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技+嚴謹+陳志明+侯玲
摘要:介紹當前高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基礎教學與實踐應用脫節的問題,分析了廣東海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學科競賽現狀及原因,提出以學科競賽為主要切入點,完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競賽平臺,營造良好的競賽氛圍,組建大學生科研團隊,優化指導教師隊伍,實施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大力培養學生實踐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達到“以賽促改、以賽促學”的效果。
關鍵詞:學科競賽船海專業人才創新
一、前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的事業必須由創新的人才來干,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著力提高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走向“大眾教育”階段,高校人數數量大量增加,生源質量普遍下滑,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接踵而至[1]。尤其是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一方面是由于行業不景氣,造船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倒閉潮;另一方面則是存在基礎教學與實踐應用間的矛盾,許多學生在大學四年中,沒有參加過科研項目,沒有參加過競賽,甚至沒有認認真真做過課程設計,學生缺乏基本的知識實踐機會。
學科競賽是通過實踐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學習和工作自信心的科技性競賽活動。大學生學科競賽有著常規教學不可及的特殊的創新教育功能,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1月教育部與財政部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力開展大學生競賽活動,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5]。
二、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學科競賽現狀
目前國內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全國性學科競賽主要有中國大學生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大賽、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太陽鳥杯”全國大學生游艇設計大賽等;各所高校也紛紛舉辦校內學科競賽。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例,已經舉辦了三屆船艇創新設計與模型制作大賽,過程中發現學科競賽與課堂教學聯系不緊密,競賽導向不足導致認可度低參與度不夠,教師對競賽熱情不夠,學生參賽缺乏指導,學生參賽功利性強等問題[6]。
(一)基礎教學模式問題
目前的船舶與海洋工程教學模式側重于知識傳授與理論驗證,大部分課程都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缺少實踐環節的輔助,課程設計主要是以計算機設計為主,形式單一,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重視,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后,對課程的實踐運用缺乏認識。
(二)學校重視程度的問題
高校的重視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目前高校的主要精力還是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上,課外學術活動得到的重視程度不高,缺少相應的政策引導與激勵辦法,缺乏完整的課外培養體系,學生課外專業活動較少,甚至最基本的專業講座都很少開展,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專業前沿知識的了解,無法激發學生的學術潛力,導致學生課外學術活動氛圍不濃。
(三)教師的問題
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任務繁重,而學校對學生課外學術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一定的政策引導和激勵措施,導致教師在課外學術指導上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相對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同時由于目前二類院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教學任務重,兼任數職較為嚴重,很難找出精力來開展學生的課外學術活動,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導,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往往舉步維艱。
(四)學生自身的問題
傳統的學習方式未改變,普遍學生對大學有一定的誤解,延續了高中時被動的學習方式,無法從被動式學習模式轉為主動,對培養和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不深,院校之間學生交流較少,學生對外部環境發展認識低,自我認知不高,知識面窄缺乏邏輯思維能力與發散思維能力等。缺乏正確的引導,學生過于重視成績導致實踐活動精力有限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基于學科競賽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對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學科競賽現狀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以學科競賽為主要切入點,完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競賽平臺,營造良好的競賽氛圍,組建大學生科研團隊,優化指導教師隊伍,實施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大力培養學生實踐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達到“以賽促改、以賽促學”的效果[1,7-8]。
(一)改革核心課程,促進教學模式改善
根據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特點和就業需求,促進核心課程改革,促進教學模式改善,使學科競賽與專業學習的其他環節,如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畢業實踐、課程教學成績評定等結合起來,選擇適當的環節安排適當的實踐學習并進行不斷完善。例如船舶結構與制圖和船舶建造工藝作為船舶學生的專業課,傳統教學中往往只是以簡單的書本教學,缺乏必要的實踐機會,學生對基本的結構工藝要點并非運用自如,通過課程改革,針對課程需要開設一些實踐課,安排學生接觸基本模型制作,必然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秀的競賽成果可以直接作為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二)豐富競賽內容,完善競賽實踐平臺
在前期的競賽的基礎上,形成針對不同年級,不同興趣方向的競賽內容,保證競賽內容豐富多樣,完善競賽實踐平臺,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競賽中來。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方向多樣,單一的比賽內容很難激起所有同學的興趣,因此根據船舶專業的特點開展專業認知剛剛形成的大一學生的模型仿真制作賽、專業知識儲備中的大二學生的船舶競速賽以及實踐能力鍛煉的大三學生的船艇創意設計以及創意制作賽等競賽內容,并針對有能力的同學鼓勵和指導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
(三)健全競賽指導隊伍,優化指導體系
學科競賽工作開展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科競賽工作的成功與良好成績的獲得,不僅僅需要學生自身的投入,還要依靠廣大教師的不懈指導。優化學科競賽指導隊伍,結合教師科研方向,通過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充分發揮年輕教師積極性,建立以年輕教師為主,高職稱老師為輔的指導隊伍,有選擇性的安排學生參與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隊伍,使得老師在進行科研的同時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學科競賽,選拔校內高年級優秀隊員、已畢業的優秀隊員等加入到學科競賽的指導教師隊伍中,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競賽指導團隊建設。同時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加強與船廠及相關研究所的溝通和聯系,拓展校企聯合培養學生、邀請企業工程師來校講座、擔任學生學科競賽指導老師等指導體系,加強專業教學和市場的對接,提高學校教學的方向性和指引性,提高就業競爭力。
(四)成立興趣協會,組建競賽團隊
成立與專業培養關系密切的各類興趣協會,組織培訓及各類講座,開展各類學科競賽等活動,擴大了競賽影響力,同時為培養和選拔尖子生奠定良好基礎。通過成立船舶興趣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吸引有興趣的同學一起學習專業相關知識,增加實踐機會。通過興趣小組平臺選拔出由以知識儲備較好,時間較為寬裕的大二大三學生居多的“正態式”分布參賽隊伍,保證參賽隊員在高、低年級之間的合理分布,從而保證隊伍的穩定性和長效性。
四、結語
學科競賽的示范性和導向效應,能夠有效地推進學科建設和專業教學,促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理論聯系實際學風的形成。以學科競賽為主要切入點,完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競賽平臺,營造良好的競賽氛圍,組建大學生科研團隊,優化指導教師隊伍,實施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大力培養學生實踐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達到“以賽促改、以賽促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汪和生,吳達勝.基于學科競賽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3,10:5-9.
[2]孫愛良,王紫婷.構建大學生學科競賽平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6):96-98.
[3]李國鋒,張世英,李彬.論基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03:24-26+34.
[4]薛艷茹,劉敏,趙彤,尹秀玲,李琦.依托學科競賽提高地方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06:170-173.
[5]張瑞成,陳至坤,王福斌.學科競賽內容向大學生實踐教學轉化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07:130-132.
[6]黃技,嚴謹.學科競賽對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探討[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8:66-68.
[7]楊啟.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和研究性教學改革初探[J].船海工程,2011,04:8-11.
[8]聶劍寧,寧萍,張敏.重慶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發展對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42-44.
作者簡介
黃技,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船舶與海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