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興群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15-01
本文就以《說“木葉”》課堂為例談教學設計。
林庚的《說“木葉”》是為說明詩歌的語言暗示性問題而用的一篇文藝評論,本文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很值得我們細研。本文重點之一是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的詩歌的內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其二是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分析鑒賞的能力。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木、樹葉、木、木葉、落葉”等意象,有效解析詩歌語言中的暗示作用。
案例題旨:
本單元的篇目是文藝評論和隨筆,運用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在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并獲得一些文學常識的基礎上進行研讀。《說“木葉”》是“咬文嚼字”的一個范例,文章看似繁瑣,實則內容簡單,結構單一,只要抓住古詩中為何多用“木”而不用“樹”這一關鍵點,就能突破重難點。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借助理解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的理論,進而提高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2、借助審美體驗,喚起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奮發向上的情感。3、教師在學生學習體悟過程中起什么作用? 4、教學中如何注重預設和生成進而讓讓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
案例背景:
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的閱讀和鑒賞能力,粗讀粗解文本并不難,但是,學生的粗解之后易陷入滿足,缺乏進一步鑒賞的興趣與動力。所以教學之策略之一就是要使教學內容“陌生”化,拉開學生與本文的距離,利用導語激發好奇,令其生疑。故此,本案例設計主要以學生的自我鑒賞為起點,由淺入深,利用多媒體畫面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意象的不同意境。
教學實錄:(易老師的教學實錄)
片斷一
導入后進入到課文的學習。
預設1:第1段,引用了大量詩句是說明一個什么現象?
生1:此段引四的四首詩歌里都用到了“木葉”,說明古代詩人寫詩時愛用“木葉”。
師:作者引用了大量詩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論述的對象:古詩多用“木葉”,“木葉”是歷代詩人所鐘愛的藝術形象(意象)。
預設2:第2段引用的詩句里涉及有:樹、木、樹葉、木葉、葉、落木,請找出它們的不同(引導閱讀4—6段后回答)
生2:木葉本就是指樹葉,可詩人更喜歡用“木葉”,主要是“木”與“樹”不同。
生3:“木”有落葉的感覺,而“樹”沒有。
生4:“木”有顏色的暗示性,這話不全對,“樹”也有顏色的暗示問題呀,“樹”暗示綠色。
生5:“木”讓我們想到沒有葉子的“木頭”“木料”“木板”等的樹干,是干燥的。
……
預設3:“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生9:枯黃、干燥的落葉
生10:樹葉掉光而感到凄涼的感覺
生11:因為有凄涼感覺,所以古詩人常用它來表達凄涼情感。
片斷二
師小結:“木”的特征:1、含有“落葉”的因素,干燥,也比“樹”單純。2、有顏色的暗示性—黃色,有秋的氣息,有秋風掃葉落之感,空闊疏朗。由這些特征常與“離人、游子、思鄉”等聯系在一起,而古人寫詩時,多與悲秋。而這些均引詩歌為證。“木葉”就是“樹葉”,少用“樹葉”,常用“樹”、“葉”及“落木”。主要歸納起來就是:用“木葉”舍“樹葉”。
……
片斷三——拓展探究
預設4:在國詩歌中,有哪些意象能引起同學們聯想的?
生:梅、柳、草、菊等
預設5: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
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小結: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我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希望學們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從而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案例分析:
本課內容雖簡單,讓學生能通過閱讀分析課文中詩歌的特征,進而理解我國古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理解這是古代詩歌的普遍現象,進一步拓展到把握古代詩歌的其他意象與情感的關系,實則一課時全做到也不容易,要原因是我們的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不高。
預設1、2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觀點,當學生在探討中已不斷的接近或達到目標時,教師就應大膽放手給學生,由學生歸納。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策動并促成學生主體思維,盡量將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思維,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解決的問題就會接近或達到預定的目標。那么,教學中如何注重預設和生成進而讓讓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
教學中,常常有“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由于學生個性千差萬別的,個人感觀也不一樣,特別高中課堂,預設外生成是無可避免的。但是教師在預設總目標時,終將要化解總目標,使其成為生成的誘導條件,當然,教師還得預想生成的情形,使生成呈現時最好能與總目標相對應。然而,面對非預設生成,我們該怎么辦?我們不妨把學生提的問題歸類,我們不難發現,課堂的非預設生成不外乎兩大類,一類與教學內容有關。然而,若遇與教學內容無關的,該怎么辦?一次,我讓學生講評“詩歌鑒賞題”試卷,學生分析了詩歌內容,也講了方法,重新整理答案后,特別希望我展示參考答案,我說:“大家現在特別期待什么了?”,一生馬上接口大聲說:“等待著下課”。天哪,后面可有專家在聽課呢。我微笑著,突然唱起“等待著下課,等待著白卷,等待著懊悔的少年”,學生有笑的,有默然的,課堂馬上又進入了非常和諧的氛圍中。這與課棠內容毫無關系,學生也只是玩笑,可課堂上我們是不能打擊學生開口說話的積極性的。無論何種非預設生成,哪怕是無效的消極的生成(如上例)我們都要帶著微笑、平等、肯定、贊賞走進學生。學生才能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從而主動參與學習,迸發出創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