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要:閱讀能力是指理解和接受書面信息的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它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的認識過程,而是通過對書本內容信息的閱讀進行思考,不斷做出判斷推理,并不斷獲得修正,從而理解意思的一種高級神經系統的智力能力。
關鍵詞:高中;生物;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09-01
閱讀是從看到書面語言材料中領會其意義的心理活動,是一種對知識的吸收過程,是靠感知、記憶、思考、想象等各種心理活動共同完成的。閱讀能力就是迅速、正確地吸收書寫或印刷載體的意義以及電子出版物的數字化信息的一種能力。該能力對學生的學業及整個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是善于閱讀的,有的學生只是死記硬背書上的一切。因此,必須進行閱讀能力的指導。
1.通過預習閱讀,培育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要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可結合課文做幾個現象十分明顯的小實驗,從而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在心理上對要閱讀的課文產生興趣,并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在課前就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
其次,要提高預習閱讀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先擬好預習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指定的課文,并要求閱讀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難。閱讀提綱要力求啟發性、懸念性,以激發學生積極地獨立探求知識的興趣和欲望。指導學生在預習閱讀中,要先根據預習提綱縱覽全文,了解梗概。然后再精讀細讀,對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用筆圈點勾畫,并運用批注法在課文空白處批注提綱要點和感想,做到重點落實。
2.提供閱讀提綱,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沒有很好的訓練之前,很多學生常常是從頭到尾,抓不到重點。因此,可以利用閱讀提綱或提供一些問題加以引導,引發閱讀興趣,使學生讀有所得,逐步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和信心。例如在講授"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時,擬出以下幾個問題:
(1)基因位于哪里?
(2)每一個DNA分子上只有一個基因嗎?
(3)它的基本單位組成是什么?
(4)基因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上課時出示以上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和討論,找出答案,教師最后總結。
3.課堂閱讀,教會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一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已廣泛地被我們廣大教師所接受。那么,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又怎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運用朗讀、默讀、速讀、口頭復述、背誦、精讀、評析等多種形式對中學生進行閱讀技能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隨教學進程可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一個或幾個重點的相關段落。為了使學生對所閱讀的重點段落做到字斟句酌,要常變換形式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思考。
4.要注意閱讀教科書上的插圖
學習生物學,利用圖、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現行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圖(含圖解、示意圖)和表解。圖、表可以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繁雜的文字敘述條理化。但不善于學習的學生往往忽視它們,沒有認真仔細地將圖文一一對照閱讀。因此,教師要提高學生對圖、表重要性的認識,使他們明確圖、表往往是重難點的標志,養成圖文對照閱讀的習慣,充分發揮圖文互補、圖文互促的作用,促進理解,促進識記,促進學生觀察力、空間想象力和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各種方法去引導學生閱讀:
4.1 要學生結合插圖回答問題。例如,讓學生比較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和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圖,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觀察線粒體的結構示意圖和葉綠體立體結構模式圖,指出它們的異同點以及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地方等等。這樣經過看、想、說相結合,鑒別能力、試圖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
4.2 利用插圖指導實驗和觀察。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實驗課,教師總要交代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注意什么,怎么樣看……雖然如此,也難以使學生領會,如果參考課本中的插圖,就會使實驗容易得多。
總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閱讀能力是生物教學中一項長期的工作,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從慢速度到快速度、從低要求到高要求、從扶著走到放手走的訓練,在教學中適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龐利琴. 淺談高中生物理閱讀能力培養[J]. 西藏教育,2010,09:25-26.
[2] 劉艷.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物理閱讀能力[J]. 學周刊,2013,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