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穎
學習需要獨立思考,教師的教學也是需要獨立思考的,有的老師看過很多的教育書籍,也有的老師經常學習,到外面學習,跟本校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可是很多時候卻還是一個很普通的老師,成不了名師。
原因何在?
我覺得一個老師,最重要的東西往往就是獨立思考。
當你跟在名師的后面,手上拿著名師的課堂實錄,照著他們去講課,那你注定是永遠成不了名師,因為你缺少的是你自己的個性。
當你照著教育專著上面的理論文章,去安排你的教學的時候,很多時候,你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你自我的缺失,恰恰是你失敗的原因。
每一個名家,都有他們自我的風格,有他們自己的理論,有他們自己的語言,有他們自己的思考。要是人云亦云,那還是教學嗎?
有的老師說,把那些名師的課堂實錄給我,我照著教,不是很好嗎?
可是你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學情。也就是學生的情況,就是同一個班級里,不同的一節課,學生的情況也不一定相同。
所以我說做老師,要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做一個善于獨立思考的老師。
怎么樣才能做到有思想呢?所謂的思想,其實是我們老師與名師不一樣的教學方法。比如說,你提出的是快樂語文,我提出的是青春語文,你提出的是綠色語文,我提出的是高效語文……
總能找到一種與別人不一樣的,而又最能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的方法,并且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能用理論很好地解釋你的教法,這才是一個有思想的教師。
這就需要教師富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你要找到你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與別的人不一樣的,而且是沒有人提出來的,又是很適合學生,適合你自己的一種教學方法,并且你能找到一定的理論做支撐。
不要說我說的是教育家的事情,其實我們很多老師都可以成為教育家,只是我們缺少一定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缺少我們不跟風的能力。
獨思之深,深在我們要認識教學到底是怎么回事。教學很簡單,就是教書育人。成就自己,照亮別人。
可是我們往往是毀滅自己,也沒有很好地照亮別人,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弄不清楚,我們到底是在干什么。
一個把課本奉為圭臬的老師,一定不是一個好老師,即使你很會解答題目,一個一個題目都難不倒你,可是我們老師要干什么,我們卻忽略了,真的是悲哀。
那么,我們老師要干什么?
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教給學生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教給他們方法,這就是我們教師要思考的東西。一個新的觀點,或者說一個新的理論,或者說一個新的教學法,要讓學生很好地適應,而且收到好的效果,很難,只有教師獨立去思考,可能會思考好多年,也可能去實驗好多次,但是只要你有自己的思想,就是不能單獨創立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也是可以把學生帶到一個美好的課堂里去,讓他們快樂的學習。
獨立的思考,表現在對每一節課程不一樣的教法上。因為學生不一樣,也因為在不同的時間,學生的各種狀況不一樣,或者說教師的心情不一樣,那么,課文的教法也不完全一樣。教師所追求的,就是如何讓課堂活起來。
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達到一種師生融洽和諧的境界,共同來完成教學任務。
因為教學是學生和老師一起完成的,光有老師不行,光有學生也不行。學生成長,老師成師。有的課文我們教了好多次,可是每次都有常教常新的感覺,那么,我們為什么不總結一下,為什么每次教這篇課文的時候,都有一種新的感覺呢,這種新的感覺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感覺,這樣的思考是沒有其他人可以代替你來完成的,必須是我們自己去獨立完成的,找到了原因,還要找到相關的教育理論,否則,就缺少最根本的東西,最根本的東西就是讓我們的教學方法能站的住腳跟的東西。
只有會思考的老師在不斷的教學中,才能有所長進,思考什么,思考學生為什么不喜歡我的語文課,思考學生為什么在語文課堂上打瞌睡,玩手機,思考學生的語文成績為什么總是提高不了等。
思考之后,要找到問題之所在,問題找到了之后,就是對策,想出對策,應該怎么改進。比如說,把上課當成說書,為什么有很多人喜歡聽評書呢?你想想,說評書的一直講下來,難道說一點都不枯燥嗎?不是的,那些說評書的人,運用聲音的魅力吸引讀者,還有相聲、小品等,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多看看那些藝術的東西,把那些東西放到課文中來,把課文用藝術的形式體現出來,或者說在課堂上穿插一些藝術的東西,當然不是要我們的語文老師個個都成藝術家,個個都在課堂上說評書,講相聲,演小品。只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活潑起來。
獨立的深度是無窮的,會有很多很多的問題,在等著你,你只有邂逅了那些你不曾想過的,或者說你不曾遇到的問題,你才能有所成就。
獨立思考吧,我們的老師們!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