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文+孫陽
【摘要】目前,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對農產品物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對于農產品物流倉儲、運輸等物流環節要求比較高,大部分產品如蔬菜等需要冷鏈物流供應鏈來保證產品的新鮮性。但是,從我國目前的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來看,冷鏈物流的條件比較缺乏,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較差,農產品物流服務質量也急需提高。可見,為了促進農產品快速發展,提高農產品物流管理水平尤為重要。本文以農產品為研究對象,分析農產品發展過程中的物流現狀及問題,提出了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 供應鏈 物流
據央視新聞報道,我國農產品市場,一邊是農戶低價虧本賤賣,一邊是消費者對當前的高菜價十分不滿,高昂的物流成本既讓從事種植業的農民苦不堪言,也讓大部分消費者生活成本日益增加。據調查,農產品從收購到批發會加價25%左右,從批發到零售又會加價50%左右,農產品供應鏈中間環節,使農產品最終消費價格相對農戶采購價格甚至翻幾番。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管理的問題造成了我國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價格巨大鴻溝,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消費的總量有較大提升,同時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由此可見,形成有效的農產品供應鏈并不斷優化,將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更能帶動我國農業物流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從而對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一、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現狀分析
(一)農產品流通層次過多,專業化程度較低
傳統農產品從農戶生產的產地到最終消費者手中,中間環節眾多,包括產地收購商、農產品運輸機構、銷地市場批發商、銷地市場零售商。農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手中多次轉運,農產品大多數是已損物資,轉運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自然損耗,轉運次數越多,這種損失就會越大;另外,農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對保鮮時間要求較高,需要使用運輸條件要求較高的設備在運輸中為農產品保鮮,供應鏈環節的增加無疑會增加運輸時間,從而造成農產品因為保存時間過長而腐爛變質最終造成較大的損失。
一般而言,農業企業大多數由于自身資源有限,采用第三方物流是最適合農產品供應鏈的物流模式。然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中大部分企業如收購商、生產企業采用自營物流,這種物流模式使農產品生產企業不能專注于核心業務,投資資金分散,從而面臨較大的投資風險。采用自營物流時,由于缺少專業性指導,一些農產品需要采用冷鏈物流卻采用普通物流,包裝、運輸等物流環節和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也不符,這大大增加了農產品因人為損壞原因導致的損害。我國現階段農產品價格的高漲,并不是生產成本過高,流通中的損失率以及各項管理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時導致市場價格持續波動的主要原因。
(二)種植農戶分散化,使農產品供應鏈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我國農產品生產者大部分是產地農民,他們分散經營,種植的規模較小,而農產品受自然狀況影響很大,而農戶由于資金短缺,導致其生產經營技術落后、抗自然災害的風險低等特征。分散的農業種植、分散的流通加工,再加上各自獨立的自營物流,大大降低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從而使農產品供應鏈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三)農產品供應鏈中信息化水平較低
農產品供應鏈中,信息流是連接供應鏈中生產、流通加工、消費各環節中最為重要的媒介,共享的信息能使其生產的產品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有利于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減少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然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農產品信息化基礎平臺建設相對滯后;其二,信息化技術平臺在各經營主體之間差距較大,信息化水平不平衡,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信息化平臺。這使得農產品生產與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消費者需求信息不能在供應鏈各環節中有效共享。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信息共享渠道不合理造成了農成品供應鏈中嚴重的信息壁壘,這使得農產品物流成本大幅增加,增加了農產品經營者的市場風險,最終是消費者為這種低度信息化水平導致的高價格買單。
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對策分析
(一)大力推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目前,我國農產品企業大多采用自營物流模式,這種模式物流成本高,運營風險大的特點。而在農產品物流中采用第三方物流,對于提高運營專業化水平、提升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方物流在農產品運營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在產品經營中具有較強的規模效應;其次在農產品運輸過程中,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對農產品的加工或者采用專業化的倉儲、運輸、包裝設備,大幅降低農產品各渠道的損耗;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利用其市場地位和專業水平整合流通環節,加強各環節的溝通協調,降低農產品物流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成本,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最終降低產品消費價格,獲得市場,實現農產品產、供、銷各方共贏。
(二)推動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系統的一體化建設
目前,我國農產品信息化建設處于發展初期,信息化建設發展水平低、信息化各環節不均衡是當前農產品信息化的主要特點。一方面,我國政府意識到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如南京眾彩物流、山東壽光物流園等生產、消費環節信息化平臺在政府支持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經營中信息化水平依然較低。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信息平臺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信息閉環,難以實現信息高效、低成本在各農產品物流平臺的轉換。所以,目前農產品信息系統建設主要問題不是大力新建新的農產品信息化物流平臺,而是如何高效利用現有平臺。而實現物流平臺信息系統一體化是堅決當前矛盾的主要措施。信息系統的一體化,信息系統一體化需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各主體的均衡化發展,特別是生產種植環節的農民要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組織提高農民獲取農產品流通、消費環節的信息能力和積極性,從而在一體化過程中提升信息的效用;另一方面,建立以農產品某環節為核心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解決供應鏈中各環節的利益分配是建立信息一體化的關鍵。
在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化一體化建設中,政府不僅需要大力推動信息化基礎平臺的建設,更需要政府在農產品供應鏈中擔當服務者和監督者的角色。政府通過立法,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各經營主體改進機制、體制,提升其使用信息系統的積極性,最終使農民、中間商、消費者共贏。政府需要監督信息一體化建設進程,扶植供應鏈中核心企業,建立公平、有效的利益分配共享機制,為農產品供應鏈信息一體化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行業壞境。總之,政府需要通過合理引導、監督和優化,為農產品供應鏈信息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簡介:李蘇文,男,湖南新邵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管理系教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孫陽,男,浙江紹興人,浙江精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