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錦英 應娟娟 楊文淵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時間方向等因素影響跨期決策的實驗研究*
莊錦英 應娟娟 楊文淵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跨期決策中主要存在三個價值不對等現象:時間折扣、符號效應和過去、未來的價值不對等,上述不對等現象涉及到時間距離、時間方向和損益情境三個主要評價維度。本研究旨在通過實驗考察時間距離、時間方向和損益情境在跨期決策中的相互作用。通過設置獲益 (中獎)和損失 (罰款)的假想場景,要求被試對不同時間距離、不同時間方向上的決策任務作出判斷,根據雙曲模型,計算時間折扣率。結果,時間距離影響未來方向決策,而不影響過去方向決策;相同時間距離條件下,未來方向折扣率顯著大于過去方向折扣率;損失折扣率大于獲益折扣率,得到 “反符號效應”。
跨期決策,符號效應,損益情境,時間距離,時間方向。
跨期決策 (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人們對發生在不同時間點選項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權衡,從而做出判斷與選擇的過程 (Frederick,Lowenstein, &O′Donoghue,2002)。迄今,跨期決策涉及到了三個重要的價值不對等現象。首先是時間折扣問題。所謂時間折扣 (temporal discounting),是指事物的價值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減少的現象。例如,現在的50元和一個月后的50元是不對等的,雖然從經濟價值上來看,兩者沒有差異;但從主觀價值上來看,人們普遍認為現在的50元比一個月后的50元更具價值??缙跊Q策中的時間折扣一般通過時間折扣率 (discounting rate)來衡量,所謂時間折扣率,即未來結果價值的變化率 (梁竹苑,劉歡, 2011)。折扣率越大,表明越偏好即時的獎勵,同時也說明延遲結果的價值隨時間下降速度較快。第二,符號效應 (sign effect)。在決策中,獲益與損失的不對稱性被稱為 “符號效應” (Tanaka,Yamada,Yoneda,&Ohtake,2014)。決策領域存在獲益與損失情境,研究表明,在未來方向跨期決策中,獲益領域的折扣率顯著大于損失領域的折扣率,即符號效應。較早對符號效應進行研究的是Thaler(1981),他在實驗中請被試想象,假如他們購買的彩票中獎了,可以現在兌獎,也可以等一段時間,問需要增加多少金額,他們才愿意等一段時間 (獲益情境);在損失情境中,要求被試想象自己收到了一張交通罰單,可以現在交罰金,也可以等一段時間再交罰金,問被試愿意為延遲交罰金多付多少錢。結果,獲益情境下的折扣率顯著大于損失情境下的折扣率。第三,過去、未來不同時間方向上的價值不對等 (temporal value asymmetry)現象??缙跊Q策是分布在時間維度上的決策,時間包括過去與未來。過去方向的跨期決策是指對發生在過去不同時間點上的選項做出的決策;而未來方向的跨期決策則是對將要發生的事情做出的決策。人們對于過去與未來兩個不同時間方向 (temporal orientation)上的決策,有著不同的態度和判斷,表現出過去、未來不同時間方向的動態不一致現象。對于過去已經發生和未來將要發生的等價事件,人們更關注未來事件,給未來事件賦予較大權重。例如,Caruso,Gillbert和Wilson(2008)在一個研究中要求被試對下列情境做判斷,并給出經濟賠償的數額: (1)一當事人因車禍受傷,六個月之后才能康復; (2)一當事人六個月前因車禍受傷,現在剛剛康復。結果,被試普遍認為,情境一中的當事人應該得到更多經濟賠償。
綜上所述,三個價值不對等現象分別涉及跨期決策的兩個主要要素 (時間、得失)的三個評價維度:時間距離、時間方向 (過去、未來)、損益情境。雖然已有大量研究分別探討了各評價維度條件下的決策情況,但尚無研究同時考量上述三個評價維度在決策中的作用。日常生活中,個體面臨的決策情境是復雜的,在對各決策選項進行得失權衡的同時,還包含對時間距離、時間方向所帶來的變化的考量。因此,設計恰當的跨期決策任務,同時考察上述三個評價維度的作用,有利于獲取更多真實決策情境中三因素的相互作用情況,這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綜合考察上述三因素關系的同時,重點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過去、未來不同時間方向上相同距離條件下的時間折扣率問題。時間就像距離,未來在前面,過去在后面,事情正在逼近或是遠離?,F實距離的特點是,越近的物體看起來越大,越清楚;越遠的物體看起來越小,越模糊 (Spellman&Schnall, 2009)。據此,越近的選項折扣率越大;越遠的選項折扣率越小,即存在延遲效應?,F在的問題是,過去、未來不同時間方向上,時間距離的作用是相同的嗎?Yi,Gatchalian和Bickel(2006)的研究結論是肯定的。但是,根據現實距離的特點,未來在前面,過去在后面,許多時候,人們并不愿意回頭對過去做認真觀察與思考,而是更重視未來,未來方向上的時間距離發揮更大作用。已有研究發現,過去、未來不同時間方向上單一時間距離條件下,未來方向的價值大于過去方向的價值 (Caruso, Gillbert,&Wilson,2008)。由此,我們假設,過去、未來不同時間方向上,時間距離對折扣率的影響作用是不同的,這是本研究的假設一。事實上,仔細檢查Yi等人 (2006)的研究,問題有二:(1)他們的實驗任務是去情境的 (沒有假設任何場景,只有金錢數量的呈現); (2)使用被試內設計。Caruso等 (2008)認為,在研究過去、未來跨期決策時,若任務需要同時完成,應盡量使用被試者間設計,否則,由于被試幾乎在同一時間對過去與未來的選項做判斷,不容易區分。
第二,符號效應問題。以往對符號效應的研究,決策任務的表述形式多為固定當前價值,調整遠端價值。例如,獲益領域,表述形式多為現在獲得××元,××時間后,與獲得_____元相當;損失領域,現在損失××元,××時間后,與損失_____元相當。這種表述形式,必然出現符號效應。因為根據前景理論 (Kahneman&Tversky,1979),價值在獲益區域是一凹函數,在損失區域是一凸函數,人們對損失更敏感,具有損失厭惡傾向。由此,當損失為必然時,即使延遲損失的時間,人們也不愿意損失太多,由此導致符號效應。事實上,日常生活中,人們更愿意以現在的一個小損失去避免未來更大的損失,例如,參加各類保險。如此,如果改變決策任務的表述形式,將遠端損失固定,要求被試調整現在的損失額度,符號效應將不復存在,甚至出現 “反符號效應”,即損失領域的折扣率將大于獲益領域的折扣率。這是本研究的第二個假設。
為驗證上述兩個假設,并考察三因素的相互作用情況,設計實驗。沿用Thaler(1981)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傳統,將決策任務放在具體情境中,以增強實驗結果的生態效度。
2.1 實驗設計
實驗為2(時間方向:過去/未來)×2(時間距離:1個月/12個月)×2(損益情境:獲益/損失)三因素混合設計,時間方向為被試者間變量,時間距離和損益情境為被試者內變量。因變量為時間折扣率,以雙曲線模型 [V=A/(1+KD)]計算得出。
2.2 被試
被試為某大學學生,共85名 (男40,女45),平均年齡22.19歲,標準差1.74。
2.3 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由兩個假想場景構成,一個為 “獲益”的假想場景,另一個為 “損失”的假想場景,兩個場景分別包含兩段時間距離 (1個月、12個月)和兩個時間方向 (過去、未來),如此,共構成8個描述片段。例如,關于 “獲益”的過去方向1個月的描述片段如下:
“假設您1個月前偶然買了一張中國福利彩票,當天開獎之后您中了2000元。有關機構通知您1個月之后可在投注點兌獎。
如果工作人員告訴您也可以當時立刻兌獎,但是,獎金數額將會少于2000元,那么,您認為數額為_______元時,您才愿意提前兌獎。”
關于 “損失”的未來方向1個月的描述片段如下:
“假設您今天因為損壞公共場所的設施被公共事務管理局開了一張2000元的罰單,工作人員通知您1個月之后把2000元的罰款交到公共事務管理局。
如果工作人員告訴您也可以現在立即交罰款,由此,罰款金額可以相應減少,那么,您認為減少到______元時,您才愿意提前繳納罰款?!?/p>
2.4 實驗程序
因過去、未來方向的描述片段除時間方向外,其他均相同。根據Caruso等人 (2008)的做法,將被試隨機分為兩組,一組被試閱讀并回答過去方向問題,另一組被試閱讀并回答未來方向問題。全部以紙筆形式完成。
2.5 結果與分析
根據被試完成情況,剔除9名填寫不完整的被試,共得到有效被試 (男37,女39,平均年齡22.28歲,標準差1.80)的76份數據。
以被試填寫金額作為效用值,根據公式V=A/(1+KD),計算被試不同時間距離條件下的折扣率,初步描述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實驗條件下折扣率的平均數、 標準差
以時間方向、時間距離和損益情境為自變量,以時間折扣率為因變量進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結果,時間方向主效應顯著,F(1,74)=5.50,p<0.05,ηp2=0.07,未來方向的折扣率顯著大于過去方向的折扣率。時間距離主效應顯著,F(1,74)= 16.29,p<0.01,ηp2=0.18,較近時間距離的折扣率顯著大于較遠時間距離的折扣率。上述兩個主效應,復制了以往研究結果。損益情境主效應顯著,F(1,74)=15.72,p<0.01,ηp2=0.18,損失的折扣率顯著大于獲益的折扣率,驗證了假設二。時間方向與時間距離交互作用顯著,F(1,74)=5.54,p<0.05,ηp2=0.07;時間方向和損益情境交互作用顯著,F(1,74)=4.95,p<0.05,ηp2=0.06;時間距離和損益情境交互作用顯著,F(1,74)=14.16,p<0.01,ηp2= 0.16;時間方向、時間距離和情境三者交互作用亦顯著,F(1,74)=4.64,p<0.05,ηp2=0.06。
2.5.1 同一時間方向上,不同時間距離的決策情形分析
對時間方向與時間距離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檢驗,結果,未來方向上,時間距離差異顯著,F(1,74)=20.41,p<0.01,ηp2=0.22,1個月的折扣率(M=2.31,SD=5.84)顯著大于12個月的折扣率 (M= 0.27,SD=0.57);但在過去方向上,差異不顯著,F(1,74)=1.42,p>0.05,ηp2=0.02, (1個月:M=0.67, SD=2.41;12個月:M=0.14,SD=0.36)。進一步對時間方向、時間距離和損益情境三者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簡單效應檢驗,結果,未來方向,無論獲益情境 [F(1,74)=11.59,p<0.01,ηp2=0.14],還是損失情境 [F(1,74)=19.03,p<0.001,ηp2=0.21],時間距離差異均顯著;而過去方向,差異均不顯著。表明,時間距離在過去、未來不同時間方向上的作用是不同的:未來方向,時間距離的作用大;過去方向,時間距離的作用小,驗證假設一。
2.5.2 同一時間距離條件下,不同時間方向的決策情形分析
對時間距離與時間方向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檢驗,結果,當時間距離為1個月時,未來方向的折扣率 (M=2.31,SD=5.84)顯著大于過去方向的折扣率 (M=0.67,SD=2.41),F(1,74)=5.54,p<0.05,ηp2=0.070;當時間距離為12個月時,過去 (M=0.14,SD=0.36)、未來 (M=0.27,SD=0.57)方向的折扣率邊緣顯著,F(1,74)=3.37,p=0.07,ηp2=0.04。對時間距離、時間方向與損益情境三者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簡單效應檢驗,結果,無論時間距離為 1個月 [F(1,74)=5.20,p<0.05,ηp2= 0.07],還是12個月 [F(1,74)=4.16,p<0.05,ηp2= 0.05],損失情境內,未來方向的折扣率均顯著大于過去方向的折扣率;獲益情境,差異不顯著。表明,相同時間距離條件下,過去、未來不同時間方向的折扣率是不同的,未來方向顯著大于過去方向;并且,這種效應主要發生在損失情境內。
2.5.3 “反符號效應”問題
對損益情境與時間距離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檢驗,結果,無論時間距離為一個月 [F(1,74)= 15.06,p<0.01,ηp2=0.169],還是12個月 [F(1,74)= 16.12,p<0.01,ηp2=0.179],損失的折扣率都顯著大于獲益的折扣率,驗證 “反符號效應”假設。對損益情境、時間方向與時間距離三者的交互作用進行簡單簡單效應檢驗,結果,未來方向,無論時間距離為1個月 [F(1,74)=18.47,p<0.001,ηp2=0.20],還是12個月 [F(1,74)=18.49,p<0.001,ηp2=0.20],損失的折扣率均顯著大于獲益的折扣率。表明, “反符號效應”在未來方向的決策中有更強烈的表現。
根據實驗結果,不同時間方向上,時間距離的影響作用是不同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同一時間方向上,時間距離的作用不同:未來方向,時間距離差異顯著;過去方向,差異不顯著;無論獲益還是損失情境內,該時間距離的影響趨勢不變。 (2)同一時間距離上,未來方向的折扣率顯著大于過去方向的折扣率,該效應在損失情境內有更強烈的體現。該研究結果深化和豐富了之前對不同時間方向、單一時間距離條件下的價值不對等現象的理解。
3.1 同一時間方向上,時間距離的作用不同
解釋水平理論認為,個體對不同時間距離上的事物會有不同水平的解釋 (Liberman,Sagristano,& Trope,2002;White,Johnson,&Kwan,2014;Maglio, Trope,&Liberman,2013)。當我們預測較遠距離的事物時,會自動化地對遠距離事物進行抽象、去情景化的心理表征;對近距離事物進行靈活、情景化的表征。當對近距離事物表征時,個體關注事物的可行性;當對遠距離事物表征時,會更多關注事物的渴望性。本研究中,當時間距離較近 (1個月)時,個體更多關注時間距離屬性,對時間距離比較敏感,因此表現出較大的折扣率。而當時間距離較遠 (12個月)時,個體關注效用值屬性,由于偏好較大的效用值,由此表現出較小的折扣率。
3.2 同一時間距離上,未來方向的折扣率顯著大于過去方向的折扣率
過去、未來不同時間方向上的價值不對等來自于對過去、未來知識的不對等 (knowledge asymmetry)。實證研究表明,不確定性會增加情感反應的強度和時長 (Yoav,Wilson,&Gilbert,2009)。相對于過去,我們對未來所知甚少,未來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因而我們會更加關心未來。此外,相對于過去,發生在未來的事件,對個體的生存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個體會將注意集中在所設想的事件上 (Suhler&Callender,2012)。這種注意偏向具有進化意義 (Cosmides&Tooby,2013),具體而言,未來,意味著需要繼續為生存與繁衍而努力,只有綜合考量、放大環境中的各種因素,仔細權衡,加以取舍,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的適合度。因此,未來方向,無論時間距離還是獲益與損失,都被個體進行了充分的評估,由此,影響決策結果。而過去方向,一切已經發生,逝者如斯,無論時間遠近,也無論損失與獲益,都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也不必區分得那么清晰,由此導致過去方向上,差異不再顯著。
3.3 關于 “反符號效應”
根據實驗結果,損益情境主效應顯著,損失的折扣率顯著大于獲益的折扣率,出現 “反符號效應”現象,這與我們的假設是相符合的。進一步的交互作用分析發現,無論時間距離為1個月,還是12個月時,損失的折扣率都顯著大于獲益的折扣率。對三因素交互作用的分析發現, “反符號效應”主要表現在未來方向的跨期決策當中。
總之,在三個評價維度上,損失情境、未來方向、較近的時間距離在導致過去、未來價值的不對等現象中發揮主要作用。具體而言,未來方向,不同時間距離條件下的時間折扣率差異顯著;相同時間距離條件下,未來方向的折扣率顯著大于過去方向的折扣率;驗證了 “反符號效應”現象,該效應在未來方向表現更加突出。
Caruso,E.M.,Gilbert,D.T.,&Wilson,T.D.(2008).A wrinkle in time:Asymmetric valuation of past and future events.Psychological Science,19,796-801.
Cosmides,L.,&Tooby,J.(2013).Evolutionary psychology:New perspectives on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64(2),201-229.
Frederick,S.,Lowenstein,G.,&O′Donoghue,T.(2002).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0(2),351-401.
Liang,Z.Y.,&Liu,H.(2011).Exploring the nature of intertemporal choice.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7),959-966.[梁竹苑,劉歡.(2011).跨期選擇的性質探索.心理科學進展, 19(7),959-966.]
Liberman,N.,Sagristano,M.D.,&Trope,Y.(2002).The effect of temporal distance on level of constru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38(6),523-534.
Maglio,S.J.,Trope,Y.,&Liberman,N.(2013).Distance from a distance:Psychological distance reduces sensitivity to any further psychological dista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42(3),644-657.
Spellman,B.A.,&Schnall,S.(2009).Embodied Rationality.http: //ssrn.com/abstract=1404020.
Suhler,C.,&Callender,C.(2012).Thank goodness that argument is over:explaining the temporal value asymmetry.PhilosophersImprint,12(15),1-16.
Tanaka,S.C.,Yamada,K.,Yoneda,H.,&Ohtake,F.(2014). Neural mechanisms of gain-loss asymmetry in temporal discounting.Journal of Neuroscience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34(16),5595-5602.
Thaler,R.(1981).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n dynamic inconsistency.Economics Letters,8,201-207.
White,A.E.,Johnson,K.A.,&Kwan,V.S.Y.(2014).Four ways to infect me:Spatial,temporal,social,and probability distance influence evaluations of disease threat.Social Cognition, 32(3),239-255.
Yi,R.,Gatchalian,K.M.,&Bickel,W.K.(2006).Discounting of past outcomes.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14(33),311-317.
Yoav,B.A.,Wilson,T.D.,&Gilbert,D.T.(2009).The feeling of uncertainty intensifies affective reactions.Emotion,9(1),123-127.
Experiment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Zhuang Jinying,Ying Juanjuan,Yang Wenyuan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There are three main aspects of asymmetry among the intertemporal choice,including time discount,sign effect,and temporal value asymmetry.These aspects,furthermore,refer to the three dimensions:temporal orientation,temporal distance and framing effect.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to tes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above by employing two kinds of scenario(gain vs.loss)to asked the participants to judge each scenario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emporal distance(1 month vs.12 months)and orientations(future vs. past),then calculated the discounting rate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based on 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oral distance has an influence on the“future”events instead of the“past”, and the discounting rate of the“future”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past”in terms of the same temporal distance.On the other hand,the discounting rate of the“loss”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gain”.Therefore,it proves the reverse sign effect.
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ing,sign effect,framing effect,temporal distance,temporal orientation.
B849
2015-1-6
莊錦英,E-mail:jyzhuang@psy.e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