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特拜爾·庫熱西+王雪
摘要:新疆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多文化區域,提倡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積極添加多元文化教育因素。普通高校的素質文化教育通過“雙重樂感”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客觀的、科學的認識和學習包括音樂在內的一切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價值。
關鍵詞:雙重樂感雙文化人音樂
普通高校的審美教育,即以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為教育傳播媒介,通過美育教育提高普通高校非藝術專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對于社會美、自然美和文化美的認知和感悟能力,從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價值觀。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單一文化背景逐漸被多元文化背景所代替,“多元審美教育”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多元”一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學科研究的課題中。新疆,作為“自帶”多元文化特質的地區,更是成為國內多元文化研究的“根據地”,多元審美教育成為新疆普通高校重要的審美教育方式。
新疆自古以來語言多元、文化多元的特點是眾所周知的。以哈密地區流傳的《哈密木卡姆》為例,哈密作為新疆的“東大門”,自古以來都是文化和經濟交融發展的地方,這種地緣特點和歷史沿革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哈密木卡姆》。
除了音樂多元化外,語言的多元也是新疆最大的多元文化體現。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劇,世界各地都大力宣傳多元文化的今天,“雙語教育”的提出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文化承載所需的。“‘雙語教育是指以兩種以上的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育系統。”世界語言學家M.F麥凱指出。2004年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頒布《關于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要求在全區少數民族學校大力推進民漢雙語教學模式,不斷擴大雙語教育的范圍和規模。到2012年全區所有少數民族學校全部實現雙語教學模式。
新疆的雙語教育是“民漢兼通”的多元現代文化教育方式,從小學教育到大學培養,雙語教育使學生熟練運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雙語教育立志于培養雙語言人才。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雙語學生形成了具有“雙文化”標志的人才。以新疆大學為例,目前在校人數為20518人,其中雙語學生為2735人,占全校學生比例10%以上。這些雙語生在其小學、初中和高中接受雙語教育過程中已具備“雙文化”特征。
與“雙語教育”產生背景相比,“雙重樂感”的產生更具專業性和針對性。“雙重樂感”在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音樂學家Mantel.Hood提出,即“音樂家如果研究某個特定民族或風格的音樂,必須具有完全參與該音樂體系的能力,只有通過本身的實踐理解了他文化的音樂基礎后,才能更好的用語言加以描述該音。”曼特爾.胡德在《民族音樂學家》一書中提到“如何培養‘雙重音樂能力?”他認為:學習民族音樂學首先要拋棄音樂學研究者自身所有的“思想禁錮”和文化標簽,首先要從外在的視覺和聽覺上消除“偏見”,完全的參與到所研究對象的音樂體系中。只有公平、客觀的對待所研究的對象,才能夠真正成為“雙文化人”。
實際上“雙重樂感”在音樂教育中也具有雙重性,其在專業院校的作用與在普通高校的作用是有所區別的。在專業音樂院校,“‘雙重樂感是一種全觀論研究方法的實際體現,要求學生除了學好本民族的傳統器樂曲和樂器演奏以外,還要客觀的學習其他民族的傳統音樂。”本文主要闡述在普通高校中“雙重樂感”教育意義所在。在普通高校的素質文化教育中,音樂審美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審美價值觀,普通高校的學生并非音樂專業的學生,所以對于普通高校的美育教育最關鍵的就是如何提高和拓寬學生審美能力和思維方式。“雙重樂感”最基本的價值核心是尊重。尊重任何一種與自身民族不一樣的文化體現。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忘我”和“容他”。“忘我”是指忽略自己的文化屬性,“容他”是指親力親為投入和欣賞異族文化。通過“忘我”與“容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客觀的、科學的認識和學習包括音樂在內的一切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價值。“雙重樂感”教育存在的價值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體現,就是讓學生學會尊重、包容和正確評價非本民族的文化。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雙重樂感”與“雙語教育”中都體現了一個“雙”字。這里的“雙”所表達的正是多元。音樂研究學者管建華先生認為:“雙重樂感”的基礎是“音樂的雙語教育”。換言之,已經通過小學、中學和大學“雙語教育”的學生對于“雙重樂感”的理解會比單語言背景成長的學生更為深刻,甚至更為快速的體會“雙重樂感”所傳達的信息。
以新疆大學通識選修課《新疆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欣賞》課程為例,在第六講中主要介紹塔吉克族民族民間音樂。塔吉克族音樂具有獨特的節奏韻律,歌曲大部分為山歌體系,有固定的韻律,多數為七聲音階,節拍大多為2/4、4/5、5/8、7/8、3/4和混合拍,塔吉克族的民間音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歌曲的節奏,特點鮮明。在介紹塔吉克族民間音樂和民歌的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模仿并且在桌子上敲打出塔吉克族獨特的節奏韻律,根據觀察雙語學生很快學會并且融入其中。在第九講回族民族民間音樂欣賞,回族的音樂舞蹈與其他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新疆少數民族相比,具有明顯的區別。回族民歌有大量陳詞,例如“個就”、“的個”、“哈就”等,這些陳詞與回族地方方言有很大關系。教師要求學生學習回族民歌陳詞的發音,在學習陳詞發音過程中發現,雙語學生學習陳詞的能力相對較強,學習速度快。
通過在課堂中雙語言背景學生和單語言背景學生學習能力的比較,分析雙語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原因有兩點:
1.雙語學習背景的學生的漢語接受能力較強。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用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授課,在解釋和分析其他音樂文化特點過程中,雙語學習背景的學生接受教師授課內容信息的速度較快,理解程度深刻。
2.雙語學習背景的學生的“雙文化人”特征,即除了自身所有的民族特征外,了解和融入于第二種文化。雙語學生作為“雙文化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地、充滿自信地在不同的文化場景中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他文化。雙語教育的教學體系使雙語學生通過學習第二種語言,繼而從小感受不同文化差異。從小學開始形成沉浸式語言文化學習,在“雙文化”教育體系中,雙語學生習慣于在兩種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眾自由轉換思維方式,思維方式靈活、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
“雙語教育”和“雙重樂感”在普通高校通識選修課中看似并沒有明顯的關系,“雙語教育”是教學體系,“雙重樂感”則是教學方式,但是“雙語教育”成為了更好的學習以音樂為代表的他文化現象的“金鑰匙”和重要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有“雙語教育”學習背景的學生比單語言背景的學生更能快速的適應和了解學習他文化音樂。讓普通高校通識選修課中的學生具備“雙重樂感”的基本能力,有助于非音樂專業的學生更好的了解和認識他文化。在多元文化中游刃有余,具備創新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能力,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更加理解和包容他文化現象。
參考文獻
[1]《語言和音樂的關系》.中國音樂.杜亞雄.
[2]《培養雙語雙文化人: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人類學研究》.2011級博士論文.趙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