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摘 要】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基數越來越大、犯罪年齡下降趨勢也越發明顯,特別是農村初中生由于過早脫離家長的監管,以及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有限,犯罪率遠高于城市的初中生。因此,加強農村初中生法治教育迫在眉睫。但現實中教師在對學生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往往重知識傳授,輕理念培養;重形式教學,輕實踐活動,這造成對農村初中生法治教育未落到實處。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求重視邊緣學生的輔導、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同時可以走進法院,參觀看守所,提高學生的守法意識。
【關鍵詞】必要性;法治教育;完善途徑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充分表明了我國對法律的重視。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對他們進行法治教育,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針的基本要求。隨著社會環境變化,農村初中生法治教育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加強對農村初中生法治教育問題的研究實屬必要。
一、加強農村初中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預防違法犯罪
農村初中生一般在12-16歲,絕大部分學生開始到學校住宿,逐步脫離家長的管教。他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認識新的朋友,開始自己獨立生活。由于他們所受的教育有限、自身心智發展程度的不完善,加之沒有家長的時時監管,很難抵御外界的誘惑,容易受其他同學的不良影響,做出錯誤甚至違法犯罪的決定。比如他們在網上接觸一些不良信息,沉迷于網絡游戲,使得一些學生騙錢上網、逃課;為了“哥們義氣”互相請吃,沒錢就相約一起去小偷小摸、欺負同學劫取錢財,甚至發展到搶奪、搶劫。他們不知道這是違法行為,也不清楚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有的知道是違法行為,但因為法律意識不足,懷有僥幸心理,所以不計后果,在受到懲處時才后悔莫及。對農村初中生進行法治教育,讓他們明辨是非,知道哪些行為是犯罪,提高他們的守法意識,對于預防犯罪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第6課拒絕犯罪中舉例了初中生易犯的一些犯罪行為、知識鏈接了我國刑法對犯罪的規定、剝奪政治權利、刑事責任年齡,在活動平臺設計了辨別犯罪的活動,讓學生對犯罪概念有個初步的理解,使學生懂得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法律行為規范,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做到法律允許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許的堅決不做,法律要求的必須去做,對自己的行為作出相對理性的評價,豐富自身法律知識、增強法治意識,使法律成為初中生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保護他們健康成長,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發生,促使他們成為“四有”新人。
(二)有利于保障合法權益
未成年犯罪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校園暴力事件讓人觸目驚心。由于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部分學生面臨不法侵害時,沒能夠及時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尤其是面對老師帶來的一些侵害時,更是采取忍氣吞聲的態度,助長了不法分子的氣焰。比如對于在中小學出現的一些“惡少”,他們欺負同學、劫取錢財,但一些同學在被“惡少”侵襲后,受其威脅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以為“聽話”就可以避免在受侵害,殊不知他們的忍氣吞聲會引發更多的糾纏和欺負。在八年級下冊第9課尋求法律幫助,依法解決糾紛中,設計了我來寫訴狀的活動,告訴學生遇到侵權行為怎么辦,并在知識鏈接中提供了全國統一舉報投訴電話以及一些專門法律服務機構,在擴展閱讀中講解了怎樣申請法律援助。讓初中生對維權方式有了一個初步認識,有利于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通過法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權利意識,對于他們避免違法侵害和抵御不良侵害都有深遠意義。
二、農村初中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調查問卷和教師訪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前農村初中生法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重知識傳授,輕理念培養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現行的教育體制一直面臨著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在法治教育中體現為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樹立法治觀念,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而目前在農村初中生法治教育學校教育,大家關注的目標還是成績。學校教育在農村初中生的法治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學校教育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能否確立正確的法治觀念,直接影響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但目前我國對初中生的法治教育,絕大多數還是停留在對法律知識的灌輸上。通過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材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上的內容多為禁止性的,雖然有些內容有涉及到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如在七年級上冊《正確認識自己》一課中,通過一個小案例,來說明初中生已經成為法律人,開始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八年級上冊《做守法的公民》一課中涉及認真履行義務、培養守法精神的內容,但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還是對一些知識點的講授,如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權利和負有什么義務,知道什么是犯罪,如何保護自己等一些法律基本概念。“應試化的中學法律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記住教材中現成的法律原則、概念和條文,在這種傾向指導下,法律知識顯得比人重要,學生被淹沒在法律知識中。應試化教育的實質適用法律知識的學習遮蔽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的養成,這必然會陷入“所學”與“所行”時常脫離的窘境,初中生法律素質的提高也就漸行漸遠了。”i雖然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是掌握法律知識,但我們的法治教育不能僅僅停留于此,讓每個學生能自覺地懂法守法才是我們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由于目前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對于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還不足,沒能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導致沒有認清思想品德課程中法治教育的本質。
(二)重形式教學,輕實踐活動
我國目前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法律知識教育與法治實踐教育相結合,是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但通過調查和訪談我們可以看出,學校開展的法治教育,大多采用課堂集中授課,強制灌輸的方法,主要以“填鴨式”灌輸為主,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探討,重理論,輕實踐,或每學期舉行一次大型法治講座,幾百甚至幾千人集中聽課。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抹殺了法治課的針對性,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達到法治教育的目的。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指揮下,初中思想品德可被當作“副科”,而法治教育由于不是中學考查的重點,所以有些老師總是“一筆帶過”。對于思品課中設計的一些活動,如我是小法官、辯論賽和模擬法庭等,也因為課時、教師自身法律知識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去實踐,更不用說帶領學生去旁聽庭審、去參觀看守所等。導致讓學生對于法治知識的學習,僅限于課堂聽講或聽講座等形式教學,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知識點,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法治理念,更別提運用到實踐中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與興趣有著密切的聯系,但由于目前教育形式單一,學生自然提不起興趣。這樣不但激發不起初中生學法的興趣,還使初中生產生厭學心理,實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農村初中生法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實例教學,提升說服力
未成年犯罪,成為世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失去自由,才能真正體會到自由的重要性。筆者在看守所和一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交流過程中,他們都表示,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因為自己的一時沖動,因為自己不懂法,才會導致今天的結果。以前聽老師家長說失去自由多不好,都覺得是危言聳聽,自己一進來,才真正理解他們的良苦用心。如果早讓自己對限制自由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可能我會更加注重克制自己的行為。由此可見,對于初初中生來說,他們的理性思維還沒有完全形成,對于問題的認知更多的是靠感性,百聞不如一見。讓他們旁聽未成年犯罪的庭審(經未成年被告人及法定代理人允許),讓他們直觀地感受法律的威嚴,任何人都不可觸碰和逾越;參觀看守所,在同一片藍天下呼吸,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心境,感受自由的可貴。讓他們對沖動的懲罰、違法的代價有一個最直接的感受,這是任何理論學習都難以達到的效果。
(二)重視邊緣學生的輔導
犯罪的未成年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是一些邊緣學生,他們成績普遍偏差,自認為考不上高中,在學校得過且過,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老師,尤其是初三的老師,對他們的要求也是不打擾其他同學就好,導致他們更加的自暴自棄,放松了學習,開始和其他一些后進生一起去網吧、逃課、違反校園紀律,加上家長、老師的疏于管教,他們就很容易染上一些社會不良氣息,嚴重的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目前農村留守學生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正處于成長發育關鍵時期的留守初中生,他們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加上自身自制力較差,很容易由于成績的不理想而自我放棄,思想上出現偏差,從而導致行為出現問題,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更應該加以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家規定開除未成年學生。”第十九條規定:“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他們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和青春期教育。”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成績不是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健康成長,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一旦發現這些邊緣學生有思想松動,應該及時加以教育引導。在思想上引導,在學習上輔導,讓他們找到自信,遵紀守法。
(三)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中心,要想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我們就必須向課堂的45分鐘要質量。初中生的法治教育,主要以課堂教育為主,尤其是農村初中生的法治教育,受學校教學條件、外部環境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主要是集中在課堂學習。所以應當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學到法律知識,更要讓他們喜歡在課堂上學習法律,采取多種教學形式,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法律知識的樂趣、認識到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從而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
注釋:
i 成平.應試化傾向:中學法治教育的誤區[J].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