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摘要:高中中物理教學對比初中物理教學,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要求有一個較大的提升,存在一個較大的跨越。高中物理教學要求采用觀察、實驗,但更要求具備分析歸納和抽象思維能力,能的應用各方面知識解決物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物理概念;思維能力;注重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12-01
1.難點突破,高中課本中的物理概念
文字敘述簡潔但嚴謹,學生大部分能夠讀懂字面意義,但不能準確理解物理意義,在解題是運用物理概念就容易產生偏差。如超重與失重的教學,個別學生將超重理解為物體重力增大,失重理解為物體重力減少,認為完全失重時物體的重力為零。如果在學習時配合實驗:將鉤碼掛上彈簧秤,記下靜止的示數,然后猛提彈簧秤,記下示數,此時發現彈簧秤示數增大了,最后觀察物體加速下降時彈簧秤指針位置,示數減小,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理解超重和失重概念,這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輕松地突破難點。再如,慣性這一概念,有些同學認為難以理解,通過舉例老師必須說清,慣性與物體速度無關,與力無關,只與物體質量有關。又如,教材中這樣定義了磁通量這一概念:設在勻強磁場中有一個與磁場方向垂直的平面,磁感應強度為B,平面的面積為S,我們定義磁感應強度B與面積S的乘積叫穿過這個面積的磁通量,簡稱磁通。當剛接觸這者一概論時就容易理解成磁通量就是磁感應強度與面積的乘積,即Φ=BS,但深入分析概念后我們發現算磁通量的兩個條件應重點強調:一是B與S垂直問題,不垂直要用三角函數知識計算投影面積;二是面積S必須是切割磁場的有效面積;三是若平面內有一個以上磁場且不是同向,則必須計算合磁場強度;四是磁通量的物理意義,直觀形象地說磁通量是指穿過某面積的磁感應線的數量,對于磁通量,B越大,截面積S越大,線圈截面中的磁感線數量也就越多,即磁通量就越大,與線圈的匝數無關;五是磁通量是標量,但卻有不同的方向的磁感應線穿過這一面積,尤其在討論磁場強度不變,線圈旋轉時磁通量變化的這一問題,必須首先弄清磁感線的穿入的方向,有的學生誤把磁通量當成矢量,這時,可以用水流、電流的概念去類比。
2.注重加強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
實踐物理,由于涉及的問題簡單,現象直觀,容易理解,篇幅少,容易記住。題型簡單,按學生的話說:"只要記住一公式,把題中已知條件代進去就可得到答案。"進入高中后,由于定義、概念、規律、現象、公式多,題型花樣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種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顯然是無能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義、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適用條件,亂代公式,而對萬花筒式的題型變化,更是束手無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對一些形同質異、形異質同的問題,由于遇到一些似乎兩個看起來一樣的問題,但要用兩個不同的物理規律來解;兩個看起來完全不同的問題,卻要用同一規律來解的情況,覺得物理好像真的無章可循。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必須在高一時,就應盡最大努力去培養他們。當然,整個的完善和提高,應貫穿于整個高中階段。
3.滲透主體教育理念
教師備課重點放在挖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切入點上。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去探究知識,去感悟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目前從聽課中發現一個突出的共性問題,就是課堂上教師講得太多,特別是高三畢業班的課。教師本來是一心為學生著想的,只擔心漏講知識或少講而學生不會。教師講得很辛苦,但學生處在被動聽課狀態,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太小,很難獲取較大的學習效益。
4.科學設計物理實驗,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但在高中物理的課程教學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很多教師往往對于物理實驗課的安排比較忽視,卻而代之的是講實驗,練實驗。這種安排我作為物理教師是不太認同的,有道是"光說不練假把式",實驗課在課程教學中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這對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都有著深刻的意義。例如我們在講解天體物理的萬有引力定律的時候,這些物理現象要通過長期的觀察才能得到印證,但是作為高中的學生,他們根本不可能有如此長的時間來印證這一知識在實際生活當中的表現,并且這方面的知識又比較抽象難懂,因此實驗對于加深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就至關重要了。又如我們在講解發電機和高壓變電的時候,由于這些都是專業設備或者是非常危險的所備,所以這些都是絕大部分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所接觸不到的,而這方面的知識也是比較抽象的,所以他們對于這方面的知識也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但是往往收效甚微,這個時候實驗的作用就至關重要了。在實際生活當中接觸不到的在實驗室這個相對理想和安全的環境下都能接觸到,這樣就能讓學生們擺脫死記硬背的方法,通過直觀的理解和動手操作來掌握這方面的知識。
在高中物理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地優化課堂教學,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并且通過我們的教學工作來培養學生科學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