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要:備課是教學經驗的一種創新,是教師教學的課前準備,是教研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是教師把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再結合實際傳給學生,內化給學生的過程。只有求真、務實、備出特色,抓住學生的學習習慣與能力,才能備好思想品德課。
關鍵詞:求真;備出特色;備教材;備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71-01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程開始實施,校本研究人人皆知,但學校教研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備課卻沒有多大的改觀。不少教師把備課看成一種形式和任務,為備課而備課,為應付教學常規檢查而備課,他們備課并非為自己的教學服務,而是為學校的教學常規檢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而準備的。因此,在日常備課中,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樣的現象:要么買本教案書來抄襲,要么把原來的教案進行復制,或者簡單對付了事,還有的課后再補,以備檢查。這些都是見怪不怪的事了,正是如此,使課堂教學變得低效,甚至失敗。
其實,備課簡單地講就是課前準備,是一個總結經驗升華經驗的過程,是教師把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提煉,再結合實際傳授給學生,內化給學生。
那么,如何才能備好初中思想品德課呢?以下是筆者的觀點:
1.備課要求真務實
教學的主要環節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應該屬于學生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路人。在課堂上,學生的需求是多樣的,為了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教師在備教學內容的同時,更需要考慮到學生的方方面面,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況,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甚至是多套方案,以滿足學生的學,教師的教的需要。因此,備課決不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想當然地設計,更不是復制教案。教師要有"備"而來,在課堂上才會揮灑自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公民生活離不開法律》這一節內容,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深挖教材,拓寬資源,再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與學生實際進行備課。內容涉及公民出生時與法律的關系、以及公民在兒童時代、青年時代、成年后與老年后都與法律有方方面面的關系,因此,公民生活是離不開法律的。其中,學生特點包括年齡結構,性格特點等,學生實際主要指知識水平、生活環境、學校環境等。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除了把握好教學重點、難點外,必須根據學生實際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學會、會學。
2.備課要有特色
思想品德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決定了這門課程對課程資源的要求較高。不同的教學資源體現不同的特色,因而使教師的備課呈現自己的特色。要順利實現教學目標,不僅要充分發揮教材功能,還要盡可能開發、利用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要求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實踐,倡導合作學習。常見的課程資源包括文字資源如圖書、照片等;音像資源如VCD、教育軟件等;實物資源如圖書館、紀念館等。人力資源如專家、社區工作人員等。那么,如何才能體現課的"特色"?根據班級與學生實際,引導學生用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從多種角度認識、分析某些社會問題;同時,善于利用多種方法、手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考慮到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特別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
3.備課要深研教材
備課的一個重點環節是備教材,因此對教材的處理至關重要。一是要求內容要適量。一節課要選適量的教學內容是比較難的,因為學生的實際不同。內容少了,進度跟不上;內容多了,學生壓力大,有可能什么也沒學到,欲速則不達。所選內容應與教學目標一致。二是目標必須明確,過程要連貫。有了適當的內容,再把它們分成一定的目標來完成。在教學新內容時,要注意新舊知識的連貫,做到過渡自然,學生能理解。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景教學也應逼真。同時,應注重教材中的課堂小結與作業。每課結束時,應讓學生明白本課時學了些什么知識,了解那些知識,重點掌握那些知識,重點知識可以設計成作業。
4.備課要重備學生
中學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備課和設計教法時,要從學生的心里發展規律出發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結合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中主動學習,獲得發展與提高,還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把握細化教學目標,努力將教學目標落實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圍繞教學目標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年齡特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樂于參與,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備課時,要結合平時對學生的了解,有針對性的進行關注。比如說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基礎、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的家庭情況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設計課堂教學分層進行,對需要特殊照顧的學生,要對其"開小灶",因人施教,分類指導。設計課堂練習時,也要讓人人都有收獲。
總之,備課是教學工作的前提,是教研的基礎。它與教學效果息息相關,如果課備得好,能使教師從從容容,瀟瀟灑灑地上課,無匆忙之感;能使學生輕輕松松,愉愉快快地聽課,無厭煩之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