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杰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62-01
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已經深深地融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中,成為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背景下,被重新審視的同時,也正在被逐漸淡化,這在生長于新時代的青少年身上體現的較為明顯。由于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內容等方面與傳統文化聯系緊密,自然更多的承載了傳統文化教育的責任。針對中學生傳統文化相對缺失的現狀,在中學階段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以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文化為例,根據歷史教學以及儒家文化的特點,為教師提出相關教學建議,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對儒家文化更甚至傳統文化有一個更加清晰地了解。
1.善于利用史料教學
史料教學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對相關史料進行處理,使學生自主的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利用這種信息完成對歷史探究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技能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
歷史教科書所引用的史料是應該首先被重視的。例如,在講解分封制(封邦建國)的這一知識點時,有人選取這樣一則補充性史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對比其原文可知其并未引用完全,在"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后應當還有"而天下不稱偏焉"。被省略的"而天下不偏焉"的意思是周公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其中五十三個諸侯都屬于周王家族姬姓的這種情況下,天下的百姓并沒有說其偏私。而講解者引用這則材料是為了解釋周朝的分封制度,所以截取了原典的一部分。但是歷史知識是整體系統的,歷史學習的過程并不能只局限于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延伸,幫助學生全面的學習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2.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因此,在講解儒家文化內容時,也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
對比教學法在歷史教學的應用有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推理能力以及透過現象找出本質差異的分析能力。將儒家學派不同時期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進行對比,能夠使學生了解不同時期儒學特點,了解儒學發展的歷程,把握其發展方向、規律。例如,對比孔子、孟子、荀子,則可發現關于"仁"的學說由"愛人"到"仁政"到"仁義"的過程,民本思想由"為政以德"到"民貴君輕"到"君舟民水"的過程,這是"仁"和"民本"思想不斷發展的結果。倫理觀"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惡"的差異,體現他們對人性的不斷探索與反思。將同一時期儒家學者的觀點與其他學派的觀點進行對比,能夠讓學生們發現儒家文化側重點。但是不論是采用以事帶人還是以人帶事的教學方法,在講述人物時都需要與史實相結合,完整展現人物的積極面與消極面,不能夠根據教師個人主觀意愿對積極或者消極面加以隱藏,做到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這也是史學精神所在。
3.善于開發教學資源
除了歷史教科書外,一些歷史音像資料、歷史遺存以及社會時事,都能夠成為教學的重要資源,使課堂富有生趣,貼近生活,使教學內容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尤其在講述儒家文化時,學生很難設身處地了解幾千年之前的思想文化,而歷史音像資料以及歷史遺存能夠給予其視覺效果,讓其更快的進入預設的歷史情境。社會時事與儒學的銜接可以加深學生們對儒家文化知識的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認識到其現代價值。
首先,歷史音像資料是講述儒家內容的重要資源。它最重要的功效即是化抽象為具體,增加了課堂的生動性。例如,在講孔子思想的時候,可以借用與"孔子"相關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在課堂上對這些作品加以賞析。其次,歷史遺存也是歷史課堂不容忽視的。與儒家文化相關的最重要的歷史遺存即孔廟。孔廟的發展變遷與儒學的地位的發展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參觀孔廟與歷史教學相配合能夠使學生回歸過去,直觀的感受到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最后,將儒家文化與社會時事相結合,更有利于學生對儒家文化的理解。現當代社會總體的價值觀導向,無論是"八榮八恥"亦或是"倡廉潔"都在某種程度上與儒家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綜上所述,在講授儒家文化內容時,可以采取史料教學,充分挖掘教學資源等方式,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儒學發展歷程,體會儒家文化的精神實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