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政治與社會》一向是中職德育滲透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且多年來,許多中職學校也一直在《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這一塊下足功夫。然而,這顯然是一項長期工程,并非一日之力就能完成。因此,如何逐步提高《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應成為現階段中職教學教師所關注并致力于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圍繞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現狀與對策展開分析。
【關鍵詞】中職 《經濟政治與社會》 教學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150-02
前言
在過去,由于受到職業教育的不良影響,加上部分中職教師忽視對教學方法的更新,仍采用“滿堂灌”和“填鴨式”等傳統方法,這些因素往往會降低《經濟政治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效率,久而久之,不僅會難以獲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學校和教師應認清當前《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現狀,采取針對性教學措施,這不僅僅在于提高這門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更在于幫助學生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析能力和參與社活動的能力[1]。
1.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現狀
1.1德育滲透教育投入力度不夠
德育滲透教育既是《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不應將其變成這門課程教學的附加成分。然而,放眼于現階段的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課時設置,這門課程包括經濟、政治和社會這三個部分的內容,共28個課時,其中,經濟內容所占比例最大,占12個課時,其次為政治內容,占10個課時,最后為社會內容,僅占6個課時。就三個內容所占比例看來,《經濟政治與社會》中教師所投入時間和精力最多的是經濟內容,但德育滲透教育的重點又在于社會內容。且在社會內容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和塑造,這些工作通通要在6個課時中完成,這無疑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
1.2教師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教學方法單一是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師最為常見的一種通病,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為“滿堂灌”和“填鴨式”,這樣一來,只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單項交流,且更多的時候師生互動性往往不強,甚至會出現“獨霸課堂”這一尷尬局面。此外,雖然有部分教師嘗試采用新的教學手段,如采用多媒體教學,這一教學方法與過去相比,課堂的標準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往往有部分教師在毫無互動性播放完影像后,依然以教師講授為主進行教學,還是停留在信息的單項傳遞階段,導致課堂缺乏思維力度,難以觸及學生心靈的精神愉悅,最終不僅難以使學生學會站在科學角度去思考問題,有時反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取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2]。
1.3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
中職學校強調的是學生的職業素質形成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現階段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考核仍然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水平。且在現有的閉卷考試題型中,第一部分仍然是填空題,第二部分是單項選擇題,第三部分是判斷題,第四部分是簡答題,第五部分是論述題。可見,現有的考核評價體系重視的是理論知識,而不是利于課程性質、特點和學生個性差異選擇考試方法,難以調動和發揮教師創新教育下對學生德育的培養,自然不能體現學生全面真實地對這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反映出對專業技能的掌握和實際能力的形成。如此一來,《經濟政治與社會》中德育考評的引導作用難以切實發揮出來,嚴重的話還會使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學習這門課程的真正目的,在實際的學習中只是為成績為學習。
2.對策
2.1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一方面,中職學校應充分認識到在《經濟政治與社會》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對《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認識水平,意識到豐富教學內容是提高這門課程教學效率的基礎、重要措施之一和著力點。同時,中職學校應站在學生的立場,適當增加《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社會內容課時,并將教學內容緊緊聯系學生實際,以充分激發學生主動接受德育教育的積極性為目的,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另一方面,教師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如多加引用一些經典的生活案例,但需注意案例選擇的正面性、貼近性,應把握正確方向,多用正面、積極的生活案例激勵學生,且要積極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這有利于使學生倍感親切,有感染力和說服力[3]。如在學到“價格”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布置一些相關的任務,即計算各自家里的每月電費、購物時算總價等,教會學生一些科學的省電方法和購物小知識,這不僅能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用電、節約用電的好習慣,還能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這無疑可對德育教育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2.2 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
要想實現《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新局面,完成德育滲透教育這一任務,就必須擺脫傳統的教學方法,改用多樣化教學方法,這不僅僅在于提高教學效率,更在于實現學校、家長、教師和學校的多贏局面。
2.2.1多媒體的有效教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得以不斷推廣應用,為我國現階段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功能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優化課堂教學。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常有部分教師使用CAI課件代替板書,這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可能一開始的興趣較高,但往往會有部分學生不能抓住教學重點,參透難點,更多是被那些過多的聲音和動畫所吸引,有時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久而久之便可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不應僅僅限于CAI一種形式,多媒體可集文本、圖片、計算機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為一體,具有諸多功能,如幻燈、廣播、拖放、涂色、傳遞、變動、再現等,教師可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靈活應用多媒體的這些功能來為教學工作服務,幫助學生實現真正的學有所用。
2.2.2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單項交流,不僅能激起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興趣,提高學生對自我學習的控制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還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教師在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時,應注意對全班學生進行科學分組,結合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傾向、性別和性格特點等因素最大程度將互補型學生分到一個小組,這樣做的目的是以學習較好的學生帶動學習較差的學生,以性格活潑開朗的學生帶動內向的學生,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在合作方法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站在其他成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意識培養學生善于傾聽、善于思考、善于判斷、善于選擇、善于恰當補充其他成員意見的技能。
2.3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考慮到《經濟政治與社會》不同于中職其他學科,其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學校可在這門課程的考核評價內容和功能上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升級,改變傳統的紙筆考試評價方法,應用富有彈性的評價指標去看待每一位學生。在評價內容的改革上,應從注重學生學習成績改變為學習成績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日常行為、學習興趣、課堂表現、與同伴的合作交流等)并重,尤其要突出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評價。在評價功能的升級上,應重點突出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并注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和自信心的培養,且應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借此來發展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4]。
3.結束語
總之,中職學校和教師應認清《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現狀,并采取針對措施來扭轉當前的不良局面,以實現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陳曉星.加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實踐性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05):180+217.
[2]張曉瑩.3種教學方法在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5(17):57-58.
[3]趙遠慶.《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探討[J].南北橋,2015(02):33.
[4]楊晶.體驗式教學法在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分析——以《經濟政治與社會》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17):72.
作者簡介:
羅宏,女,畢業于甘肅西北師范大學,本科學歷,從事于中職政治教育,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