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摘要:素描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繪畫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素描意在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讓學生掌握素描的基礎知識,促進學生的審美水平。
關鍵詞:素描;觀察;構圖;空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28-01
素描是一種單顏色的繪畫,即用一種顏色,通過深淺、濃淡的變化來表現客觀物象的黑、白、灰關系,凸顯物象的立體感。初中的素描課,不僅要讓學生快樂學習,還要讓他們學習快樂,只有在"快樂"的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激情才能被調動起來,才能夠讓他們在素描課中掌握好基礎知識和繪畫技巧。
1.學會觀察,掌握構圖比例
構圖是繪畫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掌握正確的構圖方式,才能合理的表現物象的結構和比例,才能表現畫面的主題。要想達到合理的、完美的構圖,學生必須學會觀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從大局入手,掌握繪畫構圖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才能準確的表現物象的比例,才能讓觀者隨著繪畫者的構思去瀏覽畫面。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豐富多彩的現實多種多樣的表現》,第一課時:美術可以再現生活的真實這一課中,我為學生安排了靜物寫生的課題。在這一課題中,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一系列繪畫作品,引導學生利用整體的觀察方法,總結繪畫的構圖規律。學生通過整體觀察法,發現繪畫構圖的共同特征就是畫面在畫紙的下邊留的空間大,上邊留的空間小,畫面的左邊和右邊的空間基本上相同。總結了整體構圖規律后,我們又利用整體觀察法,確立了畫面在哪種情況下是豎構圖,哪種情況下是橫構圖。學生們通過觀察、分析得出,當擺放的靜物,整體的高度比寬度長時,畫面就采用豎構圖,反之就采用橫構圖。利用整體觀察法,我們隨后又分析了畫面構圖的幾種基本形式。學生在整體觀察法的啟發下,根據畫面的情況,通過幾條大線歸納出畫面構圖可分為三角形構圖、圓形構圖、S形構圖、四邊形構圖等等。整體觀察法,讓學生學會了構圖知識。隨后,我們又利用比較觀察法讓學生確定了物體本身的比例關系和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比例關系。
學會觀察方法,能夠讓學生在整個繪畫過程中合理把握整個畫面,讓學生在素描繪畫中統觀全局,合理安排畫面的布局,不會出現構圖不合理和比例失調的問題。素描繪畫中,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能力和觀察能力,對掌握素描的基礎知識和繪畫技巧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審美情趣。
2.反復實踐,體會造型規律
素描作品要求我們以客觀物象為依據,讓學生根據對物象的認識和感受,采用寫實的手法,通過光影的變化表現具體的物象。這一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學生在長期的、反復的繪畫實踐中去摸索、去體會素描的造型規律,去掌握素描繪畫的基本技法。在素描繪畫中,只有反復的實踐,才能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吸取經驗,不斷地進步。
3.放飛想象,凸顯物象特征
想象力是創新的基礎,通過長期繪畫培訓的學生,他的想象能力會更加的具體而充滿豐富的細節。在想象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大膽的取舍,將平時繪畫積累的信息量通過合理的構圖,利用黑、白、灰表現物體的立體感和整體的空間感,凸顯整個畫面的特征,讓素描繪畫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繪畫素質。
在素描靜物寫生這一課中,當學生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掌握了繪畫的知識和繪畫技巧以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我們通常會安排學生進行想象寫生。老師規定繪畫范圍,畫面中有兩塊襯布(一塊深顏色的,一塊淺顏色的)、一個高腳杯、一個水果盤、有葡萄和一個瓷罐。針對這一題目,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合理安排畫面的構圖和畫面布局。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素描知識和繪畫技能,通過想象繪畫,在考慮到靜物的質感、固有色、光源色和環境色的同時,還要考慮畫面的整體效果,突出主體物,拉開畫面的空間感。大部分學生在想像寫生中,采用整體——局部——整體的方式進行物體的刻畫,能夠把握住畫面中大的黑、白、灰關系,掌握住畫面的虛實。在對物體進行局部刻畫后,及時的回到整體調整中去,始終保持主體物的明確性并能夠凸顯物體的形象特征。
通過想象合理安排畫面的構圖,表現物體與物體之間大的黑、白、灰關系,正確的把握物象的特征,能夠反映學生的繪畫基本功和繪畫及能,讓老師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和繪畫指導,更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素描創作中,想象寫生能夠讓學生結合實踐經驗重構畫面,從而凸顯物象的特征。
從"根"入手,讓學生在素描造型中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掌握構圖準則,把握畫面的整體比例和大的黑、白、灰關系,在不斷循序漸進和反復實踐中,體會素描造型的規律,掌握素描的知識和繪畫技能,改變他們眼高手低的繪畫狀態,能夠得心應手的表現各種環境下的復雜事物,并在想象的基礎上,抓住物體的基本特征,創作出獨具特色的素描作品。
參考文獻:
[1] 王森昌.淺談結構素描在素描教學中的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1(3)
[2] 張利君.初中美術素描教學策略淺談[J].當代教育之窗,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