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權
摘要:一直以來,由于各種因素,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存在著差距。主要影響因素有:宏觀經濟政策、區域性經濟結構和市場發育程度的差異、以及區域間客觀性發展要素在數量與質量上的差別。目前來看,我國市場化進程與地區間經濟的發展現狀極其不平衡,二者之間的發展進程差距明顯,這種現象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政策,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漸進式改革政策對此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市場化進程 地區經濟 發展 差距
一、東南沿海的“先發優勢”的政策導向
東南沿海一直以來實施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這就使得國家在體制改革過程中對東南沿海區域進行了政策性的補貼、傾斜,例如,減少指令性計劃的實施,市場自發的調節作用起主導因素;一系列稅收的減免以及內陸地區稅賦補貼東南沿海地區,比如,對內陸地區資源型產業征收高額度的資源說,通過這種隱形稅收來大力扶植東部沿海區域的“先發優勢”政策。事實上,我國東西地區經濟差距的不斷增大,有利于經濟總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與內陸地區計劃經濟的傳統發展模式有著比較大的區別。
二、東南沿海地區制度和市場機制創新優勢
(一)非均衡的經濟發展策略
由于東部沿海的“先發優勢”,東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逐步拉大是毋庸置疑的。我國一直以來采取了非均衡的經濟發展策略,才造成東南沿海區域擁有者優越的制度以及日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這種制度的創新以及經濟體制的優越性造成了區域經濟的差異,進而將市場經濟改革體制推進了非均衡。具體表現為東南沿海區域活動的方式、配置的要素、產業鏈的選擇等很多方面。例如,設立沿海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倡導以公有制為基礎,集體以及混合所有制大力發展的經濟政策,從而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利用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等。從長期來看,這種經濟差距拉大的趨勢并不一定會一直存在。
(二)政策傾斜戰略
國家也會進行政策傾斜,來扶植中西部區域,例如,先前實行的“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理論上來說,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實施,市場經濟逐步完全成熟的情況下,東南沿海區域的先發優勢會逐步減弱,內陸地區的“后發優勢”會增強其競爭力,利用其固有的資源優勢逐步趕超東部沿海,區域發展機會也會將逐漸增多。
三、知識與思維觀念優勢
(一)知識優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力實施改革開放政策,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政策已在中國全方位展開,東南沿海區域的一些特殊優惠政策已逐步減少,在東、西部區域中預算投入份額也逐漸縮小。但東、西部區域的經濟差異并沒有因因國家投資政策以及經濟體制差異的過渡平衡而降低,區域間經濟差距有進一步擴大趨勢。
但是,地區經濟的發展除了受自然因素、歷史沉積因素、區域因素、國家宏觀政策因素、勞動力以及人們行為習慣的影響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當地人們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儲備以及思維模式的開發能力。知識儲備以及思維模式現狀決定其區域資源優勢向生產、市場以及經濟競爭等優勢轉換的能力,決定著市場開發、存量資產和增量投入產出率水平。一般所說的,知識累計效應,指的是通過學習來加強知識結構,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反向來講,又進一步拓展學習機會,即知識的“累積效應”。
(二)思維觀念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在體制以及制度創新政策下,一直倡導解放思想的實踐原則,但由于傳統觀念和文化的沉淀,使得東南沿海地區與內陸區域在知識與思想開發上的的累計效應有大大的不同,與東南沿海相比,內陸區域難以實現真正的解放思想和邁開步伐,知識累計效應所帶來經濟增長效率遠低于沿海區域。東西區域經濟差距的擴大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知識和思想的累積效應不同。按照諾貝爾經濟學家米爾達爾的觀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因素間的關系不是趨于守衡態勢,一般情況下,是按照循環的方式,不是簡單循環周轉,是有積累效應的運動模式,即“循環積累因果關系”,這個觀點能夠很好的解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各種原始因素累積的原因。在進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變革的過程中,我國多種資源逐步由內陸地區轉移到東南沿海地區,在一段時間內,東南沿海區域的資源以及人才等優勢逐步累積,在一段時間里,東南沿海區域將大量的人才、資金、設備技能等吸引過去,而沒有多少向內陸地區的擴散效應,東部沿海的積累優勢逐步顯示出來,更有利于東部沿海區域的發展。
四、區域企業發展活力
(一)東南沿海企業發展活力
東南沿海地區私營經濟企業占主要地位,非國有經濟的比重高,比較注重資金、勞動力的使用效率。一般來講,東部沿海區域大量的外資和港澳臺資企業的發展,不僅僅在于投資量大小,主要體現在其對資金、勞動力技能的管理上,一個企業受益更大、更持久的是管理以及理念,非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企業會引進獨特的的經營方式與先進技術,對國內企業有很強的吸引力。
(二)中西部內陸區域企業發展活力
中西部內陸區域,一方面,由于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許多國有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較為嚴重,另一方面,其商品經營和市場管理理念比較落后,經濟體制的轉型升級也面臨著知識、人才、設備等的不足、政府、企業及社會創新主體的動力不足、創新成本一般比較高,一系列不利的條件都無法與東部沿海區域相對比。內陸大多數企業不僅是國有制經濟成分,還存在于重工業基地,設備更新換代慢,老化陳舊嚴重,自身積累能力較弱,技術含量也存在距離,這也是區域經濟差距拉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地方政府工作職能的轉變效率
市場發育滯后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原因之一,與此相比較,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內陸區域政府的執政觀念和理念與沿海相比有著較大的束縛性,職能觀念思想觀念的轉變上比較落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市場化改革進程逐步深入,政府倡導市場經濟政策逐步地放開,計劃經濟的干預性減弱,但政府與企業的“父子情結”、政府參與乃至主導內陸經濟發展的現象仍有過之而無不及,內陸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的執政效率比較低下,效率不高,干預過強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嚴重限制甚至阻礙內陸經濟趕超東部沿海經濟狀態。
參考文獻:
[1]王姍姍.淺析市場化進程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J]. 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1:16
[2]孫曉華,李明珊,王昀.市場化進程與地區經濟發展差距[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06:39-55
[3]劉建軍,張祥建.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分析[J].天津社會科學,2004,05: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