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雯
【摘 要】開展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能有效盤活農村土地資產,緩解三農融資難題。本文從供需雙方的角度對我國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提出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完善農村社保制度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影響因素
一、引言
隨著農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資金需求日益迫切,然而,農業金融服務的供給十分短缺,農業產業化的資金供需矛盾突出。因此,發揮農地經營權特殊的產權資本融資功能,是激活農村信用資本市場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益嘗試。目前,學者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研究:一是從需求方看,李超(2014)指出,目前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主要受益對象是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農戶,普通農戶獲得的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較少,影響因素依次是:貸款經歷、性別、年齡、離金融機構遠近、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從供給方看,曹璨、羅劍朝(2015)運用有序probit模型研究得出,抵押品處置難易程度、處置抵押物收益彌補貸款違約本息程度、風險評估機構與體系是否健全等是決定金融機構貸款的主要因素。三是從供需雙方看,張長琦(2014)以廣東為視角,得出了農地管理的體制和機制約束了農地抵押貸款的供求意愿。綜上所述,學者們深入的研究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本文將從供需均衡的角度出發,分析影響我國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影響因素,為政府制定相關農業政策提供政策依據。
二、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影響因素
(一)農地價值或價格估算。目前我國很少地市有專門針對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評估機構和工作人員,缺乏規范的評估操作流程,無法對農地經營權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使土地權屬、土地價值和抵押物價值難以確定。土地權屬不清晰,將制約土地流轉和降低抵押貸款的需求,土地價值無法科學的評估,涉農金融機構很難客觀的根據土地價值確定合理的貸款額度,而抵押物價值難以確定,一旦出現問題,土地經營權缺乏處置渠道,將加大涉農金融機構經營風險,影響涉農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積極性。
(二)土地穩定的收入預期。土地長期以來一直是農民安生立命的保障,農民將土地視為最重要的資產,而農業生產面臨旱澇、蟲害、霜凍等自然災害,是漫長的高風險投資。若將農地經營權進行抵押貸款,對于小農戶來說,一旦出現違約,失地將可能使農民喪失最后一道屏障。對于經營主體來說,一旦經營不善,資金鏈變緊張,生產經營將出現困難,就小企業而言,資金周轉最為關鍵,資金鏈緊張將加大抵押貸款風險,降低經營主體貸款積極性。
(三)農地承租經營留存期限。對于農業經營主體而言,農地經營權通過流轉而來,經營主體支付流轉費一般為一年一付,經營主體僅占有支付當年農地經營權,需要金融機構在開展抵押業務時,在貸款利率、貸款期限等方面加強創新,制定符合現實情況的抵押合同,提高經營主體抵押貸款的積極性。
(四)政策支持力度。2015年8月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成為我國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政策依據和背景,激發了農戶的貸款熱情,但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流程缺乏規范,導致供需矛盾突出。例如金融機構在放款前需要辦理規范的抵押貸款登記,沒有政府部門的支持這項流程無法展開,同時,由于目前尚未以法律的形式將農地承包經營權永久、物權化和固定化,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存在法律禁區,如果存在違約訴訟的情況,金融機構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降低了金融機構放款的積極性。
三、加快推進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的政策建議
通過對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影響因素的總結歸納,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1)健全農村信用體系。通過完善農業經營主體的征信體系和中介服務機構,成立農地經營權流轉登記中心和相關資產評估機構,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公司,實現農地經營權的合理評估。(2)完善農村社保制度建設,出臺相關風險補償機制,將農民從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上解放出來,提高貸款積極性。(3)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對條件成熟的地區,可鼓勵實行土地使用權長期化制度,并針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的土地實施不同的承包年限,以此穩定農民的收入預期。(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應加大制度建設,在監管政策和保險保障等方面完善相關機制,同時各地涉農金融機構應加大支農貸款的力度,聯合政府共同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
【參考文獻】
[1]李超.農戶土地使用權抵押意愿與模式優化[D].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 2014.
[2]曹瓅, 羅劍朝. 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評價及影響因素——基于金融機構客戶經理視角[J]. 財經科學, 2015(10):82-91.
[3]張長琦. 推行農地抵押貸款的體制障礙與預期效果:廣東視角[J]. 南方金融, 2014(7):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