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快速增長,不良貸款能否有效處置成為影響銀行機構穩健經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的關鍵問題。本文在總結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從需求條件和處置效率方面對目前我國不良貸款的處置方式進行比較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效率,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的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 不良貸款處置 效率
一、引言
自2011年四季度,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持續呈現“雙升”態勢,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規模已經達到1.39萬億元,較2015年末增加1177億元,其不良貸款率達到1.75%,較2015年末上升0.07個百分點。當前不良貸款的處置效率成為影響銀行機構的穩健經營和金融市場穩定的關鍵問題。
二、不良貸款處置的國際經驗
整體來看,國際上對不良貸款處置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模式。一是銀行自行清收方式。普遍的觀點是銀行對自身的不良貸款的形成上負有責任,因此銀行需要用自己的資金來消化吸收不良貸款。美國、波蘭、日本都采取過這種的方式。具體手段有資產轉讓、不良貸款證券壞、債務剝離、貸款重組、債轉股、補充資本等。
二是專業機構處置模式。采用新設機構或者在銀行內部設立專門事業部來處置不良貸款,使得銀行能夠集中精力做好主業。如美國的RTC(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資產重組托管公司)和韓國的KAMCO(Korea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韓國資產管理公司)就是新設機構,而梅隆銀行、美洲銀行則設立了專門的內部機構處置不良貸款。其具體應用形式還有共同收購機構、好壞銀行等。具體處理方式有資產拍賣、個別出售、資產證券化等。
主要的經驗和教訓在于:一是外部環境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進行的基礎,要完善不良貸款處置的相關法律,提升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二是要及時處置。日本銀行業由于沒有及時解決不良資產問題,造成不良貸款久拖不決,影響了銀行的正常經營和經濟的有效復蘇。三是不良資產處置應該根據金融資產質量和法律法規環境,選擇適當的不良貸款處置方式組合,以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效率。
三、國內不良貸款處置發展情況
目前來看,清收、批量轉讓、核銷、貸款重組是不良貸款處置的主要手段。中國銀行公告數據顯示,2015年該行上述四個方式分別處置不良貸款317、320、193和155億元,合計占處置總額的97.23%,同比分別增長22.39%、60.8%、60.83%和50.49%。此外,今年以來不良貸款證券化進行了試點,債轉股也在進行探索,目前不良貸款主要的處置方式及其發展情況如下:
(一)清收
不良貸款清收是銀行內部處置不良貸款的傳統方法,這一方式不需要借助其他機構,辦理環節簡單,耗費成本較低,回收金額相對較高,但是回收時間較長且具有不確定性,難以達到快速壓降不良貸款規模的目的。
(二)批量轉讓
根據現行法律框架,商業銀行可以將不良貸款轉讓給四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和一家當地省級資產管理公司(簡稱“4+1”家資產管理公司),這一方法法律規范明確,處置流程也較短,是目前金融機構處置不良貸款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目前不良貸款快速增長,目前資產管理公司的承接能力已經不能滿足銀行處理不良貸款的需求,轉讓處置方式面臨瓶頸。
(三)核銷
目前在不良貸款核銷實踐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核銷前司法追索程序過于繁瑣,需要窮盡保全、追訴、追償、執行等手段后才能核銷,導致核銷所需時間跨度較長。加上銀行業處于不良資產反彈周期,司法處置工作量激增,增加了核銷所需要的時間。
(四)貸款重組
貸款重組的核心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修改或重新制定貸款償還方案,以時間換空間,控制和化解貸款風險。這種方法適合于能夠正常經營,只是現金流暫時困難的企業。重組方式有利于銀行貸款資產風險度的下降及促進現金回收,同時對企業也有正面的外部效應。
(五)證券化
不良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核心環節是建立包含不良貸款的金融資產池,并以此為基礎,通過SPV(特殊目的載體,一般是信托)向投資者發行債務證券,從而實現不良資產的真實出表和信用風險的有效轉讓。在監管部門的積極推動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積極開展了不良貸款證券化的試點。2016年5月26日,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首批發行了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產品。整體來看,兩只產品的發行條件較為優厚,實現了試點產品的順利發行。
一是增信方式上,兩個產品都采用了是超額抵押和分級的方式進行增信,確保優先級評級達到市場認可的水準。中譽第一期和和萃第一期的超額抵押率分別達到了416.55%和900.3%,而國際市場上一般水平是300%左右,兩個產品優先級的評級也均達到了AAA最高級。
二是資產選擇上,主要考慮因素是不良貸款質量、種類、行業地區等因素。兩個試點產品的資產選擇上差別較大,中譽第一期產品選擇了共計72筆次級和可疑類對公貸款,客戶都在山東地區,批發零售企業占比超過一半。和萃第一期產品選擇了共計60007筆次級、可疑和損失類信用卡個人消費貸款,借款人分布于42個城市,地區占比最高的城市不超過9%。
三是出售對象上,資產證券化的目的在于將不良資產風險向不同的投資者轉移,這方面兩個產品也有一定差別。中譽第一期的次級投資者是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萃第一期的次級投資者為四大AMC之外的機構投資者,資產都進行了有效轉移,相對來說和萃第一期的投資者更為市場化。除此,為了減少道德風險,中行和招行作為發起機構,將分別持有兩個產品全部發行總額的5%,其中優先檔和次級檔各持有5%。
此外,到發行日兩個產品都有相當部分的金額已經回收,產品實際面臨的違約風險較小。其中和萃第一期入池資產包已實際回收1.64億元,占全部優先檔發行金額的87%。中譽第一期已回收金額達1.798億元,占全部優先檔發行金額的76%。在這樣的條件下,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實現了順利發行,中譽第一期全場認購倍率3.07,和萃第一期優先檔認購倍率為2.28,次級檔認購倍率接近2。
(六)債轉股
債轉股債轉股即銀行通過債轉股成為企業股東,并且積極參與困難企業的資產重組和經營管理,等企業渡過難關,銀行再擇機退出。債轉股可以說是所有類型不良資產化解處置中最復雜的模式,一是需要國務院特批以突破商業銀行法限制。二是對被重組的客戶資質要求較高,最好為上市公司,股票有公允市價。三是根據目前的銀行資本管理辦法,銀行持有的企業股權,其風險權重要達到400%~1250%,明顯高于企業貸款的100%,對銀行資產壓力較大。
2016年3月份,香港上市的華榮能源(原名熔盛重工,為中國最大民營造船企業)公告宣布擬向債權人發行最多171億股股票抵消債務171億元。其中向中國銀行發行27.5億股股票以抵消27.5億元債務,這樣中國銀行將成為該企業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14%。由于這一協議需要22多家債權銀行和1000余家供應商債權人批準,在當前《商業銀行法》等法規的框架下,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目前華榮能源仍然是個案,債轉股是否成為不良貸款處置的有效方式仍然有待于明確。
四、處置效率對比分析
在進行不良貸款處置時候,需要考慮到兩個方面的情況,一是處置方式需要的客觀條件,二是處置效率。客觀條件具體包括法律制度保障,金融市場基礎,專業人才等;處置效率的評價標準主要是回收率(即回收金額與不良資產總金額的比例)、處置費用和回收時間(即收回資金需要的時間)。原因是回收率和處置費用決定了能凈回收多少比例資金,而能否及時處置決定了金融機構能否及時擺脫包袱,保持正常經營,有效支持經濟發展。
(一)對相關處置方式的效率分析
1.清收。商業銀行自身清收是不良貸款處置的傳統手段,不存在客觀條件的限制。這種方式回收率較高,但催繳借款人和辦理司法程序需要較大的資源投入,實際的凈回收水平一般?;厥諘r間受到企業現金流、司法流程等因素影響,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總體來看處置效率一般。
2.批量轉讓。這種方式的好處是銀行能夠一次性剝離不良貸款,回收時間較短。由于目前法規限制10戶以上的不良貸款只能轉讓給“4+1”家資產管理公司,批量轉讓的回收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產管理公司的報價。前期批量轉讓由于其時間和價格的整體優勢,成為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主要渠道,但由于不良資產的持續暴露,而資產管理公司承接能力有限,批量轉讓方式規模受到限制,轉讓價格不斷下降。
3.貸款重組。貸款重組方式整體來說有著較高的回收率,但這種方式回收時間較長,回收金額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并且需要有高素質、經驗豐富的資產重組人才和較多的管理資源投入。另外,這種方式一方面對企業等借款人有好的外部性,有利于企業渡過難關,但同時也存在較高的道德風險。由于銀行并不能事前對貸款重組后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出完整而有效的約束,借款人、擔保人等債務責任方也可能借此轉移資產、逃避債務,造成貸款損失。
4.證券化。在客觀條件方面,法律制度保障,金融市場基礎,專業人才等方面都已經初步具備條件,值得關注的就是市場接受度的問題。目前試點的兩個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的超額抵押率較高,并且占發行金額80%左右的資金已經回收,未來發行規模擴大之后,保障水平降低之后能否在市場上順利發行將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
在處置效率方面,證券化的特點在于回收時間短但回收金額較低。由于信息不對稱等方面因素,投資者對不良資產包的價值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如和萃第一期和中譽第一期的回收比例分別為11.11%和14.35%,而目前批量轉讓的回收率在20%~30%。但未來市場成熟后預計回收率將有所提高。同時證券化方式雖然有一定的中介費用,但相對其處置的不良貸款的規模來說還是較低的,并且未來發行規模的擴大,費用還將繼續降低。
5.債轉股。在客觀條件方面,債轉股面臨著法規限制和管理資源不足的問題。商業銀行要持有企業股權,要修改相關法律或者設立專門機構來規避限制,同時也需要專業人員來參與企業治理。此外,銀行如何判斷借款企業是否滿足債轉股的條件,如何參與企業治理和經營管理,幫助企業實現正常經營,如何實現股權退出,在具體操作層面都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在處置效率方面,債轉股可以在短時間減少不良貸款,但回收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按照債轉股認購價格和公告日的股價計算,華榮能源不良貸款的期望回收率為15.83%,實際回收情況受到限售期、企業經營、股權退出等因素影響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此外,由于在目前條件下股權投資將大量占用商業銀行的資本,參與企業經營治理也要消耗金融機構的管理資源,這些都將增加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壓力。
綜合來看,當前不良貸款處置方式的對比情況具體如下表所示:
五、簡要結論和相應的政策建議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主要結論:一是當前部分處置方式受到法規、人才等客觀條件限制,不能充分發揮效果。如債轉股就面臨著商業銀行法的限制,貸款重組,債轉股需要專業人才,這方面的供應也存在不足。二是批量轉讓和證券化這兩種處置方式回收時間短,但回收價值較低;貸款重組和債轉股這兩種處置方式回收價值相對較高,但資金回收時間長、速度慢?;谏鲜鼋Y論,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適當選擇處置方式,提高處置效率
要根據不良貸款的實際情況、客觀條件和處置要求,選擇合適的處置方式,提高不良貸款處置效率。如果銀行缺少相應的專業人才,而且需要盡快回收資金,減少管理成本,那可以多采用批量轉讓、證券化等方式。如果法律規范進一步明確,銀行成立了專門的不良貸款處置機構,同時企業資質較好,那可以發揮管理優勢,采用貸款重組或者債轉股等方式,積極幫助企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提高貸款回收率。
(二)完善不良資產處置的法規體系
目前我國不良資產處置的法規體系仍然不夠完善,債轉股、證券化、批量轉讓等處置方式仍然存在著法律限制或有待明確的地方。建議要盡快完善不良資產處置的法規體系,為不良貸款的不同處置方式提供相應法律保障,提高不良資產處置的便利程度。
(三)優化不良貸款市場環境
資產證券化、批量轉讓等市場化的不良貸款處置方式離不開發達的金融市場和高效的中介服務。因此要積極發展金融市場,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資產交易體系,為不良貸款的有效處置奠定基礎,提高不良貸款處置回收效率。
注釋
中國銀行發行的產品為“中譽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下稱中譽第一期),招商銀行的產品為“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下稱和萃第一期)。
參考文獻
[1]黃意球.不良貸款處置方式的影響因素分析和判別模型[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3,(11).
[2]謝群良.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5,(9).
[3]唐杰.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與處置對策[J].金融經濟,2009,(4).
[4]王曙.淺析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法律機制完善[J].金融縱橫,2006,(8).
作者簡介:徐定成(1980-),男,漢族,江蘇蘇州人,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蘇州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