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試想一下,如果你可以思考和活動,卻沒有感覺,生活將會怎樣?你是否愿意不再體驗到恐懼的感覺,但同時也不得不失去感受愛的能力?你是否樂于以放棄歡樂為代價去遠離悲傷?顯然這些都不是什么好買賣,你注定會后悔。我們很快將會看到情緒的諸多重要功能。
也許你認為情緒只是一種感覺——“我感到快樂”或“我覺得悲傷”,當代心理學家將情緒界定為一種身體和精神上的復雜的變化模式,包括生理喚醒、感覺、認知過程以及行為反應,這些是對個人知覺到的獨特處境的反應。
基本情緒與文化
假如你可以將來自人類各種文化的代表們集合到一間屋子里,你預計他們在情緒體驗上會有何共通之處?上大學時,最難忘的記憶當屬寢室生活。當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住到同一宿舍,該如何相處,才能度過愉快的四年?想必每個寢室都會是一本厚厚的奇遇記。達爾文相信情緒是與人類和非人類結構與功能的其他方面一同進化出來的。他對于情緒的適應性功能頗感興趣,并認為它不是一種模糊不清的、不可預期的個人狀態,而是人腦功能高度特化、協調的模式。達爾文將情緒看作是一種遺傳得來的,對世界上一定程度的復雜情況做出反應的特定心理狀態。
情緒的功能——動機和喚醒
我們為什么會有情緒?情緒對你有什么用處?回憶一下你每天的工作生活,并設想一下如果你無法體驗到或理解情緒的話,生活將會多么迥然不同,這將有助于你回答這些問題。
當你第一次穿上新毛衣時,發現肩縫處開線了,你為什么會飛快地沖進商店去要求退款呢?如果你想回答“因為我生氣了”或者“因為我很失望”,實際上是情緒成為了行為的原動力。情緒通過喚醒你對于正在經歷或想象中事件的行動來完成它的動機功能。然后它會引導并維持你的行為直到達到特定的目標。當愛上一個人時,你會盡己所能地吸引、接近和保護他(她)。在愛的定律和國度里,你會忽視自己的生活。
相信許多職場人正在焦頭爛額地收拾一年的工作攤子,因為,人力資源部馬上就要進行績效考核,考核結果會直接和獎金掛鉤。許多人在日常的早上幾個鬧鐘也叫不起,可在這個時刻,即便不睡覺,也要給一年的工作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這不僅涉及金錢,還會影響到明年是否升職加薪。有了這種強烈的動機,頭懸梁錐刺股又何妨?
除了動機之外,我們也可以想一些例子,來論證情緒會帶給你好處。你是否曾經氣憤得無計可施?我們已經看到你對情緒反應會有生理上的喚醒。理論家認為喚醒水平和績效間存在著U型曲線關系。這一曲線預測太低或太高的喚醒水平都會損害績效。如果你接受的生理刺激過少,你可能無法有效組織你的行為。如果你受到的刺激太多,情緒也會壓倒認知。
有些工作在高喚醒水平下操作最好,有些則需要較為緩和的喚醒水平。而在一些任務中,當喚醒水平較低時才能達到最高績效。決定喚醒水平的關鍵是工作難度。對于困難或復雜的工作,成功完成它的喚醒水平位于連續體的較低一端。當難度降低、工作變得簡單時,最佳水平——要使工作最為有效的水平——也會提高。這一關系被稱為耶克斯—道德遜定律,它說明了隨著喚醒水平的提高,復雜工作的績效降低,而簡單工作的績效隨著喚醒的提高而提高。
因此,情緒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激勵你前進——促使你向重要的目標邁進。由情緒環境引發的生理喚醒可以令你達到最高的績效水平。然而你應該注意,你不能讓自己的情緒過于強烈,否則它們會使你位于績效曲線的下滑段。
情緒的社會功能
從社會水平看,情緒在社交活動中擁有廣泛的功能。作為一個積極的社會黏合劑,它們使你貼近某人;作為一種消極的社會防水劑,它們使你遠離某人。當某人暴怒時你會后退,當某人用微笑、放大瞳孔和“到這邊來”的一瞥給出接受的信號時,你會靠近。你可能因他人的身份或權力而壓抑住自己強烈的消極情緒不表露出來。你所體驗到的情緒對于你在社會中的行為有著重大影響。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看看人們抱有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對于結果的影響。
實驗的參與者先要看一個短片,使他們獲得高興的、中性的或悲傷的情緒。一旦情緒建立起來,實驗者就會要求參與者進行求助行為;看他或她能否從旁邊屋里實驗者的助手那里要到一份刺激文檔。參與者用來索要文件的語言被記錄下來。評價者(他們不知道參與者處在不同的情緒當中)對每個請求的程度進行評估。實驗結果顯示:處在悲傷情緒中的人們最為禮貌。悲傷情緒中的人們格外謹慎,不會向身邊人提出直接或潛在的不禮貌的要求。
想一下自己在工作時,當你高興時,你是否會在社交中冒更多的風險?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得意忘形。往往我們在和身邊最為親近的人在一起時,會忽略掉一些基本的禮儀和細節,越相愛就越會互相傷害。而那些看似交情一般的兩個人在一起,更顯得有禮有節。
而當你悲傷時,你會更為謹慎,生怕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到人際關系。同理,當個體處于最佳健康狀態時,他們更愿意做出各種助人行為。當研究參與者為過失感到內疚時,他們更愿意在未來提供志愿幫助,從而減少內疚。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倡快樂工作,建設幸福企業。員工只有在愉悅的氛圍之下工作,才更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類似地,人們的感覺如何決定于他們的親社會性?例如,當個體回憶起他們曾經拒絕過別人時,他們的情緒會變得更加消極。當他們拒絕的人是一位好朋友、家庭成員或者浪漫愛人時,這一現象尤為明顯。你的感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的情況。
情緒對認知功能的影響
情緒對認知功能的影響表現在你的注意力、你對自我和他人的知覺以及你解釋和記憶各種生活情緒的特征上。研究者已經證明情緒狀態可以影響學習、記憶、社會判斷和創造力。你的情緒反應在你對生活經歷進行組織和分類時起著重要作用。
假設當一個人在特定的情境下體驗到給定的情緒時,那種情緒就會同事件一起儲存在他的記憶中,就像背影一樣。這種記憶表征模式包括情緒一致性處理和情緒依賴性記憶。當人們在處理和提取信息時,對于那些和當前情緒一致的內容會表現出選擇性的敏感化,這時,情緒一致性處理就發生了。那些與一個人目前的情緒相一致的材料更容易被發現、注意和深入加工,聯系也更為細致。
情緒依賴性記憶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們發現,如果他們當時的情緒和將事件存入記憶時的情緒相同,他們更容易提取信息。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解釋一下。
本實驗采用歡快和嚴肅的音樂來引發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緒。一旦參與者處在了合適的情緒之中,他們就被要求根據16個中性的探測詞來回憶他們的自傳體事件。也就是說,當參與者看到一個詞,比如玫瑰,他們就要努力回憶一些他們生活中與之有關的事件。數據顯示出了情緒一致提取:帶有快樂情緒的參與者回憶中有72%被評定為積極記憶,而帶有不愉快情緒的參與者回憶中只有52%被評為積極記憶。
至于情緒依賴性記憶,研究者讓這些參與者在兩天后又回到實驗室。音樂再次被用來引發參與者的情緒。而這一次,一半參與者的音樂在兩次實驗中是匹配的。比如,他們兩次都被置于愉快的心情中,而另一半被試的音樂是不匹配的。例如他們在第一次是實驗中處在不愉快的情緒里,第二次則是快樂的情緒。如果記憶是情緒依賴性的,那么那些有著匹配情緒的被試比起情緒不匹配的被試來,應該回憶起更多的信息。數據顯示的確如此:情緒匹配的被試回憶起了35%的第一次實驗的內容;而情緒不匹配的被試只回憶起了26%的內容。
這些關于情緒的結果說明,我們必須把情緒加入到影響記憶編碼的重要情境因素中。研究者不斷證明那些積極的影響——愉快情緒——會產生更有效率、更富創造性的想法和問題解決方式。那些處于溫和愉快情緒中的人,比起那些控制組的醫生在創造性測驗中表現得明顯要好。你可以看到一些這種發現的即刻應用:如果你保持良好的情緒,你在工作中會表現更好、更有效率。
我的一個女性朋友Linda剛結婚不久。夫妻二人最近一直因為瑣事而爭吵不斷,有一次丈夫竟氣急敗壞地動手打了她。Linda無法忍受這樣的爭吵和暴力,氣憤之時提出離婚。經過家人的調節,二人決定分開一段時間冷靜一下。在此期間,Linda情緒十分低落,無法釋懷。每天工作神情恍惚,經常出錯。盡管她希望能讓繁忙的工作占據自己的頭腦,以稍稍消解一下內心的痛苦,可是每次都是欲罷不能。在一次統計數據時,將兩個月的數據弄顛倒,還好上司及時發現,避免了公司的損失。為此,領導大怒,嚴厲地斥責了她。Linda十分委屈,向領導說明原由,這才保住了飯碗。但是領導也明確指出,要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心態,再有類似事件發生,就準備辭職報告吧。
職場人的身份是多重的,在公司是員工,在家庭是女兒、兒子、丈夫、妻子、父親或者母親。任何人都躲避不開來自家庭的壓力。努力工作的動機就是為了維系好自己的家庭,然而來自家庭的情緒勢必會影響工作的效率。那么我們如何在每天快節奏高強度壓力的工作中,保持一種良好的情緒呢?請您繼續關注下期雜志心理視窗欄目,小編與您不見不散。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