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
林崇德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制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有助于深入回答教育要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通過核心素養的教育政策研究、國際比較研究、傳統文化分析、課標分析以及實證調查等支撐性研究,我們建構了三大領域六個指標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
學生核心素養,立德樹人,國際比較,傳統文化。
1.1 建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 “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貫徹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啟動了“立德樹人”工程。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內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為此,迫切需要立足國情,結合時代特點,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建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以深入回答教育要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林崇德,2016)。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教育目的的具體體現,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及課程與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也是建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及推進教育問責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有利于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教育目標,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保障 (林崇德,2017)。
1.2 建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順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大力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與知識社會的來臨,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加劇,各國之間已從表層的生產力水平競爭轉化為深層的以人才為中心的競爭。以經濟發展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養的提升,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共同主題 (林崇德,2016)。在此背景下,各國教育改革中無法規避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來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針對這一問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本世紀初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指標體系。隨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也紛紛啟動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教育目標體系研究,建構起符合本國或本地區實際情況的核心素養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和完善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基礎的課程改革方案,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以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鑒于此,為了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并順應世界教育發展趨勢,應研究并建構符合中國國情與現實需要的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
1.3 建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的迫切需要
當前素質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如何進一步深化與推進素質教育的內涵,是新一輪教育改革中必須考慮的問題。雖然改革成效是顯著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所培養出的學生已表現出身體素質滑坡、適應社會能力不強、負面情緒較多、實踐和創新能力不足等素養發展不全面的問題。同時,由于我國長期形成的以中考、高考成績作為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觀念引導,以素質教育為本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和形成,導致素質教育的真正推行遭遇重重困境。這些現狀與問題都迫切需要轉變教育質量觀念,進一步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真正確立起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基本框架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和課程體系,以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化與落實。
通過對我國現行課程標準的深入分析也發現,盡管 “素養”一詞在各課標中被頻繁提及,凸顯了其重要地位,然而卻缺乏明確的內涵界定和系統闡述,對跨學科素養的培養相對忽視。此外,由于缺乏基于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之間缺乏有效的垂直銜接,不同學科的課程目標之間的橫向整合不夠,進而導致素質教育目標難以得到落實,給一線教師的實際教學帶來很大的困惑。因此,圍繞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方針和目標,亟待開展相關研究,界定和遴選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奠定有力的基礎。
2.1 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政策研究
通過對我國建國以來不同發展階段相關教育方針政策的分析發現:雖然我國在過去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沒有明確地提出 “核心素養”的概念,但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關于教育應該 “培養什么樣的人”,在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教育方針以及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闡述。從具體內容上看,我國教育政策法規中所體現的學生核心素養觀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我國的人才培養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維護社會主義利益,為社會主義服務,是我國教育方針和目標的根本所在;第二,我國的人才培養目標圍繞 “德智體”為主線,具體內容隨社會發展而變化;第三,“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已成為學生素質培養的發展趨勢,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2.2 學生核心素養的國際比較研究
首先采用文獻分析法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3個國際組織,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芬蘭、匈牙利、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新加坡等10個國家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等2個地區界定、遴選以及落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與成果分別進行梳理和分析。著重分析核心素養的研究思路與方法、指標體系與內涵、落實與發展核心素養的途徑與策略等內容。在此基礎上,又采用焦點小組訪談法組織本領域8位專家就上述研究結果進行審查與驗證。通過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研究思路與方法。通過比較分析各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研制核心素養體系的組織架構、研制路徑與方法選擇后發現,多數國家或地區都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黃四林等,2016)。它既能使核心素養體系具有文化適應性,又能保障研究的高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研究共同體是經常采用的組織架構。由于教育的社會功能日益凸顯,整合教育系統內外的力量便成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保障,也是研制核心素養體系的有效路徑;采用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的整合研究方法是常用的研究范式。以文獻分析為基礎,將問卷調查與征詢意見法相結合,既能全面聽取普通大眾的意見,又保障了政策研究的信效度。
第二,核心素養體系的建構。通過比較分析各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提出的核心素養體系的價值取向、內容維度以及指標描述方式后發現,堅持個人發展、社會發展與國家發展相統一的價值取向是建構核心素養體系的根本價值取向。它要求通過核心素養指標來協調統一教育培養目標與國家及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堅持實踐邏輯優先原則,采用混合型描述方式來界定核心素養是共同的趨勢。以實踐需要為本,各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在為核心素養指標命名時不追求邏輯統一。體現 “核心素養”的綜合性特質,界定核心素養指標內涵以行為結果描述式為主。
第三,具體的核心素養指標。通過比較分析各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所遴選的核心素養指標后發現,兼顧傳統基本素養與現代關鍵素養是遴選核心素養指標的基本原則。其中,傳統的 “語言能力”、“數學素養”、 “學會學習”、 “問題解決能力”等指標與現代的 “溝通與交流”、 “團隊合作”、 “國際視野”、 “信息素養”、 “創新與創造力”、 “社會參與與貢獻”、 “自我規劃與管理”等指標是各國普遍重視和強調的。
2.3 基于核心素養的傳統文化分析
采用文獻分析法,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傳統教育進行研究,旨在系統梳理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個體修身成德和自我完善的思想,厘清傳統教育所重視的關于學生培養的內容,為建構具有民族特色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奠定基礎。在傳統文化思想的分析上,系統梳理和分析了從先秦到清代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思想家及重要學派的三十余本代表性著作,以及近現代學者對于古代經典、中國傳統文化等進行分析和闡述的近百篇著作和論文。在對于傳統教育的分析上,主要搜集和查閱中國教育史方面的著作與近百篇我國傳統教育方面的學術論文,尤其關注有關中國傳統教育制度、人才選拔方式、各層次學校教育內容,以及重要教育家的理論觀點和教育實踐等方面的文獻資料。結果發現,在不同歷史時期薪火相傳、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修身成德思想,以及各時期教育側重與關注的學生培養內容主要包括:第一,主張 “仁民愛物”,倡導愛人如己、心懷天下和奉獻社會。第二,主張 “孝親愛國”,注重激發個體的鄉土情感和家國情懷。第三,重視人格修養,倡導 “重義輕利”和 “誠信自律”精神。第四,關注文化修養,重視人文歷史知識、求學治學方法和文字表達能力 (趙景欣,彭耀光,張文新,2016)。
2.4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標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現行課程標準的內容分析,了解當前課標中所包含和強調的學生核心素養內容及其特點。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義務教育階段19門課程標準和高中教育階段16門課程標準的文本進行編碼、歸類和統計,獲得了35門現行課標在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建議四個部分所包含的核心素養內容及頻次。結果表明:第一,現行課標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各方面對學生提出了全面要求。第二,各學科課標多次提及各類素養,但缺乏對素養的明確界定和系統闡述。從總體上看,課標中在提及素養時,常是基于學科或特定情境的,均未對 “素養”本身的定義或內涵做出說明,也缺乏對素養培養的通盤系統考慮。第三,現行課標很好地體現了 “能力為重”的指導方針,高度重視實踐與探究、問題解決與創新等核心素養。第四,課標表現出明顯的學科本位特點,各學科課標高度重視與本課程直接相關的核心素養內容,對學科融合性的內容相對忽視。第五,各學科課標均體現出對工具性素養的重視,對于與個性發展、社會交往有關的跨學科素養則相對忽視。
2.5 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證研究
2.5.1 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了了解當前中國社會民眾對于人才培養的期盼與需求,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采用焦點小組訪談、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全社會各領域專家群體的意見進行了調查。訪談主要圍繞 “為了應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變化,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需要,學生在通過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之后應該具備怎樣的核心素養?”這一問題展開。在訪談之后,請被訪談者完成一份調查問卷,請被調查者對課題組整理出的當前各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提出的32項核心素養指標進行評價,從中選出他們認為的對我國學生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核心素養指標。核心素養的遴選需要放大到終身發展的尺度進行考慮,不僅需要考慮到各教育階段的發展需求,還需要考慮到學生進入社會后的終身發展需求。因此,本研究的被調查對象來自社會各行各業,不僅包括來自教育系統內的校長、名師、教育管理者等人士,還包括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內知名的企業家等社會人士。被調查人員均為行業內具有較高影響力、具有突出成就的優秀代表,并且對于當前及未來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有著較為深刻的思考和認識。具體而言,本研究的被調查對象為來自四個領域、代表十類社會群體的608名專家及知名社會人士 (見表1)。
所有訪談過程均進行現場錄音,研究人員在訪談結束后進行及時轉錄和校對,得到每位被訪談者的訪談文本資料。對于訪談資料的編碼,首先基于國際經驗、國內現狀以及兒童青少年素養發展的相關理論,通過對30個訪談文本的原始編碼和文本分析,在反復討論的基礎上確定初步的編碼體系。隨后,根據初步確定的編碼方案,對所有訪談文本進行編碼和數據處理。最終形成的編碼方案包括健康與安全、知識基礎、學習與發展、與人交往、公民意識5大領域,下設一級指標20個,基本反映了當前我國社會所需要的、最富社會適應性和競爭力的個體所應具有的核心素養。具體編碼方案如表2所示。

表1 實證調查參與人員情況

表2 訪談資料編碼方案

續表2
2.5.2 研究結果
(1)對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期望與意見
訪談結果表明 (見圖1):首先,道德品質是被提及頻率最高的一個素養指標,在所有專家中的被提及頻率為55.73%。而且,被訪談者主要提及了道德素養中的公德成分,強調寬容、富有同情心、關懷他人、孝順、感恩等內容。其次,健康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被提及頻率較高的指標。被訪談者比較一致的認為,健康素養是保證中國學生自主發展、有效應對現代社會各種挑戰的重要前提。在自我管理方面,則突出強調堅持性和主動性等意志品質,許多專家和社會人士都提到 “意志堅強”、 “堅定的毅力”、 “堅忍不拔的精神”等內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社會各界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 “嚴以修身”等寶貴精神財富的高度認可。第三,相對于 “知識基礎”領域中的學科素養,被訪談者更為強調各類跨學科素養的養成,并將其作為決定個體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方面,在被提及頻率排名前十位的素養指標中有九項為跨學科素養。第四,某些素養指標被相對忽視,如安全意識與行為、數學素養、語言素養等,這可能是因為被訪談者主要提及的是其認為最重要或者現階段普遍缺少的素養,而某些必要的素養指標并未體現在訪談結果之中。

圖1 不同社會群體訪談調查的總體結果
(2)對國際上普遍重視的核心素養指標的評價
對國外32項素養指標被提及的人數百分比進行分析結果 (見圖2)表明,有10項素養指標得到70%及以上被調查者的贊同,認為這些素養是建構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具體為人際交往與合作、學會學習、公民意識、法律與規則意識、創新與創造力、健康素養、自我管理、問題解決能力、尊重與包容、團隊合作。此外,通過與訪談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在被提及頻率較高的前十項素養指標中,訪談結果和問卷調查的結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圖2 不同社會群體問卷調查的總體結果
建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框架,是要把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細化為學生應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具體要求,最終促進學生的終生發展和社會的健康發展。為此,核心素養指標的遴選,必須堅持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的有關要求,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堅持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基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政策研究、國際比較研究、傳統文化分析、課標分析和實證研究等支撐性研究結論的整合,課題組初步遴選出了12項學生核心素養指標,形成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框架。經過多輪專家意見征詢,課題組又將總框架的核心素養指標縮減為6個。最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框架的界定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 “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和文化基礎三個領域、6項核心素養指標 (見圖3),綜合表現為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人文底蘊、科學精神。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圖3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
3.1 文化基礎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3.1.1 人文底蘊
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
3.1.2 科學精神
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點。
3.2 自主發展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3.2.1 學會學習
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點。
3.2.2 健康生活
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點。
3.3 社會參與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
3.3.1 責任擔當
主要是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具體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
3.3.2 實踐創新
主要是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基本要點。

表3 核心素養各指標的主要表現

續表3
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培育需要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得以落實?;趯W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建構融目標、過程與方法、評價為一體,貫通各學段的整體課程改革框架,是當前世界各國家或地區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未來研究的重要問題。借鑒已有國際經驗,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落實和推行。
4.1 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在各學段的具體化
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研究是一項比較宏觀的研究,主要關注通過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過程后,學生最終能夠達成的關鍵性素養全貌,在整個核心素養研究體系中處于核心和統領地位。在完成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的基礎上,如何基于總框架確定各學段的核心素養及其表現特點,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縱向銜接,是核心素養最終落實和培養的重要環節。
下一步需要在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到各個學段,從素養發展的角度提出各學段學生在不同核心素養指標上的表現特點和水平,把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具體化到各學段,確定核心素養在不同學段的關鍵內涵。具體而言,將分別研究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個學段核心素養具體指標的主要表現特點和水平,實現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在各學段的垂直貫通,為核心素養與各學科課程的有機結合搭建橋梁。
4.2 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研發
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必然是相對宏觀且寬泛的素養。學業質量標準則主要界定學生經過一段時間教育后應該或必須達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是學生核心素養在具體學段、具體學科中的體現。
如何基于核心素養發展教育質量評估的目標、內容和手段,是各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落實與推進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當前,世界很多國家或地區在其課程標準中均有與課程內容相對應的質量標準或能力表現標準,而我國現行課程標準主要是對課程內容的界定,雖然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角度對課程進行了說明,但主要對學什么、學多少講得比較詳細,大部分學科對學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確,難以量化、分級,缺乏明確、具體的能力表現標準,導致各地、各校評判教育質量的標準不一致。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學業質量標準,將學習內容要求和質量要求有機結合在一起,完善現行課程標準,可以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
參照國際經驗和發展趨勢,我國學業質量標準的研發需要根據各學段的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后應該達到的具體水平和程度,并進一步豐富質量評估內容和手段,以指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考試評價更加準確反映新時期的人才培養要求 (姜宇,辛濤,劉霞,林崇德,2016)。
4.3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改革
在 “關注學生發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育改革趨勢的影響下,各國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基于核心素養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統觀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課程體系的變革與推新,我國的課程改革也需要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新課程體系,以與國際教育改革浪潮接軌,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
現代課程體系應至少含有四個部分:①具體化的教學目標,即描述課程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需要落實到要培養學生哪些核心素養;②內容標準,即規定學生在具體核心學科領域 (如數學、閱讀、科學等)應知應會的知識技能等;③教學建議,也稱 “機會標準”,即為保障受教育者的學習質量所提供的教育經驗和資源,包括課堂講授內容的結構、組織安排、重點處理及傳授方式,以及學校公平性、教育資源的分配、學習環境的創設等;④表現標準,即描述經歷一段時間的教育之后,學生在知識技能、繼續接受教育、適應未來社會等方面應該或必須達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 (辛濤,姜宇,王燁輝,2014)。
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現有課程體系的特點,在我國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現代課程體系,以上四個部分的關系如圖4所示。

圖4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基本結構
具體來看,首先,具體化的教學目標一定是體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每一個學科需要根據本學段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與表現形式,結合本學科的學科內容與特點,提出該學科實現本學段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要體現本學科特色。其次,內容標準和機會標準是促進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保證。各學科需要結合本學科、本學段的學生核心素養要求來安排學科知識,并且要根據素養培養目標和學科內容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最后,表現標準是學生核心素養在學業上的具體體現。學生核心素養可以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通過將核心素養與學業表現標準的緊密結合,不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結合了內容標準后,還可以用來指導教育評價,監測學生核心素養達到的程度,并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4.4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是影響核心素養落實的重要因素,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轉化者的重要角色。為了將核心素養融入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事實上,已有各國際組織、國家或地區在落實和推行核心素養過程中都十分重視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例如,美國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共發布了三份報告,其中 《專業發展:21世紀核心素養實施指南》主要用以指導具備評價策略的州領導、政策制定者或地區、學校領導推動21世紀核心素養的實施; 《21世紀的教師專業發展》主要是幫助教師或校長將21世紀核心素養整合進課程與教學;歐盟在2005年通過并發布了通用的教師能力和資格標準,旨在通過對教師的能力與資格設置共同標準,來支持國家或區域一級的決策者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實。
在我國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為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和推進,也必須重視將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融入到教師培訓及專業化發展指導過程中,最終將核心素養融入實際的教學過程,確保教師能夠成為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有力的引導者、輔導者、咨詢者以及合作者,并最終實現師生核心素養的共同發展。
4.5 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習環境創設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僅局限于學校范圍內,一些關鍵性素養 (如行為規范、態度、價值觀等)的養成也離不開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支持。因此,有必要通過整合全部社會力量來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和推行。例如,把家庭教育作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陣地,并把社會學習、終生學習等理念及教育機制也納入其中,共同配合學校教育達成良好結果。此外,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遴選和提煉出的核心素養進行宣傳,更新普通大眾人才培養觀,為學校教育落實和推行學生核心素養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
黃四林,左璜,莫雷,劉霞,辛濤,林崇德.(2016).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的國際分析.中國教育學刊,(6),8-14.
姜宇,辛濤,劉霞,林崇德.(2016).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實踐途徑與策略.中國教育學刊,(6),29-32.
林崇德.(2016).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人?.中國教育學刊,(6),1-2.
林崇德.(2016).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林崇德.(2017).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66-73.
辛濤,姜宇,王燁輝.(2014).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5-11.
趙景欣,彭耀光,張文新.(201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中國教育學刊,(6),23-28.
The Research of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Students in China
Lin Chongd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To develop students′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refers to the project to develop the necessary qualities and key capacities of students in the life-long sense of development required by society.To research the case for China contributes to deeply answer the major issue about″cultivating what kind of students and how to cultivate″.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 polic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raditional cultural analysis,curriculum analysis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we construct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including three domains covering six indicators.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students,virtue pursuit and talent cultivation,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raditional culture.
B844
2016-10-18
參加課題的核心成員有:華南師范大學莫雷、山東師范大學張文新、河南大學趙國祥、遼寧師范大學李紅、北京師范大學方曉義、陳英和、辛濤、劉霞、胡清芬、劉艷、賈緒計等。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 (13JZDWJY03)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16JJD880008)。
林崇德,E-mail:linchongde@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