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超梅+曾榮海
(廣西梧州農業學校,廣西賀州,530021)
摘 要:本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對目前賀州市職業技術教育現狀的分析,對該市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同時還闡述了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文章最后結合該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在職業教育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 現狀分析 發展趨勢
一、職業教育的定義
職業教育一詞最早由山西農業學堂總辦姚之棟在關于增添教習一文中首先提出,但是當時沒有采用。1917年,我國的著名教育家黃炎培考察美國等多個國家,發現我國適合采用職業教育興國,于是回國后創辦了中華職教社,職業教育也從此正式代替了實業教育。他指出“職業教育則凡學成后可以直接謀生者皆是”,按照黃炎培的觀點,職業教育不僅包括實業教育,培養就業需要的技能,還包括除實業教育之外的知識,培養生存于世界的知識。該職業教育,不僅從個人的生存問題,還從國家考慮到國家的繁榮昌盛。因此,職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較實業教育而言,范圍更廣了。
按照《教育學》對教育這一概念的定義,可以把職業教育定義為教育者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傳授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活動。在現實生活中職業教育通常是指職業技術學校提供的教育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
二、賀州地區的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據統計,目前賀州市現有中等職業學校17所,其中公辦10所,民辦7所,主要如下:1.廣西梧州農業學校;廣西賀州高級技工學校;廣西桂東衛生學校;廣西桂東機電學校;賀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校;梧州電子工程學校; 鐘山縣職業技術學校;梧州西南中等專業學校;賀州市八步區職業技術學校;富川縣職業技術學校;昭平縣職業技術學校;賀州新科職業技術學校;賀州市汽車專修職業技術學校;賀州民族旅游藝術職業學校;賀州市高級印刷職業技術學校;賀州工藝美術學校;賀州市東南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我市目前還沒有高等職業教育院校。
2014年,我市職業教育目前在校學生約1.9萬人,有教職工總數1042人,其中專任教師800人,校園占地面積82.45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32.53萬平方米,設備價值4768.77萬元。
“十二五”以來,全市正在全面實施職業教育攻堅,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以駐梧中職學校搬遷為主要建設內容的市職業中心園區建設項目已于2011年秋季學期正式開班辦學。各縣區也加大對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調整力度,實行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八步區籌資新建八步區職教中心;鐘山縣將原縣農廣校等7所職業教育辦學機構整合,按3300人辦學規模對原職教中心進行擴建;富川瑤族自治縣將縣職中和古城初中合并成立了縣職教中心,占地面積增加到120畝;昭平縣把職校與縣師范進修學校合并組建職教中心,擴大了辦學規模。全市中職資源的有效整合,大大增強了職業教育基礎能力。
根據目前情況,我市的職業教育尚存在著一定困難或問題,主要是:
(一)職業教育與市場、就業、產業發展之間尚未真正形成良性互動的有效機制。我市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機制與本地經濟建設的市場機制的銜接不夠緊密,適應市場、滿足就業、服務經濟的能力還較弱。主要表現為不少職校過多開設第三產業類熱門專業, 忽視第一產業農業人才、第二產業制造業人才的需求,導致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專業數量不足與培養質量不高。
(二)管理體制不順,資源配置不合理。多年來我市的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都分別屬于教育、勞動、經貿、農業、林業、農機、衛生等行業部門多頭分散管理,造成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出現有學校專業設置雷同,導致分散重復建設、資源配置不當、辦學效率低、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三)職業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很多市屬中職學校負債運行,投入增長跟不上發展的需要,經費籌措渠道欠寬,辦學條件受限。
(四)不少職業學校辦學特色不夠鮮明。產教結合、校企結合不緊密,實習實訓設施不配套,專業特色不明顯,市場競爭乏力。
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趨勢
(一)職業教育從定界走向跨界
我市一直以來倡導”企業——學?!焙献鬓k學,但多年來實施的做法實際是中職生前兩年在學校進行基礎知識技能學習,這兩年基本上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師資源,設備條件,學校場所進行課程安排的,可以說這兩年學校與企業是無銜接的,學校進行的是閉門造車。第三年組織到廣東企業頂崗實習,實習過程中,學校派出的帶隊教師只是承擔了一個“總務管理”的角色,而企業也只是作為一個接收場所單純為這批學生提供勞動崗位而已,企業無法給與真正意義上的技術指導,帶隊教師也無法起到的真正的指導作用。為實現“十三五”對職業教育提出的要求,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應該是:職業教育不在學校里獨立進行, 而是采取了國家辦的職業學校與私人辦的企業合作開展的形式。 企業管理者與高級技工作為“教師”的角色在企業這所學校里傳授技能,企業作為教育機構跨越了僅以學校作為教育機構的傳統界定。職業教育“從定界走向跨界”的擴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
(二)教育部門與其他各部門的結合更緊密
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要求,職業學校要實施學歷教育、技術推廣、扶貧開發、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社會生活教育。中等職業學校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是拓展辦學職能,大力強化社會培訓和社會服務功能,由以往以學歷教育為主向學歷教育、社會培訓、社會服務并舉辦學模式轉型。
然而,中等職業學校在向學歷教育、社會培訓、社會服務并舉辦學模式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制度問題,例如,財政經費如何投入才能鼓勵支持中職學校開展社會培訓和社會服務?中職學校開展社會培訓和社會服務的合法資質如何確認?中職學校教師從事社會培訓與社會服務的工作量如何計算?在普遍實行績效工資制度的條件下,如何落實“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激勵中職學校教師積極從事社會培訓和社會服務?等等。中等職業學校轉型發展不僅需要辦學理念的轉變,還迫切需要相應的制度創新以便掃除中職學校轉型發展面臨的制度障礙。任何一項有效的制度創新過程均需要基層實踐者和政府部門上下合作才可以完成。中等職業學校轉型發展所需要的制度創新同樣需要發揮中等職業學校和政府管理部門兩個積極性,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面對轉型發展所面臨的制度掣肘要積極呼吁,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門也需要積極關注中職學校有關制度創新的呼聲,積極關注中職學校制度創新的實踐經驗,將其提煉總結為新的政策法規,以便全面推進中等職業學校轉型發展。所以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各地教育部門與其他各部門結合更緊密。
(三)辦學模式趨“開放式”
以前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一般“關門辦學”和“單一辦學”學校只注重對在校生的學歷教育和培養,追求升學考試,辦學形式單一,同時生源也是主要來自當地的初中、高中畢業生?,F在包括教育部門、職校在內都已意識到這種辦學形式和培養方式顯然不利于農民及其子女的學習和培訓,在職業教育上改變辦學模式,使之更加開放化已成為趨勢。
在辦學體制上,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普教、職教、成教相互溝通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的農民終身教育和培訓的體制。
在辦學形式上,加強對初中和高中畢業的回鄉青年進行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有規劃分步驟地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領路人。同時定期吸收返鄉農民工等社會人員參加專業進修,為他們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加強對該類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培訓。
在教學方式上,實行產、教、研相結合,把學校的實驗場所建立在農民的試驗田上、企業的生產線上。把學校已有的農業實驗基地建設與對示范教育結合起來進行現場指導和示范,使學校的教學實驗場所也成為農民學習科學技術的練兵場為農民提供一個學習、進修、培訓的良好場所。
(四)更加重視教師深造、提高教師素質
社會在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發展,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及知識也在隨著社會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和更新。職業教育的教師不僅作為理論教學的設計者與執行者,還是聯系實際的實踐者和指導者,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保證。教師需加強學習,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更新專業知識,樹立素質教育新觀念,積極探索和實踐職業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積極參加農生產實踐與專業學術交流活動,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密切關注教學與專業發展新動向,努力學習拓寬知識面,提高學歷和職業技能。因此,當地職業技術學校的老師每年都已經積極參加各項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活動及校本培訓,到農村、廠礦、企業實踐,提高操作能力,同時派一些老師到高校學習深造以提高自身的素質,從多方面提高了老師的整體素質。
四、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過調研,我們可以總結出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是一種正相關關系。區域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反過來又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職業教育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
職業技術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于普通教育,但又與普通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普通教育是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為主的基礎教育;而職業技術教育則是對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礎上進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的特點是強調職業道德培養、著重進行適應社會發展和生產發展的實踐動手能力的技術培訓,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職業技術、技能教育。職業教育周期短、見效快、成本低,職業技術學校所培養的中、初級技術人才和管理操作人員是直接參與社會生產勞動。他們可以把人力資源、智力優勢直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直接生產經濟價值。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地方經濟帶動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
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職業教育首先要立足本地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次是瞄準應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規格,最后才看職業崗位的技術提升和技能的升級。因此,高職教育要想持續發展勢必要與地方區域經濟契合,與區域經濟建立良性的互促發展關系。
地方經濟的發展,才會越來越多各種專業的職業技術人才,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空間。同時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也主導高職教育體系變革 地方經濟發展主要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發展模式的選擇,所有制結構的驅動等因素來推動職業教育體系的變革、包括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及辦學模式。
五、建議及對策
結合我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作為一個典型的勞動力輸出地區,職業教育對改變我市傳統的勞動力輸出模式,推進農民工返鄉、畢業生留鄉就業、創業,構建社會穩定和諧,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深化校企合作,孵化師生實訓平臺。職業學校應該積極面對市場,實行“走出去”戰略,可以依托當地政府牽線,與本地企業共同建立專門實訓平臺,解決學校教學實訓設備的不足,彌補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研發能力的不足,借助企業的力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平臺,
(二)推動課程改革,共建學校專業課程。成立學校專業建設專家委員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由院校與企業共同制訂;邀請當地企業家參與座談,了解企業急需人才,為中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出謀劃策。新設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特點的職業課程,校企雙方簽訂協議,實現專業、師資、實訓基地三個共建,課程、人才培養方案、教學過程三個共定。
(三)加強創業創新,組建產學研聯合體。與當地產業緊密合作,共享校企資源,著力于中小企業技術服務、新產品、新工藝的創新服務,著眼于適應社會、行業和企業對中高端技能人才無縫對接的需求。
(四)政府需以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抓手,增強扶持力度。建立覆蓋市、縣兩級創業孵化體系,市級著重打造市場型基地,縣級著重打造樓宇型基地,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搭建平臺,重點扶持農民工、下崗職工就業創業。
(五)以特色品牌為手段,改變勞務輸出模式。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短時間徹底改變人們外出務工,實現留鄉就業創業是不太現實,但是政府或者相關職業學校,可以創立一些特色品牌課程,時務工人員有一技之長,以改變單一的勞力輸出。比如近年來,賀州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打造了“賀州育嬰員”勞務品牌。在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對賀州開設的55個職業技能培訓工種進行發展規劃比對,明確了建立以“育嬰員”為重點的特色勞務品牌。通過請業內專家開設“育嬰員”技能專業培訓課程、開講座,以及派到企業進行實訓等辦法,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得到培訓人員和用人單位的好評。據統計,賀州市完成職業培訓2509人,其中育嬰員培訓605人。完成育嬰員培訓后,大多就業人員到廣東、福建、浙江等發達省市就業,憑借技術優勢和服務水平,得到當地群眾好評,該市“育嬰員”成為桂東地區周邊的知名勞務品牌。
參考文獻:
[1]袁冬學.介入職業教育的意義和途徑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
[2]姜大源,王澤榮,吳全全,陳東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現象與規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