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龍
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為根本宗旨的今天,就素質教育重要內容的體育學科而言,在課程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運動潛能,進而樹立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形成其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這已經成為中小校體育教學發展的趨勢。
從學生的體育態度分析,主動參與需要興趣,自覺訓練需要意識,堅持不懈需要習慣。從興趣到意識,從意識到習慣,可以說,這是學生提高自身體育素質反映在不同階段中逐步遞進著的三個心理要素:興趣為動力,意識為方向,最終成為習慣。
一、培養興趣、體育課程教學的追求
體育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這與文化學科與有所不同。有時,任憑學生學習目標有多明確,任憑學生學習態度有多端正,如果基礎不好,思路不對,方法不當,就難免走彎路,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文化學科是最講究知識銜接的思維能力,體育學科則是以參與尤其是主動參與為先決條件。在體育課上,要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活動中來,主動參與進來,那么,教師的首要工作就是搭建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的平臺。
一般說來,學生只要身體健康,四肢健全,就都具備著最基本的活動能力。比如,抱個籃球練習投籃,放具足球射幾腳門,撒開雙腿跑一段路,躺倒身子做一番仰臥起坐,誰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從面上講,幾十個學生,如果都要求他們達到最佳效果,這當然不合實際,但是,只要學生接二連三,鐃有興味地參與進來,活動本身就成功了一大半。何況,功夫不就是在磨練和熟練上么,參加活動多了,潛質再差的學生,水平必定也會不斷提高。所以,在活動課和訓練課上,教師最忌諱的是給學生全盤提供一個硬性指標,最失敗的是實行所謂補救性的附加處罰手段。在優劣比較中,學生完不成指標,自信心無疑會受到打擊;要是為此再受到當眾開小灶的待遇,參與的樂趣就會消失了。
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傷害學生的熱情,這在體育教學課中,顯得多么重要!學生沒有興趣,上課成了痛苦,有參與,態度也是消極的,負面影響甚至還會波及到他們以后的終身體育鍛煉。讓學生激發出興趣,萌發了主動參與的熱情,即使基礎素質很差,只要他們能夠從活動中感受到快樂,就可以幫助他們促成一種愛好,影響他們以后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二、培養體育意識,體育課程教學的素質要求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運動激情積極引導他們參與運動,使他們在處于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和身體上的滿足,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應將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貫穿與體育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除技術教學文,還要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使他們真正懂得體育鍛煉的意義、作用和有關的體育知識,
如果說參與興趣的效果只停留在滿足學生快樂的心理體驗上,那么,訓練意識則更進一步,已發展到激勵學生自覺投入、參與競爭、謀求提高的階段了。歸根結底,體育課不能等同于娛樂課。體育需要開發學生的勤奮品質,需要開發學生的拼搏精神,需要開發學生的頑強毅力,等等。
教師在體育課的組織形式上和教學內容上的多樣化,教學方法和練習手段的新穎多變,會使學生有新鮮感,從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改變體育的評價標準。我們可以對學生“不求完美,認可及格”,讓學生對學業有輕松的感覺,才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特長。
從當前的教育環境來說,體育學科納入中考已經延續了10多年,儼然成為了選拔考試的一項內容。而且,學生普遍認識到,體育中考的成績,爭取高分的途徑與文化學科截然不同,只要力氣用足了,汗水流夠了,好成績自然來了,甚至考滿分也不是那樣的高不可及。聰明的學生還會感到,在一天里,做一做體育訓練,出一身的汗,整天都覺得精力充沛,神清氣爽,不誤體育,惠及智育,一舉兩得。結合實際,體育教師就需要規劃訓練內容,設計訓練步驟、落實課程要求,幫助學生正常地有條不紊地上好體育、練好素質。
常言道:“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一個學生,只要身體健康,無論知識水平高低,都具備著體育運動的基礎潛能,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加以引導和激勵,幫助他們樹立素質訓練意識,那么,學生將比較順利地掌握運動技能,養成吃苦耐勞的好習慣,為以后堅持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如要抓好培養學生訓練意識的培養這個環節,那么,教育教學效果必定會比較理想。
三、終身體育意識(習慣),體育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
終身體育是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所面臨的一個貫穿一生的自發自主的體育過程,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沒有教師指導,沒有體育課作業條件,沒有組織的情況下,所處不同年齡階段上的身心特點與健康狀況,有選擇的或重新學習體育鍛煉內容,以滿足個體身心健康和閑暇娛樂的需要,其內容、形式、時間和地點等方面都具有自發自主的特點。
體育教學屬于素質教育的范疇。教師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必須面對全體學生,指導全體學生,幫助全體學生在設定的教學內容的練習和實踐中,每個人都能夠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如果與競技體育加以比較,那么,競技體育重視的是特長,是專項,是難度,是個別;素質體育重視的則是基礎,是系統,是簡易,是大眾。所以體育教師的職責,是在于參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建設者,為他們將來精力充沛地、充滿活力地從事社會工作做好前期鋪墊。學生在受教育階段,在體育教師的培養下,如果養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將給他們以后從事社會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體育教學的對象基本是身心發肩正常的平凡人,體育教師也不是那些競技體育領域的專業教練,體育器材也不具備競技體育所必不可少的高檔設備,此外,學校體育更是無法擁用競技體育所必具的科學訓練理論和手段。這些因素,在客觀上決定了素質體育的工作方向確定在服務于全體學生,服務于整個社會人群。說到底,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終極目標是幫助學生,在將來社會的各行業的建設者,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以便他們卓有成效地做好本職工作。
參考文獻
[1]樊林虎《體育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3.
[2]董玉泉,劉學軍《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小學體育教學案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