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
【摘要】議論文的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而最受我們同學青睞的莫過于事實論據。事實論據用得好,會直接幫助立意的深刻,事例表達的好,也能體現語言的優美,還可以充實文章的篇幅。那么根據觀點選擇好那些典型代表的事例后,怎樣處理分析這些事例使之與觀點契合并為文章增色呢?下面根據常年的授課實踐,現將議論文論據的四種分析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議論文 論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190-01
一、因果分析法
材料一:艾薩克牛頓,八十五年他的成就很多,創立了科學天文學、光學,豐富了高等數學,確立了科學力學。可是這些都是他在青壯年時期取得的,他在后半生干了些什么呢?《數學原理》未竟,他就躋身政界,托親求友,最終獲得了鑄幣大臣之職,讓真正的牛頓一閃即逝。——(分析部分)為什么牛頓三十四歲以前成就斐然,而之后卻一無所獲呢?原因在于他改變了自己,丟掉了自己的優勢轉而從事自己并不擅長的政務。雖然年輕時候他也鄙視世俗的冠冕,可并沒有從一而終。可見,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盲目地追隨別人改變自己,就不會有成就。
運用這種分析方法要注意圍繞論題推求愿意,結論要扣在論題上。論據敘述簡潔,分析到位。
標志性詞語:為什么……因為……;正因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為……。
分析思路:舉例+分析+點題(升華主題)。
二、意義分析法
材料二:文天祥當面叱責前來勸降的叛將呂文煥,最后在獄中不屈不撓.從容就義.實踐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志;徐悲鴻面對洋學生的誣蔑,勇于向洋學生挑戰,勤學苦練,在多次競賽和考練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學生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富有聰明才智。朱自清寧愿餓死,堅決簽名拒絕美援和拒絕接受配售的美國洋面粉,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和不妥協的反帝精神。華羅庚得知祖國解放的消息,毅然決然地拋棄了洋樓、汽車,帶著全家登上郵船,回到祖國的懷抱。——(分析部分)這些人的所作所為.真正表現了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氣概.他們是有骨氣的中國人,他們的凜然正氣將永遠名垂青史,永遠為人們所敬仰。
標志性詞語:“從……中,發現……,感受到……”、“揭示、顯示、說明、表明、傳出、道出等……”。
三、假設分析法
所謂的假設分析法就是指列舉事實論據后,從反面或者正面假設分析,假設材料中能達到的某種結果的條件不存在,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從而揭示論據和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標志性詞語:如果……那么……;試想;
1.正例反設
材料三: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青年時代一度希望成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報考一個著名的合唱團,竟被錄取了。可是,他經過再三考慮,最終放棄了歌唱事業拿起了戰斗的筆,成為一代文學大師。——(分析部分)如果高爾基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就不會有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就不會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不朽巨著的問世。幾十年后,世界上也許只會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學巨匠。可見,正確的選擇能讓我們的青春無憾,人生無悔。
分析的思路:反面假設——結果展示——正面強調
2.反例正設
材料四:燕國壽陵的少年覺得趙人走路好看,便遠行來到趙國邯鄲學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記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國的下場。東施羨慕西施的美麗,覺得她一肌一容盡態極妍,便學習她的姿態,照搬她的舉止動作;可她終究不是西施,在別人看來她不但不美麗,反而成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雞不成反蝕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進肚里。…——(分析部分)倘若,燕國的壽陵少年能在學步之時,融進自己的步伐特點,在借鑒的同時取長補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獨特的步伐;那么,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國了,說不定還會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如,東施能充分認識自身的特點,發揮自身優勢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許也就會成為一種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賞她的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由此可見,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步,才會彰顯個性。學習借鑒會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則必然導致失敗。
3.對比分析法
所謂的對比分析法是指所敘事例前后的態度、行為等方面的不同形成正反對照或者兩個事例在行為等方面的不同形成對比,之后加以分析,論證觀點。
注意:要圍繞中心論點選擇比較材料,確定對比點。所選對象必須是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論證時要緊扣文章的中心。
材料五:他曾是一名普通少年,他也曾因自己獨特的生理結構自卑,就在這與眾不同之下,憑借努力,23歲擁有14枚奧運會金牌,為后人樹立了一個難以逾越的標桿。這個人,就是“飛魚”菲爾普斯!2009年,菲爾普斯被曝出吸食大麻的丑聞,在一連串毀滅性打擊之后,他重又站了起來,不但戒掉大麻,勇敢承認錯誤,還為青少年現身說法,教育他們一定要以自己的事例為警示。而后,他再次投入比賽,準備以新的“戰績”證明自己!——(分析部分)假如菲爾普斯害怕失敗,害怕新的開始,又怎能被奉為神明,令世人欽佩呢?相比之下,那些因畏懼失敗、害怕開始而被擊垮的人,歷史也只能為之嘆息。就像那個敢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之”的項羽,曾經是多么威武,但當漢兵追至烏江時,他感到自己如此渺小,最終害怕東山再起,一敗不復。所以,不要在瞬間的成敗中迷茫,人活天地間,是成是敗都要有勇氣重新開始。
參考文獻:
[1]王雨薇.高中生如何提高議論文寫作水平經驗構建[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1)
[2]褚樹榮.考場議論文寫作提分十講(七)——如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辨證說理[J].中學語文.2016(32)
[3]《議論文寫作之正反對比法》[J].高中生.2016(33)
[4]劉松青.“例”后有“析”方可取[J].高中生.2016(33)
[5]潘清慧.淺談議論文事實論據的分析方法[J].內江科技,2014,35(7):158
[6]程海林.例談議論文寫作中的分析方法[J].閱讀與寫作,1997(10):33-34
[7]陳秀茹.議論文中的分析說理方法初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