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摘要: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教學如果老師沒有老師精彩提問的話,會有許多無效勞動,造成教育的低效。這需要老師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通過精彩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你的課堂更精彩,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
關鍵詞:提問;課堂教學;潛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57-02
教育的奇跡就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的主陣地即課堂。在改革的浪潮中,涌現了許多可喜的先進的教學方法。但是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現象依然存在,造成這種低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的提問方法不得當,以致浪費了大量課堂時間導致的。
在課堂上,我們都會遇到這樣一些并不陌生的現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不知所云。這很有可能是我們老師的問題設計不得法所造成的,以至于學生理解起來就有障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盡可能的口語化、平民化。另外問題的設計不能太簡單,因為太簡單會讓學生意識到老師低估他們的智商,而提不起興致。問題也不能太多,因為多了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能會壓縮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這樣往往就會出現一貫所批判的"滿堂灌"的現象。著名教育家羅杰斯認為:"教師必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傳統的只注重'教'的教師。"所以筆者贊成語文課堂教學不需要患得患失,擔心這個是重點,那個也很重要。國畫中繪畫非常講究"留白",實際上,教學也大可這樣做。老師抓住重點,認真提煉有質量的問題,"窮追猛打",細剝蔥一般。正如江蘇省考試命題組組長何永康先生所主張的寫作文章心得一樣,要尋找"亮點"——沒有太陽,就找月亮;沒有月亮,就找星星;沒有星星,就找螢火蟲發光的小屁股。多么形象的比喻啊!畢竟不是每一位老師都是教育家。就是教育家也不是每一句話都是至理名言。所以課堂教學就要像螢火蟲發光的小屁股上的"亮點"一樣,每堂課只要有一兩個"亮點"足矣。日積月累,效果應該相當可觀。筆者在教學中小有所獲,現與大家分饗。
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了突出詩文"卒章顯志"的教學點,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1、問題:杜甫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
學生1: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學生2:偉大的憂國憂民的詩人或愛國詩人。
學生3:"詩圣"。
2、問題:如果把最后一節刪去,杜甫還能稱其為"杜甫"、他還能當得起"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偉大的憂國憂民的詩人或愛國詩人"、"詩圣"的稱號嗎?
3、分析拓展:請回憶推薦背誦的孟浩然的詩歌《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學生首先脫口而出背誦"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1)問題:請回憶作者寫作本詩的目的。
學生(較為猶豫):“欲渡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2)問題:孟浩然有沒有被尊為愛國詩人?
學生(思考、討論):好像沒有,他只是山水詩人。
4、拓展分析:請再回到課本,詩歌前三節詩人不厭其煩地敘事——自己及家庭遭遇到何等的不幸。假如到此為止,杜甫充其量也只是一個為個人命運悲嘆的詩人了。正因為最后一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的胸襟,這是何等的氣魄——在自己窮困潦倒的情況下牽掛的唯獨沒有自己,而是依然心系天下蒼生!所以"詩圣"僅有一位。
再看一看和杜甫同被譽為中國燦爛文化史上雙子座中的另一個——李白,在他的《行路難》中如果沒有最后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單單只有上面的詩句,你還能由衷的從內心深處深深的折服其"詩仙"的浪得虛名嗎?實際這又是李白最擅長的欲揚先抑寫法的爐火純青的運用。其詩文中有懷才不遇,有滿腹的牢騷,有深深的迷惘;而更重要的他不是傳染給讀者的是消極思想,而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滿懷。如果在朗讀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你會從骨髓深處感受到其所描繪的"寂寥"、"凄"、"寒""悄愴幽邃"的氣氛,文章純粹是為個人多舛命途的哀嘆。當我們解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文章所高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時代最強音,即使放在生活在社會主義今天的我們,又能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最起碼,昔日高官如成克杰、陳希同、文強、許邁永之流也會汗顏。柳宗元與范仲淹二人的思想境界的高下自是一目了然。也難怪柳宗元年僅46歲即抑郁而終,為后人所記掛更多的是他的山水小品文的杰出成就。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依然會為后人所傳唱、繼承、發揚光大為"為人民服務"。
5、通過提問,通過我們的比較解讀、學習,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理解、掌握起來即容易得多。
通過以上提問,不僅聯系了所學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潛能,而且使課堂生機盎然,學生有濃厚的興趣,精彩的提問鑄就了精彩課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我們教師應該在課堂提問上多下功夫,讓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多努力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優秀教師最重要的標準》·趙國忠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
[2] 《解放學生》·宋建文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