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冠男
(天津工業大學人文與法學院,天津,300387)
摘 要:法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評價機制和評價標準是培養制度發展的引導。其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機制構成包括全程評價制度、多元主體制度、復審責任制度。建構和發展科學的評價機制和標準體系有助于法學碩士研究生個性化培養機制的完善。
關鍵詞:法學研究生 個性化 評價 指標
教育評價是指通過系統地收集和分析信息資料,根據一定的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教育的價值作出判斷,并對其增值的途徑進行探索的過程。但是,由于我國研究生階段教育評價機制的發展歷史不長,經驗不足,個性化教育模式又處于剛剛探索階段。因此,個性化法學研究生教育模式評價機制的實踐和研究還付之闕如。
一、法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評價機制的性質
法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評價機制作為教育評價的一種,具有教育評價的一般特點。首先,評價的主體可以是政府、學校和社會。政府參與評價的目的是教育行政管理。學校參與評價的目的是自我完善。社會參與評價的目的是學校選擇和社會監督。三種評價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合作保證對于教育的全面評價。第二,評價的客體是教育活動。教育活動的過程及其效果是評價的對象。第三,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增進教育的效益。教育是在堅持教育目的情形下考慮教育成本和收益的活動。教育評價的目的是改善教育資源的配置和使用,達到更優效果。第四,評價的手段是指標體系。教育活動評價的指標體系需要充分反映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和方面的進展和成效。
同時,法學學科研究生個性化培養評價具有特殊性。首先,評價的對象是法學研究生的培養活動。法學研究生的培養不同于一般性的培養。包括招生、入學到畢業的整個教學環節,其中包含特殊性的內容。其次,評價的目的是檢查法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目的的實現過程和效果。個性化培養的目的是通過針對學生個性和學院資源設計教學方案,培養法學研究生的法學創新能力。能力的體現則包括論文發表、學術會議、就業狀態等等。最后,評價機制的手段是體現為指標體系的標準。個性化培養的指標體系應當具有個性化培養內容的相關性和整體性,體現法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的全部要求。
二、個性化法學研究生培養評價機制的原則
法學學科研究生的個性化培養評價機制應當貫徹如下原則:
第一,全面評價原則。個性化培養機制包含從招生、入學、培養到畢業的整個環節,覆蓋課程設計、課堂教學、課外指導、實踐實習等各個方面,慮及學習方法、學習心理、學習目的等各個維度。因此,要考察培養的整體效果,應當盡可能覆蓋個性化培養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各個維度,盡可能保證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客觀性。
第二,質量結合原則。評價區分為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對于可以量化的評價對象,應當盡可能細化測量的標準,保證效度和信度。對于難以量化的評價對象,應當采取描述現狀,指出問題的方法,區分若干方面,盡可能詳盡闡明狀態。對于個性化培養這一教育行為,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需要相互結合,合理搭配。
第三,多方評價原則。個性化培養涉及到教師、學生、社會,涉及到國家、學校和社會。因此,評價要做到兼顧相關主體的訴求。保證個性化培養過程中涉及的各方主體都參與到評價活動,吸納各方意見。主要是教學系統內的法學學科研究生、教師、管理人員。其次,教學系統外的社會、單位等等。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更不同于小學教育,有著充分的自主人格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要更充分尊重研究生對于教學的判斷。
第四,專業相關原則。個性化培養的對象是法學研究生教育。法學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學研究生的法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其課程設置、培養方案、教學方式等等都以此為核心。因此,評價機制應當體現法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針對性。在評價內容上體現對于法學創新能力的考察。包括其培養環節和效果的考察都以法學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否作為標準。
三、法學學科研究生個性化評價機制的制度構成
評價機制是運用評價手段進行評價的整體制度體系。按照評價對象和評價環節等標準,可以做出不同的區分。本文認為,個性化研究生培養評價機制需要做到主體多元,覆蓋全程,指標合理,內容相關。主要機制的制度構成如下。
1.培養全程評價制度。首先,師資隊伍建設評價。通過調查問卷或者定量統計的方法,第一,是否做到教師理論實務能力平衡的師資隊伍,是否有校外導師。第二,是否有合理的師生比率。第二,入學招生制度評價。招生規模是否合理,考試試卷主觀題是否比例合理,面試環節是否有個人陳述和研究計劃,是否做到招生入學信息電子建檔。第三,課程體系制度評價。主干課是否凸顯培養優勢,選修課是否數量足夠,探討性課程是否比例合理。第四,教學體系制度評價。個性化教學方法是否運用充分,個性化教學改革有無支持,個性化教學效果有無反饋制度。第五,導師指導制度評價。導師關于學生個人信息是否建檔,定期指導制度是否有效,課題參與是否足夠,導師指導的責任監督制度是否完善。第六,學習獎勵制度評價。科研獎勵所占比重是否合理,各類獎勵是否公平,個性化培養的激勵制度是否明顯,學生論文發表以及其他創新成果是否豐富。第七,社團組織制度評價。學習小組以及自主學習活動是否具備,研究性社團組織是否得到支持。第八,畢業論文制度評價。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是否充分。開題到答辯階段指導是否到位。第九,就業輔助制度評價。研究生就業和心理輔導機制是否完備。研究生就業率和工作表現反饋機制是否健全。第十,全程監管制度評價。
2.評價主體多元制度。多元主體評價制度是指要在教育行政部門個性化培養模式評價主導的情形下,發展學院自身評價、學生評價、社會評價相輔助的評價機制。建議教育部門依法制定個性化法學研究生培養評價規范,規定每年度進行個性化培養評價。學院、學生、社會各自設計自己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每年度做出一份評價表。綜合這四份評價表,對學院的法學研究生個性化培養做出綜合評價。同時,各主體的評價體系指標設計和信息收集中,應當相互吸納,保證各方主體的評價在各自的評價體系中有合理的體現。比如,學院評價體系中需要將學生的感受作為一個輔助指標。
3.評價復審責任制度。評價機制運作必須要有再評價的監督機制。因此,評價機制既需要有橫向的多元評價主體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對比,防止信息失真,評價作假,也需要有縱向的層級評級主體之間的監督和責任追究。我國目前教育行政管理占據主導地位。可以嘗試將個性化培養評價責任規定在教育行政人員的職責中。對于發現個性化培養評價虛報作假的,要追究其責任,給予通報批評、限期改正、懲戒以及收回教育改革投資等等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