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系統是由自然生態系統概念引申而來,是由金融自然演進與技術創新相互融合的結果,指的是互聯網金融參與者之間、及其與系統外金融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角逐、相互依附的動態均衡系統。通過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成本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可對互聯網金融系統的起源與運行機理進行深入研究。本文試圖從這一方向來探索其根源機制與運行機理,目的是為進一步把握以及為推進其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系統 新制度經濟學 交易成本 誘發性制度變遷
伴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技術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金融業組織中的“底層物質”正在產生深遠巨變,各種新的金融系統、金融產品與服務平臺不斷涌現,傳統金融業進入了一個面臨倒逼變革與創新的新紀元——互聯網金融新紀元。本文嘗試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入手,研究互聯網金融的根源和運作。從這一角度出發是為了更好的給互聯網金融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參考——理論層面上為互聯網金融運行機理提供認識論基礎,有利于深入理解互聯網金融系統的運作;實踐層面上對把握互聯網金融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預測和控制互聯網金融風險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金融系統的內涵
金融系統是個仿生概念,通過這種新思維能有效地為許多金融問題提供較強的解釋力。1935年,英國坦斯利較之他人先提出了生態系統這個概念,圍繞的重心是生物、環境及相互作用。其中環境是指生物所處的條件,會作用于生物的社會成分與自然成分。生態系統應被看成是一個整體,即在一定空間領域內,生物跟環境影響結成的整體。
從學習系統的視角去研究金融,我們可以發現在當代金融系統中的互聯網金融系統具有很多系統學的特征,并且隨著系統經濟高度發展,金融往往會從一個較低水平到更高的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各種金融機構進行變革、分工、演化都是為了適應環境,它們彼此之間相互影響進而組成了一個相互角逐同時又相互依附的作用整體,有著跟生態系統差不多的特點。特別是“適者生存”這個重要節點,因而角逐法則同樣能在金融系統發揮作用。
李揚(2005)認為由金融參加者及依附存活和壯大下去的金融環境兩部分組成金融系統,且相互依附、相互作用產生了這一動態均衡的系統。徐諾金(2005)則認為金融系統是一種動態均衡系統,在系統中不同成員為了生存和發展跟生活環境組和織之間產生了長期聯系并相互影響。總之,“金融系統”就是要突出金融參與者與其所處環境之間聯系,這一思維也為“金融系統”的研究限定了一個科學的界限。
應該將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者看作是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服務的生產商,這些生產商主要包括金融監管機構、金融市場、企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擁有大批忠實客戶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企業(如騰訊);二是傳統金融機構(如陸金所)利用互聯網開展一些“互聯網+”業務;三是提供金融服務業務的第三方互聯網平臺技術(如諾亞財富)。而互聯網金融系統更是囊括了制度、法律、政策以及信用體系這一些軟環境。
因此,互聯網金融系統是一種新金融系統商業模式,基于互聯網產生的一系列金融模式共同構建的新金融系統,系統間交互影響形成動態循環金融系統,最終形成新金融狀態空間。
二、新制度經濟學的立論根據
新制度經濟學沖破了一個重大假設,即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制度外生假設,而且將經濟參與各方開展金融等活動的成本看成是一種沉沒成本。不管是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互聯網金融體系運行所處的制度環境都是其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制度就是指為了約束一些機會主義的規則,包括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及其實施機制。法條、規章及契約合同等屬于正式規則,是人們有意識創造的;非正式規則包括行為習慣、道德準則及文化成分等,是一種非硬性約束。而諾斯與科斯(1994)認為“產權變更的運維機理是實施機制”。
史漫飛(2003)認為經濟活動與制度間的相互作用作為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而新制度經濟學在這一根基上傳承又突破,更清晰的界定了制度經濟學的關鍵定義和解釋變量,主要有產權、成本、制度、主體等,但假定、樣式及用具技巧等仍采用新古典經濟學的邏輯。
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的思想對互聯網金融系統的研究主要涵蓋:交易成本論、產權說、制度變遷說、契約說等。而新制度經濟學的基石是交易成本的計算與產權的界定。經濟效率相關問題在新制度經濟學中演化為通過確權邊界為了減少交易成本,進而使資源配置效率合理化。制度變遷在其中至關重要,因為制度變遷對現實經濟行為影響巨大。因而,能對互聯網金融系統運作做出最恰當解釋的是交易成本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
三、互聯網金融系統下交易成本論
理性人和完全信息是新古典經濟學的關鍵假設,但生活中消費者和互聯網金融機構是非理性的,互聯網金融系統信息不完全,而減少傳統金融的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是互聯網金融出現的部分起因。互聯網金融系統中包括三方面的交易成本:一是信息成本,包括搜尋金融交易對象的成本及收集項目情報的成本等;二是監督成本,包括金融交易談判成本,為避免信用違約而產生的簽訂和維護金融交易履約的成本,設立金融監管制度與組織的成本以及由經濟環境原因所引致的金融風險防范成本等;三是界定和保護產權的成本,主要指為確定和保護金融資產產權而制定法律規則,設置各種監督及中介組織的成本;四是保險成本,即用于降低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風險而設立保險機制與組織(如存款保險機構)以約束和保護債權債務關系的成本。傳統金融市場信息不完全及不對稱引發交易成本高企,而互聯網金融分析大數據可以獲取比如信用記錄、經濟狀況等信息,進而用互聯網進行交易、簽約以及管控,這樣使得交易成本下行。
Wind咨詢中有報告指出,2015年通過第三方支付的總交易額約31.2萬億,而互聯網第三方支付交易額達到了11.8萬億元,移動第三方支付交易額近9.31萬億元。基于這些數據假設一種極端情況:如果這些交易發生在傳統銀行業務中,那么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出現,僅支付銀行手續費這一塊兒的交易成本會節省多少?
2015年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第三方支付的金額大約為21.11萬億,而其余10.09萬億是由傳統途徑完成。在傳統的業務中,將民生類、一般類和餐娛類的交易額按1:1:1的比例測算,手續費占交易額的比例約為:0.38%×1/3+0.78%×1/3+1.25%×1/3=0.8%。基于UBS對A股中上市銀行的測算,信用卡產生的手續費收入大約有2/3,遵循上文的原理如果電子支付的銀行卡中借記卡與信用卡的比例為1:2,那么手續費在交易額中的比例為:0.3%×1/3+ 0.55%×2/3=0.477%。可知我們根據對第三方支付的測算銀行手續費會減少:
100900×0.8%×20%+211100×0.47%×30%=459.091億元
中國各大銀行2015年的手續費收入在5000億左右,即通過第三方支付產生的手續費在整個銀行手續費收入中的占比超過了4.2%。
交易成本高倒逼一種新制度的產生,而新制度的出現會減少交易成本,這也恰好是互聯網金融出現的重要原因。互聯網金融系統下企業給消費者提供金融產品及服務不是無邊界的,需要特定制度的支撐,并且互聯網金融環境的出現和發展滯后則會造成制度供給缺失從而不能使交易成本降低。傳統金融有慣性路徑,一旦兩者博弈,制度供給的缺失及高交易成本等可能造成互聯網金融的開展舉步維艱,而這又會影響到眾多的參與者進入到互聯網金融系統。
傳統金融的發展依托信用基礎,而互聯網金融系統也依靠信用生存。信用制度供給的缺乏是造成中國社會信用缺失的導火索。當現存制度政策不能使參與者獲得希望收益時,技術進步下的新金融系統就會對原有的制度進行突破從而創新出新制度以適應社會,所以,需求過剩與制度供給缺乏的矛盾是根源所在。
四、互聯網金融系統橫空出世——減少交易成本與誘發性制度變遷
互聯網金融系統的橫空出世給傳統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創新了金融業務。如2013年中旬,馬云的支付寶與天弘基金一起合作開發出我國首款“寶寶類”產品——余額寶。另外,騰訊開發的“理財通”等,華夏基金與百度合作開發的“百發理財”均是與余額寶相仿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其收益為貨幣基金所創造,而貨幣基金是一種具有高流動性、高安全性以及穩定收益性特征的理財產品,依靠互聯網工具宣傳,是否購買等都可以利用移動電話和終端設備進行快捷操作的新特點,最為重要的是大幅度減少了交易成本,吸引了龐大的客戶群體,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騰飛。而這種制度變更是由下往上的金融創新,歸結于誘發性制度變遷。
如電商創造供應鏈金融服務。Taobao是供應鏈金融服務在我國騰飛最有說服力的案例。2013年,Ali小貸演化出供應鏈金融,Ali小貸是阿里集團金融板塊為其會員服務的一款既沒有擔保又沒有抵押的純信用貸款。截至2014年上半年,阿里小貸已累計為80萬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累計放貸超2000億元,平均額4萬元。除去Ali小貸,2013年劉強東和張近東也在小貸領域布局。電子商務創造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打破傳統銀行經營業務的限制,專門針對小微企業開展貸款業務。基于傳統思維,小微企業各種制度不健全,常常面臨資金斷裂而難以從銀行貸到所需款項的窘境,但是電商平臺憑借基于互聯網這一工具能夠獲取商戶的各種行為資料,沖出各種財會資料的規則條例的束縛,這些依托于互聯網的資料也為互聯網金融服務創造了口碑,并大幅度較少了交易成本,創造了誘發性制度變遷。
五、結語
匹配互聯網金融的政策制度能合理地激活互聯網金融系統各資源,妥善處理由下往上的金融創新與自上而下的監管之間產生的分歧。從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研究入手,作為關鍵內生變量的制度,對互聯網金融系統的發展影響重大,而且這一影響勢必會一直相伴相隨。這種能夠顯著減少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政策制度以及從下往上的誘發性制度變遷明顯能彰顯出榜樣作用,使互聯網金融系統吸納更多要素稟賦,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
[2]李揚,王國剛,劉煜輝.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徐諾金.論我國金融生態環境問題[J].金融研究,2005.
[4]霍學文.新金融 新生態[M].中信出版集團,2015.
[5]科斯,諾思.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4.
[6]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作者簡介:劉威(1985-),男,漢族,湖北武漢人,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