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婷
供給側與需求側是決定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方面,宏觀經濟政策和消費者信心,是影響需求側的兩個主要因素,而供給側主要是受要素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影響。
而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經濟增長也呈現出了疲軟的態勢,自2015年以來股市和匯率的波動,使得外界對中國經濟的硬著陸產生了擔憂,從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國內消費者的信心。自2014年11月,央行已經六次降息,并多次采取了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但是國內經濟增長仍呈現下行的態勢。通過促進國內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的觀點再次受到重視,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消費的增長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經濟增長也是消費增長的驅動因素,中國的消費增長一般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并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呈現出的是結構性和體制性的特點,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經濟下行的趨勢,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并不是盲目的刺激需求。推進供給側改革,從短期內看是促進中國經濟恢復快速增長的現實需要,從長期看是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所在。
一、供給側改革中金融機構的作用
金融機構在我國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金融行業及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和方向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特別是以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企業的融資供給,需要在結構側上做進一步的調整。例如,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對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推動改革,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和構建新的經濟增長平臺,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以促使中國經濟平滑增速換擋。
二、商業銀行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對銀行產品的創新、業務的導向和服務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商業銀行在引導貸款資金遠離產能過剩、債務過剩、資金效率低下行業的過程中應當發揮積極作用,引導資金資源投向產業優化升級、科技創新的企業和行業領域。商業銀行可以積極尋求與產業發展契合的增長點,并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斷的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動力。
目前,作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新出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在不斷的加快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展,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利于緩解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壓力,預期會產生顯著的正面效用。現行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主要是通過核銷,成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和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為拓展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渠道,可以探索式的批準商業銀行在不良貸款領域實施債轉股的試點。雖然債轉股方在短期內不會成為不良貸款處置的主要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方式可以加速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出清速度,長期來看,有利于淘汰產能過剩、債務過剩、效率低下的企業,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
三、證券業企業
實現總供給結構優化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的,而資本供給的優化對總供給的結構優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良好高效的資本市場以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證券企業在資本市場發揮著資本流動的引導作用,在該過程中可以提高資本供給的有效性和穩定性。證券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股權眾籌、股權與產權交易市場等措施,以達到提高資本增長的數量,逐步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并合力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的目的,并滿足不同規模、不同階段企業的多種融資的需求。
提高資本增長數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資本增長的質量。通過保護投資者權益,和激勵民間資本對實體經濟的資本持續供給,有利于實現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除此之外,證券業企業在協助維護資產市場穩定方面也應積極發揮作用,因為在供給側改革進程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資產價格的大幅下跌,該波動會導致企業杠桿率的不斷上升,是企業的融資成本大幅度增加,這一變化將會影響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穩定。因此,證券企業就需要積極研究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及國家政策導向,引導資本市場的資本流向,并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及時的識別在改革過程中的風險,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斷風險向實體經濟供給側傳導。
四、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由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具有專業優勢和豐富經驗,因此,這些企業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金融支持的作用。一是在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過程中,對鋼鐵、煤炭等過剩行業進行淘汰、整合、轉型、升級,對于經營困難,高耗能高污染,以及技術水平低下的企業,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進行政策性破產或市場化處置。二是對于發展前景較好,科技含量較高但是融資困難的優質企業,在在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過程中,可以探索式的實施“債轉股”,以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以及有效的降低這類企業的財務杠桿。三是可以充分發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金融優勢,在供給側改革的“去成本”過程中,通過以“存量+增量”“金融+產業”“債權+股權”“自主資金+結構化融資”等金融手段,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金融服務。
五、保險業企業
由于市場利率化使得銀行存款以及理財的利率不斷下降,其下降幅度要快于保險類產品,這必然使得保險類產品主動或被動承接儲蓄資金轉移,這使得保險類企業的保費規模將會呈現出不斷增加的態勢。因此,保險業企業應當抓住這一機遇,不斷的開發多元化的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保險類產品,并結合保險私募基金、股債結合、優先股、資產支持計劃創新其資金運作的方式,進一步拓展其承接轉移資金的能力。
六、互聯網金融企業
互聯網金融企業,因其服務具有普惠性、多元化、便捷性、靈活性等特點,通過解決傳統金融環境下的信息不對稱,并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改善了金融領域的有效供給短缺,改變了市場供求關系的不匹配的現實,并成為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通道之一。隨著對資金流數據的高度掌握,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重點發展互聯網支付、網絡理財、眾籌融資等,依托電子信息技術,將金融服務細化落實至零散小額賬戶,凸顯“低凈值客戶”的價值,為社會資本特別是沉淀資金進行有效投資搭建渠道,直接改善“供需錯配”局面;
七、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金融監管
目前,我國立足于“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格局已無法適應不同金融子行業機構間的業務合作和交叉協同,層出不窮的監管套利空間存在著系統性風險隱患,未來金融監管體系重構也將是供給側改革的內容之一。在供給側改革下,監管體系重構將與金融機構交叉持牌同步推進,業務和監管層面混業步伐可能會齊頭并進。金融機構應該建立風險監管聯動機制,落實金融風險處置,完善征信管理,規范民間借貸行為,有效降低金融風險。綜上所述,未來幾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金融市場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對于各金融機構來說,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均有相應的發展機遇,并為保障供給側改革的順利進行和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