在作業上拿到更多分數,再在開卷部分展示自己的優秀水平。
根據每次作業后的評分和反饋,學生可以評估自己的表現,確定自己的投入。要求低的,讀書筆記可以只覆蓋課本的基本內容,要求高的,可以超越課本、閱讀更多材料,完成一個反映深入思考和創造性發揮的讀書筆記。教師通過多次作業,對學生的水平也有客觀、穩定的評估。可以看到,這樣的評估方法反映了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投入和學習的質量,強調過程性評價,課堂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十分關鍵。
(五)提升學習效果
當前高校很多課程主要用期末考試的方式進行評估,學生平時不學,按嚴格標準去考核,很多學生不能及格。教師只能采用考前劃重點的方法,降低考試難度,讓大多數學生通過。這會進一步導致學生平時不學習,考前死記硬背過關,形成惡性循環。課堂教學應鼓勵平時學習,把有效學習應該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個學期。每一周,學生在教師講授后都需要完成內化吸收,并以作業形式體現自己的學習成果。讀書筆記強調體現學生個人特色,學生在完成讀書筆記的過程中,既有對書本內容的整理、歸納和總結,也可以有深入的理解和發散性、創造性的思考。課堂教學以學生的分組討論為開端,學生溫習上次內容,自然進入后續內容,無需導入技巧就能讓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一周內經過教師講授、課后復習、分組討論三次學習同一內容,符合記憶規律,可以有效減緩遺忘速度。在整個學期,學生深層學習、理解性學習一直在進行。臨考前,學生只需要把一些需要背誦的基本概念復習一下即可,并不緊張。這些學習過程的改變,都能對提高學習效果有十分積極的貢獻。
因此,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負擔必然減輕。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必須讓出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掌控。在課堂模式下,學生通過教師講授對章節內容形成基本框架,理解了重點、難點,為課后的內化吸收奠定了基礎,課后學生還可以根據個人特點自主安排,達到對學習內容的基本理解,討論時做到有感而發。當周課堂上討論上周講授的內容,學生有備而來,這是課堂教學與傳統小班討論課的根本不同。
教學模式的改變,必然帶來學習方式的改變,也要求考核方式做相應的調整。課堂教學應增加平時考核,把學習分散到整個學期,體現了過程性評價。用達標式考核讓低要求學生能夠保底通過,以開放性考核給高要求者展示優異的空間,更好地適應了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
當前高校學生學分數量多、學業負擔重,教師用于教學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在課堂改革不能增加學生和教師負擔的前提下,不能對教學效果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對大學大多數課程而言,能夠讓大多數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掌握一本優秀教科書的基本內容;應該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發揮,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迅速提高,會“倒逼”教師提升教學水平。這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中國高等教育提高質量的必由之路。
今后,課堂教學應注重教學流程的改革,無需大量投入,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教學改革。雖然高度互動,但因為講授時教師面對全班,而分組討論時教師并不需要參與討論,班級規模沒有限制。網絡時代有很多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但合理的改革不僅要考慮技術進步,還要考慮學習群體、教師群體和社會環境的變化[8]。
參考文獻:
[1]謝啟.大學課堂教學方法研究與創新[J].當代教研論叢,2014(5):16
[2]崔艾舉.從逃課現象看高校改革的著眼點[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19(9):114
[3]宋德發.如何走上大學講臺———青年教師提高講課能力的途徑與方法研究[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540.
[4]鐘志賢.傳統教學設計范型批判[J].電化教育研究,2007(2):5-7
[5]陳蘭萍,賈淑云.討論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1):74-76
[6]江安鳳,吳鏘.討論式教學及其操作過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12):14-16
[7]周劍雄,蘇輝,石志廣.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大學課堂中的運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4):55
[8]余清臣,徐蘋.當代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內涵:一種反思的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4(01):15-18
作者簡介:
段旭(1983—),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博士,主要從事林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