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禎
摘要:隨著高校在校生數(shù)量的迅速增加,貧困學生問題日益突出,國家、社會、學校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目前貧困學生資助工作重點仍只停留在經(jīng)濟資助上。為幫助貧困生擺脫困境,健康成長,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新思路,高度重視困難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將貧困生資助工作由單一的經(jīng)濟救助發(fā)展為全方位的救助,幫助貧困學生實現(xiàn)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脫貧。
關鍵詞:資助教育貧困
一、國家助學政策對貧困生資助教育中的幾點建議:
第一,國家助學金及助學貸款的申請應當嚴格把關,避免家庭經(jīng)濟不困難的同學與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同學爭奪名額。資格審查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目前只要有貧困證明一般都能貸到款。但實際上由于學生貸款和貧困生認定工作對學生家鄉(xiāng)本地并沒有什么影響,因而民政局在開貧困證明的時候往往不加以審查,很隨意。這就導致貧困證明其實證明不了貧困,因而僅僅憑貧困證明來決定能否貸款并不合理。
第二,輔導員應在和學生交流溝通的方式上加以創(chuàng)新。作為輔導員我們應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了解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目前我們了解學生的渠道主要有兩個:一是參考學生的檔案,二是通過學生干部來了解學生,但是學生干部對學生的了解并不全面,并且?guī)в泻軓姷闹饔^性。輔導員直接與學生談心效果會更好,這樣有助于拉近輔導員和學生的距離,方便輔導員管理學生,同時也能使輔導員獲得真實的學生信息。
第三,各學院應加大對國家助學政策的宣傳力度。相比國家助學政策,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宣傳效果要好很多。這得益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宣傳方式---在錄取通知書中附帶宣傳。既然如此,國家助學政策和獎學金政策也可以考慮采取這種宣傳方式。另一種是在新生報到時,在迎新點為每位新生發(fā)放宣傳或者做一些宣傳海報。蘇信歷來都有設立迎新點迎接新生的傳統(tǒng),因此在迎新點宣傳可以保證宣傳的到位。宣傳內(nèi)容應當包括申請資格、評定標準、申請流程、申請時間、資金額度等。
第四,各學院在獎助學金開始申請時應做好通知工作。在學院或者班級的QQ群里發(fā)通知,班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互相通知,降低同學們被漏掉的概率,最大程度上保證每個同學都能獲得信息。
第五,評定過程應當更加民主,加大同學們的參與程度。對于那些比較難以認定的標準,需輔導員自由裁量的獎助學金,應當讓所有同學投票來參與決定。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往往才是最真實的一面,學生之間彼此都較為熟悉,投票產(chǎn)生出來的結果才更具有可信度和說服力,也更貼近實際。
第六,評定過程應當更透明。各學院在評選結果公示之前應召開班會,參與評定的老師和全體同學都要參加。學院要對評選所參照的標準應予以說明,對評選的最終結果進行必要的解釋,接受同學們的質(zhì)詢。對于爭議比較大的人選需要重新考慮,反復討論,確保公示結果得到大家的認可。
第七,對受資助的學生資助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追蹤調(diào)查。因為近些年來發(fā)現(xiàn)有些得到資助的學生,不思進取,沉溺網(wǎng)絡,生活作風奢侈。對于這些學生輔導員老師要及時給予警示和批評,對屢教不改者,可考慮收回資助款項轉而發(fā)放給學習刻苦家庭困難的學生。這樣既能保證資助金的合理利用又能對學生起到督促作用。但要想真正了解款項的使用情況并不容易,如果了解途徑和方式不當,很容易侵犯受資助學生的隱私。可以采取正面詢問和側面了解相結合的方式。
二、人文關懷及誠信教育的價值
從貧困生資助價值的若干維度來看,人文關懷是貧困生資助的核心價值。在貧困生資助的實踐過程中,學校及有關部門要堅持資助與育人相統(tǒng)一,切實維護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協(xié)調(diào)一致;強調(diào)以人為本,努力促進內(nèi)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和諧對稱;著力制度創(chuàng)新,保持目的價值與工具價值的動態(tài)平衡,在資助工作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資助理念,努力為貧困生的全面發(fā)展導航。同時,通過誠信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說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的誠信觀念,喚醒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識,自覺加強誠信建設,養(yǎng)成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良好習慣,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名具有誠信美德,主動為建設誠信社會做貢獻的高素質(zhì)的優(yōu)秀大學生。
三、貧困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指導內(nèi)容
貧困同學比較容易產(chǎn)生不安、封閉、抑郁、自卑、苦悶的心理,產(chǎn)生厭學情緒,因此變得不喜歡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己,認為自己過于無能,對未來喪失信心和斗志,逐漸自我封閉,不合群,形成孤僻冷傲的性格。
學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中間有這樣一句話,“做好一個貧困生的工作就是救了一個貧困家庭”,因為在這些家庭中,這名大學生是他們的一切,整個家庭耗盡一切供養(yǎng)他上學,也把一切希望和出路寄托在他身上。因而,這名大學生的健康成才,是一個家庭的命運攸關點。對我們來說,做好這個工作則意味著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意味著我們必須用百倍的努力與耐心去完成一次次的“救贖”。
對這份責任的清醒認識,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前提和關鍵,更是力量源泉。正確的自我認知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制約著人格的形成、發(fā)展,在人格的培養(yǎng)中有著強大的動力功能。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可以讓他們客觀的分析了解自身,正視實際困難,培養(yǎng)逆難而上的樂觀、積極、堅強的人生態(tài)度和思維習慣,克制虛榮、攀比、軟弱和自私。
四、感恩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
(1)要從道德認知層面去教育學生知恩、識恩,讓學生知恩于心。
道德認知是個體對道德規(guī)范及其執(zhí)行意義的認識,是對外部規(guī)則的建構,是品德形成的基礎。感恩意識前提是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恩,親身體會“恩與惠”,要讓學生感受到社會和他人對他們的恩愛,只有“知恩”,才能“報恩”,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幫助和資助并非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然。對大自然的賜予、祖國和社會的培養(yǎng)、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導等要心存感激。班主任輔導員可以通過班會、課外活動、生活學習等主渠道,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把感恩教育融入到生活實際中去;點撥學生知恩識恩,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種恩惠。通過知恩識恩教育,讓學生懷感恩之心,產(chǎn)生報恩的情懷。
(2)要從道德情感層面去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和情懷,讓學生感恩于情。
情感是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是關于人的舉止、行為、思想、意圖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而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情感使人的道德認識處于動力狀態(tài),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形成及其傾向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感恩教育的實質(zhì)是一種情感活動的過程,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實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這是道德動機產(chǎn)生的基礎,也是學生知恩欲報、知恩圖報的情感動力,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報答是一個人道德行為發(fā)生的重要情感基礎,要讓學生對周圍給予自己關愛和幫助的人心存感激.所以班級指導教師要通過平常的小事來進行感恩感悟等一系列教育,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能知恩圖報。
(3)要從道德實踐層面去引導和實踐,讓學生感恩于行、報恩于舉。
感恩教育要體現(xiàn)于道德實踐中。道德行為是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并能進行道德評價的利他行為或親社會行為。實施感恩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報效祖國,回饋社會。班級指導教師要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將感恩教育落實到行動中去,要以活動為載體,參加一些身體力行的社會公益活動,讓青年學生從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活動中體驗感恩,實踐感恩,班級指導教師要言傳身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影響學生,用親情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用愛心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情懷、用行動力行學生的感恩之舉,讓學生能懷感恩之心,行報恩之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恩教育是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復雜的育人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全力參與,共同構建感恩教育的環(huán)境和氛圍,讓感恩教育真正走進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在我們的言傳身教中受到教育和啟迪,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xiàn)自我完善與構建,最終學會去感恩、懂得去感恩、胸懷感恩之心,力行報恩之舉,用真情回報社會、回饋生活,做一個有素質(zhì)并且心存感激,知恩報恩的合格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