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瑤
【摘要】作為曾經貫穿中國與亞歐地區的貿易大動脈,貨幣對絲綢之路的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貨幣流通的角度,通過對漢代與魏晉南北朝的絲綢之路上貨幣流通情況進行分析,證明作為政權象征之一的貨幣可以在本土之外被隸屬于另一個貨幣體系的區域接受并流通使用,根本原因就是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促成了貨幣幣值的穩定,隨著經濟的日益繁榮與壯大,從而被不同貨幣體系的地域接受,用于支付、結算,起到了國際貨幣的作用,從而探索性地為我國經濟轉型關鍵期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絲綢之路 一路一帶 貨幣流通 經濟增長
一、絲路貨幣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作為曾經貫穿中國與亞歐地區的貿易大動脈,絲綢之路在古代為東西方文明世界間的文化、經貿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與周邊國家乃至海上、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同建設“一路一帶”的戰略主張,在解決我國發展問題的同時,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路一帶”戰略受到了沿途各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歡迎與矚目。
貨幣作為經濟活動中的一般等價物,在各歷史階段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同時每種貨幣作為所對應時期政治文化的載體,它的流通范圍與接受程度也是經濟影響力的反映。本文在研究絲路貨幣流通使用情況時,從地域覆蓋范圍看,包含所有陸地絲綢之路貫穿區域;在研究的時間范圍上,選取我國歷史上絲綢之路正式作為官方貿易通道后,時間緊鄰的經濟昌盛與社會經濟極速衰落的兩個典型時期,即漢與魏晉南北朝,進行對比論證,證明作為政權象征之一的貨幣可以在本土之外被隸屬于另一個貨幣體系的區域接受并流通使用,根本原因就是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促成了貨幣幣值的穩定,隨著經濟的日益繁榮與壯大,從而被不同貨幣體系的地域接受,用于支付、結算,起到了國際貨幣的作用,從而探索性地為我國經濟轉型關鍵期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關于世界貨幣體系,著名貨幣研究學家彭信威先生將古代世界貨幣體系分成兩類,即東方貨幣文化體系與西方貨幣文化體系,東方貨幣文化體系以古代中國為代表,其貨幣一般以銅、鐵等低價金屬為原料,西方貨幣文化體系以希臘-羅馬為代表,所鑄貨幣多以金、銀等貴金屬鑄造。兩大貨幣體系源于孑然不同的社會文明,地區不同,擁有的社會基礎、自然資源,貨幣特色迥異,僅從外形便可鑒別出源于不同體系。
二、“絲路貨幣”流通使用情況分析
在紙幣產生前,世界各地使用的貨幣屬實物貨幣范疇,包括谷物、牲畜、金屬鑄幣等等,本身帶有價值量,金屬鑄幣的重量決定了其價值的大小,而紙幣屬形式貨幣,本身沒價值量。
漢代實行金銅本位,金,僅用于賞賜,在貿易流通中均使用銅幣。隨著漢政權日益穩固,經濟發展,國力的積累與經濟需要為中央政府上收鑄幣權,進行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的貨幣標準化改革提供了保證。由于當時國家造幣廠鑄造的五銖錢重量統一、形式規范,其在經濟活動中的價值表現符合絲綢之路貿易交換中的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它的重量與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大國希臘、羅馬的貨幣單位相似,便于相互兌換。內地與西域貿易互動的日益密切,商業的進一步繁榮,推動了幣值規范統一的五銖錢在西域的廣泛流通,成為西域流通使用的主要貨幣之一。
盡管西域在漢時已作為漢代中央政府的管轄區域,但貴霜金幣作為非西域本土鑄造的貨幣,也在西域流通使用。當時的貴霜帝國稱雄中亞,跨越了絲路上最熱鬧的商路,版圖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擅于轉手絲綢、香料、珠寶等中原與歐洲緊缺商品貿易,在連接亞歐經濟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紐帶作用。貴霜金幣的純度與貿易大國羅馬的貨幣純度、重量完全相同,且金幣價值量高,便于大宗貿易支付,為貴霜金幣在異域被接受而流通使用提供了條件。
漢之后的魏晉南北朝我國進入了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戰亂分裂狀態,南北方各有政權控制,且政權更迭頻繁。政治的不穩定,社會經濟被嚴重破壞,貨幣發行和使用的連續性缺少強有力的政權予以保證,貨幣功能嚴重萎縮,各地幣制混亂,經濟活動中重物輕幣現象十分普遍。三國時期,魏曾以谷帛代替錢幣,蜀、吳虛值大錢泛濫。兩晉時期幣制混亂,大小輕重不一。南朝古錢今錢混用,官鑄私仿并行,民間交易中偏用谷物、布帛等實物。北朝錢幣在文獻沒有記載一種貨幣通行全國。
中原政治動蕩,社會經濟被破壞,幣制混亂,造成中原發行的錢幣在國際市場上漸漸失去競爭力。此時,波斯銀幣和東羅馬金幣,重量一致、幣值穩定、價值高,便于大宗交易使用的特性,廣受絲路貿易商的歡迎,屬于西方貨幣體系的薩珊波斯銀幣和東羅馬金幣成為絲綢之路支付結算的主要貨幣,并在西域及中原流通使用。
三、啟示及相關建議
從上述時期絲路貨幣的流通使用情況看,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鞏固了經濟發展向好的預期,為保持所發行貨幣的幣值穩定奠定了基礎,為實現貨幣國際化創造了條件。漢代由于中央政府的政治穩定,經濟蓬勃發展,為保持所發行貨幣的幣值穩定提供了保障,伴隨貿易交往活動在本土之外被接受并流通。魏晉南北朝時期盡管中原政局動蕩,逐利喜好仍然驅動著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貿易往來,使得絲綢之路上的貿易規模和繁榮程度均有較大發展,但中原作為主要貿易大國由于戰亂造成了社會經濟發展進程被破壞,貨幣幣值不穩定,即使在本土都出現了重實物交換的現象,更加劇了中央政權發行的貨幣不再被其他地域接受流通,而起源于不同貨幣體系、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貨幣,卻由于幣值穩定且利于大宗交易結算的特點而被東方貨幣體系地域接受。我國現階段政治大局穩定,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持續推進中,經濟發展正處于為保持可持續發展所不可避免的轉型時期。本課題意欲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我國現階段如何保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促進經濟轉型,提出幾點建議。
縱觀世界主要結算貨幣的國際化進程,可以看出一種貨幣的國際化實現必須依賴以下幾個條件:發行國的經濟具有一定影響力,在全球經濟規模中占有較大份額;有政治上高度穩定的保證;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和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成熟;及較強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經過近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在經歷了以環境換發展的粗放增長后進入了發展瓶頸,為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進入了經濟轉型的關鍵期,以實現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共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轉型之間,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經濟轉型的目標,而經濟轉型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既是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也是發展的前提。本文從抓住當前的經濟轉型關鍵期,堅定不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突破束縛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創造條件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將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堅定不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經歷近三十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進入了中高速增長階段,傳統制造產業產能過剩,新興戰略產業核心競爭力還有待大力培育,第三產業發展明顯滯后,結構性矛盾凸顯。同時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等因素對經濟的快速增長敲響了警鐘,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又降低了我國在世界分工中的比較優勢。
從世界范圍看,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帶來深遠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總結經驗教訓,通過一系列刺激政策和手段推動科技產業實體經濟率先走出低谷,以帶動整體經濟走出危機陰影。這我國來說,如果及時融入這一難得的世界產業變革,有助于實現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看,之所以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及時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長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重要教訓就是未能及時轉型,導致數十年的發展停滯。
在經濟轉型升級中,產業轉型升級是重中之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能否成功關鍵是看能否徹底解決產能過剩矛盾,能否全面激發創新驅動發展動力,能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之為經濟發展提供相匹配的服務等。本文認為首先要充分認識戰略新興產業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優勢,加快國內信息技術、生物工程、高端裝備等的市場推廣和重要關鍵技術的攻關,通過培育新興戰略產業的應用廣度和深度,淘汰落后產業。其次,制定與國際通用標準一致的環保考評、能耗等級評定、安全評估政策,嚴格行業準入標準,加大產業延伸、區域發展、促進就業、財稅管理、自然資源開采、環境保護等方面政策的執行力度,倒逼傳統制造業、落后產業、“兩高一剩”產業逐步退出市場。三是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引導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支持將過剩產能有序轉移。四是高度重視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輔助支撐作用。借鑒國際發展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因地制宜支持資本市場、保險、物流等服務業,發揮他們對產業轉型的促進作用。
(二)正確處理好經濟轉型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企業科技創新動力
政府在推動經濟轉型過程中有著無可比擬的信號釋放和引領作用,發揮著生產資源再分配、生產關系調整和引領技術進步的功能。能否有效發揮政府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對經濟轉型能否順利進行、轉型速度的快慢,乃至于能否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首先要充分認識二者的辯證統一性。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尊重市場,相信市場,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真正了解市場的是企業,政府應減少對微觀經濟的干預,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全面深化改革,掃清體制機制障礙,為破除創新驅動發展的束縛提供保證,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經濟中彌補市場失靈的功能,加快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把握好“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力度、“管”與“放”的界限,在繼續做好招商引資、引導投資的基礎上,將重心向制定準入標準、鼓勵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監督環境保護方面,為市場主體切實做好服務。同時,注重理順政府之間的關系,適時調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事權責任,完善地方稅制體系,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此外,還應轉變政府行政方式,真正做到依法行政、科學行政、民主行政,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升引導結構調整、推進經濟轉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德著.新時期我國金融業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西部金融,2015.5.
[2]張若雪.人力資本、技術采用與產業結構升級.財經科學.2010.2.
[3]羅來軍、史蕊、陳衍泰等.工資水平,勞動力成本與我國產業升級》.當代經濟研究,2013.2.
[4]彭信威著.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