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琴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藏,幾千年來儲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名篇佳作。如何鑒賞古詩詞,如何讓這一寶藏的每一件寶物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這是我們新一代中學教師的神圣職責。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中學古詩詞教學舉步維艱,中學生對古詩詞鑒賞普遍缺乏積極性,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從學情的角度分析,學生進入初中,科目增多,學習難度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也隨即增大,整體學習結構的變化讓學生無法快速步入學習正軌。很多學生把目光及注意力轉向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科目,而語文卻一直被大家所忽視,抱著語文不用學也能考得不錯的態度,更不用說帶著鑒賞的一種審美心理去深入領悟、解讀古詩詞。同時,“應試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很多學生在學習時處于一種半自覺狀態,而不是自發狀態。學生學習被動,一切的學習任務都由教師安排,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生自制力、意志力、抗挫能力差;學生在學習的深度上,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鉆研;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以致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導致學生在學習容易被大家忽視的語文科目乃至古詩詞學習上缺乏積極性。
從研究調查結果分析,學校曾制作一份調查表,全面了解了學生對于學習古詩詞的情況。結果表明:學生有相對不同的知識結構,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喜愛程度有所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良莠不齊,以及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風格的偏愛程度有所不同。造成學生在學習時所發揮的主體性作用有所不同,接收有差別。而教師教學風格獨特,學生因喜歡程度所汲取的養料也有所差異。只有少部分學生充滿激情熱情,大部分學生缺乏積極性。
從教材編排分析,中學語文教材共收錄課內外古詩詞百余首,選錄的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作者在特殊時期有感而發的作品,且作者所處的背景時代不同,境遇不同,思想情感也隨之發生改變。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借助課內所學過的知識答題,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誤解。學生會由于答題結果與自身以往的經驗不太相符而逐漸失去對古詩詞閱讀的信心。中學生課內閱讀十分有限,學生古詩詞積累和人文素養積淀不足影響學生在課堂學習理解能力的發揮。只有不斷擴大課外閱讀面才會對作者有一個整體認識,而學生學業繁重,要培養一種較高鑒賞詩歌的能力,需要日積月累的不懈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課外學生被動,要培養提高這種能力更是難上加難,這樣一來學生逐漸對學習鑒賞詩歌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教學上分析,中考語文試卷中古詩詞默寫8分,詩詞賞析4分,約占總分的10%。為了應付考試,中學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分解開去引導學生閱讀詩歌。而古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抒發的情感是教師應抓住的重難點,它需要教師細細品味語言,對作品的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讓學生聯系作者的時代背景,發揮想象與聯想,揣摩意象,意境所指代的含義,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澀冷僻之詞為明白淺顯的語言,將其隱含的人生哲理娓娓道來。可現實的教學卻過度地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和實用性,讓學生逐漸失去了主動對古詩詞的鑒賞的機會;無法讓學生全身心走進詩詞中,以曾經類似的閱讀經歷,生活體驗來重新感受文本,和作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與碰撞,學生接收的是教師個人的賞析成果,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忽視了學生主體性作用,使學生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
從古詩詞本身來分析,古詩詞其創作時期距今久遠,學生生活在物質文明高度繁榮的今天,無法深切體會作者處世心理,杜甫因同情百姓的憂國憂民、蘇軾對宦仕升沉的豁達胸襟,文天祥為抵抗外敵的誓死而歸,以及詩人在命運抉擇時的何去何從,平民百姓因服兵役、社會動亂而生活困苦的社會狀況,都會因為學生的知識面相對狹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處在形成時期,以及生活閱歷的不足而感悟不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而且,古詩詞本身是凝練了的深奧難懂的藝術創作,閱讀起來必須借助文中注釋來理解詩詞義,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一定的難度。
中學語文教師在今后的詩詞鑒賞教學,應在尊重詩詞鑒賞的規律,尊重學生閱讀的前提下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讓學生敢于提出質疑,敢于思考與想象,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作者單位:江西省永豐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