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為農村經濟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貧困落后地區。互聯網的營銷優勢,使山大溝深成為一種優勢資源,偏僻的山村成為遠離工業污染的綠色農產品供給地,遠離鬧市的山林幽下,成為市民尋找精神小憩的休閑樂園。互聯網正在深刻地改變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前所未有的發掘和改變著農村的資源稟賦,催生出一系列農業農村經濟新業態。與目前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的趨勢相比,銀行業對電商的支持相對滯后。以下擬探討金融支持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以求適度的金融杠桿使農村電商更好更快發展。
一、“互聯網+”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創新了農產品流通方式,重塑了農業產業形態,成為邊遠山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2015年11月24日,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農村電子商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甘肅隴南在電商扶貧工作上起步早、發展快、效果明顯,成功發展出了“成縣模式”,為全國電商扶貧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截至2015年底,全市開辦網店8674家,實現農產品銷售額34.25億元,帶動5.4萬人就業。農村電商的發展投資起點低、經濟效益顯著,輻射面廣、帶動作用強,能極大的彌補農村經濟發展的短板,化劣勢為優勢,正成為隴南廣大山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二、“互聯網+”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處于發展初期的農村電商迫切需要金融方面的支持,但因其在發展初期實力弱小,組織程度低、合作基礎弱,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相對較差等原因,往往在融資市場上處于明顯劣勢地位。與快速發展的農村互聯網經濟相比,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明顯不適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這種不相適應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金融機構在貸款時,重抵押,輕信用,而農村網商很難拿出足夠的資產作抵押,這導致在傳統經營思維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農村網商支持愿意低,農村網商獲得信貸支持難。
二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征信成本高。面對申請貸款的眾多小微網商,農村網商以網絡為主要經營渠道,銀行難以方便且低廉地獲得足以甄別其信用的信息。
三是金融機構對支持農村網商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
四是國家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沒有用足用活,銀行業金融機構和農村網商都未充分享受政策優惠。新興的農村電子商務中蘊藏著無限的潛力,金融機構、尤其是面向農村的金融機構,應該敏銳地抓住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歷史機遇,調整業務結構和模式,將農村電子商務作為一個重點業務板塊發展。
三、對策建議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整體性框架設計,綜合施策,因勢利導。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地方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協調銀行機構,在內部成立電商事業部,專事與電商有關的金融業務,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電商業務專業化和規范化。
在有條件的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地設立支持電商的專業分支機構,在授信管理、政策激勵、資金調配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力求為電商提供更加專業、高效的金融服務。各涉農金融機構為農村電商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定制差異化綜合性金融服務方案,借助第三方平臺、物流公司、電商園區管理平臺等大數據優勢,推出類似電商創業貸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專門信貸產品,以個性化的產品契合各類農村電商“短、小、頻、急”的資金需求。
第二,借助電商平臺、物流公司、電商園區等大數據優勢,彌補征信系統和銀行信貸系統的電商交易信息不足,為銀行的產品設計、信貸決策提供基礎支持。
第三,充分用好國家支持政策,調動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積極性,真正惠及農村電商。
國家對金融支持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優惠政策包括:鼓勵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助農取款服務點相互依托建設,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研發適合農村特點的網上支付、手機支付、供應鏈貸款等金融產品,加大對電子商務創業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的授信和貸款支持。簡化農村網商小額短期貸款手續。符合條件的農村網商,可按規定享受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等。對積極爭取對開展電商信貸業務的銀行給予再貸款支持和利率優惠,協調推廣村級助農取款服務點和自助服務銀行,在農村推廣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業務,優化農村電商支付環境。降低創業擔保貸款門檻,簡化手續,使農村電商能便利地得到創業擔保貸款的資金支持和財政貼息優惠。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業態較為單一,銀行業往往是這些地區金融的主渠道,銀行業既可能是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力,也可能是主要節點。銀行業擔負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社會責任,應當順勢而為,積極推動當地農村電商發展的金融支持便利化。
作者簡介:李衛榮(1974-),女,漢族,甘肅省文縣人,中級經濟師,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支付結算環境改善、地方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