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摘要:所謂“三資”是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資源、資產、資金,是村集體成員在合作化初期以土地、耕畜、農具入股,后期生產經營累積形成的公共財產,“三資”管理是實現農村經濟體系穩定發展的基礎,但現實工作中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還存在諸多問題。文章主要針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村;“三資”管理;問題分析
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
具體而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財務管理不規范
農村“三資”管理過程中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客觀因素,一直缺乏一套有效的運營、監督機制對“三資”的財務管理予以規范,導致實際管理中現金管理不規范、賬目記錄不完整等問題一直存在。且村級財務對外公示信息受到限制,公開不及時、內容流于形式、真實性差,直接影響到群眾對基層干部的信任度,激化群眾與基層干部之間的利益糾紛。此外,很多村集體并未將村級外債務納入財務管理的范疇,未建立債務管理臺賬,因此也就無法準確反映村集體債務的來源、結構、形成原因、償還情況等等。
(二)集體資產資源執行管理不規范
長期以來很多農村三資管理多側重于資金管理,忽略了資產、資源管理,比如只有資金賬薄卻沒有資產、資源賬薄,即使設置了資產資源賬薄也多流于形式,賬實不符的現象屢見不鮮。部分村集體對于資產、資源的處置不夠民主,或者僅使用口頭協議代替標準的合同文件,未明確合同雙方的權利、責任、義務等,導致集體資產、資源受到直接損害。
(三)村務民主化制度形式化嚴重
很多農村基層干部并沒有深刻認識到農村三次管理工作信息公開的重要意義,對村務公開工作敷衍了事,缺乏積極性、主動性。而農村群眾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參與村務公開工作監督的積極性也較差。村務公開具體實施中存在內容隨意、形式流于表面的現象,而村民對村級事務關心少,或者存在錯誤認知,導致基層存在矛盾沖突。
(四)農村管理隊伍素質有待提升
農村“三資”管理隊伍中普遍缺乏高學歷的專業技術人才,甚至部分人員身兼數職,管理隊伍混亂。尤其是“三資”管理的會計人員、審計人員,其總體業務水平較低,嚴重影響“三資”管理工作的質量。而一些上級領導對農村“三資”管理工作也不夠重視,要么認為“三資”管理歷史復雜,管理起來現實困難突出;還有一部分領導干部認為集體收入金額少,管理意義不大等。
二、提高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一)健全“三資”管理制度
基于“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原則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優化“三資”管理體系,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開展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總結經驗,探索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地位與成員資格界定的辦法,并提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規范性意見。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臺賬制度,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清算,加強農村集體合同執行情況的監督與檢查等。實行承包租賃合理管理制度。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如需對外出包、租賃等,則需簽訂書面合同或協議,統一編號、統一管理,統一合同文本,合同條款中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合同及相關資料要及時歸檔,并報備上級農村集體“三資”代理服務中心進行備案待查。
(二)加強“三資”管理監督體系的建設
在村集體實現民主決策,從源頭上防治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腐敗現象,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制度,最大程度上提高村集體“三資”管理的民主性。對農村民主決策的過程予以規范,無論是集體資產的處置、資源的租賃承包,還是企業改制、公益事業的經費籌集,均要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的程序進行,所謂“四議兩公開”即村黨組織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決議公告、結果公示等,針對“三資”管理做好集體決策,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規范性。此外,可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的重大事項、財務運行情況等通過信息平臺及時公示,使得廣大村民群眾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村集體的熱點問題、焦點事項等,以提高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穩定性、先進性。
(三)加強基層干部的培訓
加大基層干部的思想教育、黨性教育、廉政教育,并針對村集體的財務管理人員加強財經知識的培訓,以提高其職業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效果。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向著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上級領導部門要鼓勵農村基層干部多進修、充電,增強其專業知識及管理能力,以提高“三資”管理的有效性。
三、結語
總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做好農村“三資”管理、推行農村財務公開,提高農村財務建設的規范化,才能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和諧、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培河.淺析農村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強化管理之對策 [J]. 福建農業,2015.
[2] 李曉云.淺析農村集體 " 三資 " 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