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6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卷指導思想明確,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注重語文核心素養考查,既具有良好的選拔功能,又對教學有鮮明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河北省中考;語文試卷;設題意圖;試題分析;答題情況
中圖分類號:G632.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02-0046-10
2016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卷堅持“整體保持穩定,局部適當調整,重在能力立意,突出學科特點,弘揚傳統文化,聯系現實生活”的指導思想。試卷注重語文核心素養的考查,全面落實語文課程目標,既具有良好的甄別選拔功能,又具有鮮明的教學導向作用。今年的語文試卷有幾個鮮明的特點:注重考查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課程標準》推薦名著的考查得到持續關注,文言文閱讀課外與課內相溝通,試卷充分體現傳統文化因素,作文試題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實水平,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更加科學。今年的河北語文試卷在繼承中有發展,在發展中有創新。清晰的命題思路,簡約的試卷結構,圖文并茂的版面設計,規范科學的題干表述,精彩紛呈的亮點試題,明確的教學導向,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2016年的語文試卷可圈可點,是一份質量上乘的試卷。
下面從參考答案、設題意圖、試題分析、答題情況等幾個方面逐題作具體分析。
1.在下列橫線上填寫出相應的句子。
(1)__,又恐瓊樓玉宇,____。(蘇軾《水調歌頭》)
(2)春蠶到死絲方盡,__。__,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3)《陋室銘》中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
(4)《醉翁亭記》中描寫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
[參考答案]
(1)我欲乘風歸去 高處不勝寒
(2)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
(3)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4)野芳發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
[設題意圖]考查對古代詩文中名句名篇背誦、理解、默寫的能力。
[試題分析]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教科書中古代詩文占有很大的比例,幾乎占到課文數量的三分之一。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古代詩文數量,第四學段就有50篇首。為了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省中考試卷中每年都要設計默寫名句名篇的試題。2016年適當加大了古代詩文默寫的比重,分值比往年有所提高。考查了兩首詩詞和兩篇古文中的句子,與往年相比適當擴大了考試的范圍。為激發學生背誦古代詩文的積極性,適當降低了試題的難度。
[答題情況]這道題看似容易,但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并不理想,考生失分情況相當嚴重。造成失分的原因表現在:一是沒有背過,空缺不答。或者全部題目空缺不答;二是張冠李戴,答非所問。這里又分兩種情況,或錯寫成要求默寫的詩文中的其他句子,或錯寫成要求默寫的詩文之外的句子;三是書寫有誤,出現錯別字。這是造成失分的最主要的原因。考生所寫的錯別字,五花八門,這一方面是由于基礎知識不牢固,另一方面是由于不理解所填句子的意思。這道題是基本的得分題,考生暴露出來的問題,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根據注音寫出相應的詞語,給加著重號的詞語注音。
(1)今天的天氣預報 (bo song)完了。
(2)人們載歌載舞,(huandu)新春佳節。
(3)這對雙胞胎姊妹,模樣( )相似,讓人難以辨識。
(4)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我們應給予( )更多的幫助。
[參考答案]
(1)播送(2)歡度(3)muyang(4)jiyu
[設題意圖]考查“識字與寫字”能力。
[試題分析]這道題既考查了根據注音書寫漢字的能力,也考查了正確識讀漢字的能力。試題所采用的語境,緊密結合現實生活,體現了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所考查的四個詞語都是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要求所寫的字也都在3500常用字范圍之內,不偏不怪。但要完全答對這道題也并非易事,如“bosong”這個詞,雖然經常聽到,未必能寫對;“huandy”這個詞,也會有不少人寫錯;“模樣”“給予”出錯率也不會很低。這道題的區分度應該是比較好的。這道題的導向作用是很明顯的:其一,學習語文不只是在課堂上,要關注生活中的語文學習。如“歡度春節”“歡度國慶”經常見到,“huandu”這個詞到底該怎樣寫,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其二,要關注3500個常用字表的學習,不要只是一味學習教科書中出現的詞語,尤其是那些生僻的詞語。其三,識字與寫字的考查,題型可以多種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千萬不要盲目追逐題型。
[答題情況]這道題答題情況也不樂觀。不少考生把“播送”寫成“播誦”“播頌”,這道小題失分率比較高。少數考生把“歡度”寫成“歡渡”,也造成失分。“模樣”“給予”拼寫錯誤率也比較高。本題具有很高的區分度。
3.下面文段中第②③兩句各有一處語病,請提出修改意見。
①語文學習既包括讀寫聽說能力的培養,又包括精神的充實、情感的完善與人格的提升,其最終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②在這里,教科書只是給你們搭建了一種資源,一個平臺。③你們不必受此局限,而應盡可能將教科書與社會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運用語文、學習語文、享受語文。④這樣,你們的語文水平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參考答案]
(1)把“搭建”改為“提供”(或把“搭建”改為“提供”,在“一個平臺”前加“搭建了”。)
(2)把“運用語文”和“學習語文”互換位置。
[設題意圖]考查在具體語境中辨識和修改語病的能力。
[試題分析]語病的辨識與修改是一種常考的題型。2016年試題與以往試題不同的是,它提供語境是一個完整的語段,而不是一個句子。這種考查方式在我省的中考試題中還是第一次出現。而且提供的語段與語文學習有關,既談到了語文學習的內容,也談到了語文學習的方法。閱讀這個語段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這就突出了語文因素的考查。
這個語段共有四句話,題干中標明②③兩句各有一處語病,這就大大降低了試題的難度。第②句屬于搭配不當,“搭建”與“資源”是不能搭配的,把“搭建”改為“提供”就可以了。第③句屬于語序不當,先“學習”,然后才談得上“運用”,這是符合邏輯關系的,因此二者應當交換位置。這兩道小題難度適中,具有良好的區分度。
[答題情況]這道題答題情況良好,有不少考生得了滿分。兩道小題相比較,第(1)題失分較多,第(2)題失分較少。造成少數考生失分的原因:一是能夠找到病因,但修改意見不正確,如第(1)題答成“刪去‘一種資源’”“把‘一種資源’和‘一個平臺’換個位置”。二是找不到病因,胡亂修改,如第(1)題答成“把‘你們’改為‘我們’”,第(2)題答成“把‘社會’改為‘現實’”;“把‘盡可能’去掉”;“把‘整合’改為‘綜合’”;“把‘局限’改為‘限制’”等等。
4.下面的兩枚猴票圖樣,你喜歡哪一枚?請結合票面內容和鏈接材料說明理由。
[鏈接材料]1980年,黃永玉設計了我國第一枚生肖郵票——猴票。時隔36年,黃永玉再次執筆,為丙申猴年設計了兩枚猴票:左邊這枚寓意為“捧桃獻瑞”,右邊這枚寓意為“合家歡樂”。
[參考答案]
示例一:喜歡左邊這枚。票面中,一只猴子一手攀住枝條,一手托著桃子,一條長尾巴纏繞在枝條上,活潑可愛。這枚猴票寓意為“捧桃獻瑞”,是對健康長壽的美好祝福。
示例二:喜歡右邊這枚。票面中,一只大猴盤腿坐在中間,兩手各抱著一只小猴,兩只小猴親吻著大猴。這枚猴票寓意為“合家歡樂”,是對溫馨、幸福生活的良好祝愿。
[設題意圖]考查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與賞析的能力。
[試題分析]這道題的選材結合生活實際,具有時代感。兩枚猴票,任選其一,要求說明喜歡的理由,增加了試題的可選擇性。“鏈接材料”交待了這兩枚猴票的背景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試題的難度。把圖畫材料和文字材料結合起來考查,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這在我省的中考試卷中尚屬首次。這道題與往年圖畫題不同的是,不僅僅考查對圖畫畫面內容的說明能力,還要結合圖畫的寓意,考查賞析的能力。相比以往的圖畫試題,在考查的能力層次上有一個大的提升,因而試題的難度也相應地提高了。
[答題情況]考生絕大多數選擇右面的那枚猴票,少數考生選擇左面的那枚猴票。本題4分,得滿分的考生數量不多,大多數考生得2-3分。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說明理由不夠充分:有的只描述畫面內容,而沒有結合寓意。如答成“更喜歡左面這枚,一只胖胖的猴子一手抓著樹藤,一手捧著桃子,尾巴繞在樹藤上,開心地玩耍。”;有的只結合寓意作答,而沒有結合票面內容。如答成“喜歡第二枚,因為‘闔家歡樂’表達出一家人在一起的溫柔、快樂。”;還有的胡亂發揮,超出了票面的寓意。如答成“喜歡第二枚,因為什么事情都比不過與家人在一起重要。”
古代詩歌閱讀選取的是《詩經》二首中的《蒹葭》。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址。
這首詩是傳統名篇,而且是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篇目。共設計了兩道題目。
5.請解釋這首詩中畫線的句子。
答:____
[參考答案]
主人公追尋的那個人,在河的那一邊。
[設題意圖]考查對詩歌句子含義的理解能力。
[試題分析]理解詞意和句意是深入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這首詩畫線的句子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理解這個句子需要理解“伊人”與“一方”的意思。“伊人”就是那個人,也就是主人公所追尋的意中人;“一方”意思是一邊。明白乎此,這句詩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這道題難度不高,是基本的得分題。
[答題情況]答題情況良好,但也有部分考生因不理解詩句的確切含義而失分。如答成“所說的美麗佳人,在一個地方”;“美麗的女子,就在那水的中央”;“所謂的心上人,在遠方”;“作者心中的佳人,在水面的另一個方向”;“那個溫柔的女子,在水中的一塊陸地上”;“就自己一個人在很遠的地方”等等。
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每章開頭兩句寫景,渲染了蕭瑟冷落的氣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悵的心情。
B.這首詩中三次運用“宛”字,給人以迷迷茫茫、若隱若現的感覺。
C.這首詩運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詠唱,表達了纏綿無盡的情感,委婉動人。
D.這首詩表現了主人公對意中人執著追尋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絕望情緒。
[參考答案]D
[設題意圖]考查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試題分析]這道題用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對詩歌內容和寫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項概括分析的是這首詩開頭兩句寫景的作用;B項分析的是“宛”字的表達效果;C項分析的是寫作方法的特點及其表達作用;D項分析的是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從四個選項來看,只有D項中的“絕望情緒”分析是不正確的。從整首詩來看,絲毫看不出主人公表現出來的“絕望情緒”,但卻表現了追尋不到的失意惆悵,故該選項是不正確的。這道題能力層級比較高,具有較大的難度。
[答題情況]這道題答題情況良好,絕大多數考生選擇正確。
文言文閱讀材料選自南宋初期人費袞撰寫的《梁溪漫志》,記敘的是蘇東坡的一則逸事。
邵民瞻①為東坡②買一宅,為錢五百緡③,東坡傾囊④僅能償⑤。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與邵步月,偶至一村落,聞婦人哭聲極哀,東坡徒倚⑨聽之,曰:“異哉,何其(10)悲也!豈有大難割之愛,觸于其心歟?吾將問之。”遂與邵推扉而入,則一老嫗(11),見東坡,泣自若(12)。東坡問嫗何為哀傷至是。嫗曰:“吾家有一居,相傳百年,保守不敢動,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13),遂舉以售諸(14)認。吾今日遷徒來此百年舊居一旦訣別(15)寧(16)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東坡亦為愴然。問其故居所在,則東坡以五百緡所得者也。東坡因再三慰撫,徐(17)謂之曰:“嫗之舊居,乃吾所售(18)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即命取屋券(19),對嫗焚之。呼其子,命翌日(20)迎母還舊第,競不索(21)其直(22)。
注:①邵民瞻:人名。②東坡:蘇軾的號。③五百緡:五百貫錢。④傾囊:盡出其所有。⑤償:償還。⑥卜:選擇。⑦第:按一定等級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過了幾天。⑨徙倚:走過去斜帶著。⑩何其:多么。(11)老嫗:老婦。(12)自若:依然如故。(13)不肖:不成材。(14)諸:相當于“之于”。(15)訣別:分別。(16)寧:難道。(17)徐:慢慢地。(18)售:這里是“買”的意思。(19)券:契據。(20)翌日:次日。(21)索:求取。(22)直:通“值”,價錢。
這篇文章故事性比較強,文字不甚艱深,也不需要多少背景知識,屬于淺易的文言文。再附上一些注釋性的文字,一般學生是能夠大致讀懂的。共設計了五道題目。
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
(1)聞婦人哭聲極哀 聞:
(2)東坡亦為愴然 愴然:
(3)即命取屋券,對嫗焚之 即:
(4)競不索其直 競:
[參考答案]
(1)聽到(聽見)(2)悲傷(憂傷)的樣子(3)立即(馬上)(4)竟然
[設題意圖]考查對所學常見文言詞語的理解與遷移能力。
[試題分析]閱讀文言文需要積累一定數量的常見文言詞語,而且能夠熟練地遷移運用。這道題所考查的四個文言詞語,課本中都出現過。“聞”字,如《口技》中“遙聞深巷中犬吠”“微聞有鼠作作索索”;《桃花源記》中“村中聞有此人”。《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燕趙韓魏聞之”。“愴”字,《小石潭記》中有“悄愴幽邃”。“然”是詞尾,意思是“……的樣子”,如《岳陽樓記》中“滿目蕭然”。《醉翁亭記》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滿井游記》中“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即”字,如《桃花源記》中“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竟”字,是“竟然”“居然”的意思,在這個意義上與現代漢語的用法是相同的。有了上述這些基礎,解答此題是不成問題的。考查材料出自課外,答案在課內可以找到,這是我省文言文閱讀試題的特點。
[答題情況]答題情況良好,不少考生得滿分。考生失分的原因是對詞語理解不確切。如把“聞”理解成“聽”“聽說”;把“愴然”理解成“吃驚的樣子”“震驚的樣子”“害怕的樣子”“欣然的樣子”“迷茫的樣子”“悲慘的樣子”“生氣的樣子”等,這道小題錯得最多;把“即”理解成“即使”“于是”等。
8.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標四處)
吾今日遷徙來此百年舊居一旦訣別寧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參考答案]
吾今日遷徙來此/百年舊居/一旦訣別/寧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設題意圖]考查對句意的理解能力。
[試題分析]運用給句子斷句的形式考查對句意的理解,這是一種常見的題型。能夠給畫線部分的句子正確斷句,需要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其中包括良好的文言語感,以及對句意的理解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斷句的依據主要是內容,而不是朗讀的停頓。試題要求標出四處停頓,試題的指向更加明確。今年的全國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的考查也運用了給句子斷句的形式,體現了中考試題與高考試題的銜接性。
[答題情況]這道題答錯的考生比較多,答案簡直是五花八門,讓人意想不到。大多數考生只得1分。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沒有理解句子的含義,此外就是把意義停頓與朗讀停頓混為一談。
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東坡問嫗何為哀傷至是。
答:__
(2)則東坡以五百緡所得者也。
答:__
[參考答案]
(1)東坡詢問老婦為什么悲痛到這種地步。
(2)就是東坡用五百貫錢所買到的住宅。
[設題意圖]考查對句意的理解能力。
[試題分析]通過翻譯句子考查對句意的理解能力,這是一種常見的題型。第(1)小題,有兩個考查點,一個是“何為”,一個是“至是”。“何為”,即“為何”,意思是“為什么”。“何為”這種用法,考試范圍規定的20篇文言文中沒有出現過,但根據前后文意可以推斷出來。“至”是“到”的意思。“是”是代詞,在這里是“這種地步”的意思。第(2)小題,有三個考查點,一個是“則”,一個是“以”,一個是“所得者”。“則”是連詞,可翻譯為“就是”。“以”是介詞,可翻譯為“用”。“所得者”是個詞組,可翻譯為“購買的住宅”。
[答題情況]這道題失分嚴重。其原因:或者是對關鍵詞語翻譯不準確,或者是不理解整句話的意思。如第(1)題翻譯成“東坡問老婦為什么悲傷”;“東坡問老婦為什么在此悲傷”;“蘇軾問老婦有什么悲傷的事”;“東坡問老婦是什么事情讓你傷心到現在”。如第(2)題翻譯成“東坡花費五百貫錢才得到了它”;“東坡就是那個得到五百貫錢的人”;“蘇軾就是那個用五百貫錢買得房子的人”;“蘇軾卻用五百貫錢買下了這個房子”等等。
10.請用一句話概括選文所敘寫的故事。
答:__
[參考答案]
蘇東坡無償退還老婦宅第。
(答出“東坡還宅”也給3分,意思對即可)
[設題意圖]考查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能力。
[試題分析]這是一篇敘事的文言短文,記敘了東坡的一則逸事。這道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整體感知。記敘了東坡的哪件逸事,從選文中可以篩選出關鍵詞語,“以是屋還嫗”“竟不索其直”,這是兩個最關鍵的句子。根據這兩句話,可以概括出本文敘寫的故事為“東坡無償退還老婦舊第”。只要答出這個意思的,都可以給滿分。這道題難度比較大,具有較高的區分度。
[答題情況]這道題失分比較多,主要是概括不準確,不能全面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如答成“東坡用五百貫錢買下了老婦人的房子”;“東坡為老婦人買回她的舊屋”;“東坡幫助了一個老婦人”;“東坡為婦人買房”等。還有少數考生不明白故事的主人公是誰,誤認為是“邵民瞻”,答成“邵民瞻為東坡買一宅子的過程”。
11.從“夜與邵步月”這句話,你會聯想到《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個情境?
答:__
[參考答案]
示例一:蘇軾與張懷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示例二:相與步于中庭。
示例三:夜與懷民步月。
[設題意圖]考查聯想和概括能力。
[試題分析]這道題把課內外相關內容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選文中“夜與邵步月”這句話,很自然地就會使人聯想到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中所記敘的與張懷民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的情境。這道題既考查了聯想能力,又考查了記憶能力,同時還考查了概括能力。這道題看似簡單卻考查了多種語文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這道題溝通了課內外,命題角度巧妙新穎,是一道不錯的題目。
[答題情況]這道題答題情況良好。部分考生失分,原因是答案不符合題干要求,也就是說答案不夠確切。如答成“一個人夜里找另一個人去承天寺散步”;“在月光中聊天”;“庭下如積水空明”;“詩人在深夜出來會見朋友”;“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等。
說明文閱讀《姓氏的產生與發展》是一篇社科說明文,內容比較厚重,富有文化內涵。因為姓氏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會有一定的閱讀興趣。本文學生讀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但潛心讀兩三遍是能夠大致讀懂的。共設計三道題目。
12.“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他們的姓都帶女字旁”,這說明了什么?
答:__
[參考答案]
示例一:中國的“姓”,一般認為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
示例二:母系氏族社會,“姓”代表母系血統。
示例三:母系氏族社會,“姓”是按母系血緣來區分的。
[設題意圖]這道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
[試題分析]選文舉“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他們的姓都帶女字旁”的例子,意在說明:“中國的‘姓’,一般認為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姓’代表母系血統。“母系氏族社會,‘姓’是按母系血緣來區分的。”只要答出其中的一個方面即可得滿分。這道題考查獲取信息的能力,答案從文段中即可找到,故難度比較小。
[答題情況]這道題得分率比較高,少數考生失分主要是信息篩選不準確,或者是脫離文本作答。如答成“古代女性的地位很高”“說明了古代帝王對母系血統的尊敬”“說明女性的偉大,說明他們感謝女性”。
13.結合選文內容,說說“秦晉之好”能夠成為婚姻代用詞的原因。
答:__
[參考答案]
夏、商、周三代嚴格實行“同姓不婚”的制度,秦國姓贏,晉國姓姬,秦晉兩國可以世代通婚,因此成語“秦晉之好”成為婚姻的代用詞。
[設題意圖]這道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
[試題分析]“秦晉之好”這個成語之所以能夠成為婚姻的代用詞,是有其歷史原因的。這個原因從選文中就可以找到。回答這道題需要答出兩個要點:一個要點是“夏、商、周三代嚴格實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另一個要點是“秦國、晉國‘姓’不同,可以世代通婚”。答出一個要點可得1分。這道題富有歷史文化內涵,既考查了對成語的理解能力,又考查了篩選信息的能力。這道題難度并不大,關鍵是要點要答全。
[答題情況]這道題得分率比較高,少數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遺漏要點,兩個要點只答了其中的一個,理由不夠充分。如答成“因為秦晉兩國可以通婚”“因為秦晉兩國可以世代通婚”。
14.選文是如何按照時間順序來介紹“姓氏的產生與發展”的?請簡要說明。
答:__
[參考答案]
先介紹母系氏族社會姓氏的產生與區別;再介紹夏、商、周三代姓氏功能的新變化;最后介紹大約在秦漢時代姓與氏混合為一的情況。
[設題意圖]考查對選文內容的概括能力。
[試題分析]這道題表面上是考查說明順序,實際上是考查對選文每段內容的概括能力。概括第一段內容要抓住“中國姓氏”“產生”“母系氏族社會”“根本區別”這些關鍵詞語,總結為:母系氏族社會姓氏的產生與區別。概括第二段內容要抓住本段的第一句話,這是全段的中心句,從中找出主要的信息,總結為:夏、商、周三代姓氏功能的新變化。概括第三段內容,抓住關鍵語句“大約秦漢時代”“姓與氏混合為一”,可以總結為:大約在秦漢時代姓與氏混合為一的情況。概括段落內容要抓住中心句或關鍵詞語,語言表達要通順,語句間的銜接要連貫。這就是本題給我們教學的啟示。
[答題情況]這道題失分比較多,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審題不清,沒有從“時間順序”“姓氏的產生與發展”兩個方面作答,只從“時間順序”一個方面作答。如答成“從遠古時期到夏、商、周,再到秦漢時代介紹姓氏的產生與發展的”“先寫原始社會,再寫夏、商、周三代,最后寫秦漢時代,按照時間順序來介紹,使文章條理清晰”。
議論文閱讀《讀網,更要讀書》是一篇短論。
讀網,更要讀書
①這是一個網絡時代,讀網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習慣。網絡固然給生活帶來種種方便與趣味,然而,如果將大量的時間傾注在虛擬空間,內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難以沉靜。
②與眼花繚亂的社交網絡相比,讀書不僅能夠使人遠離紛擾的環境,保持內心的沉靜,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體悟人生,獲得啟迪。
③因此,讀網,更要讀書。
④一談起讀書,我們總是抱怨太忙沒時間,但偏偏又能擠出時間刷微博、看視頻。讀網是輕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腦子里過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跡;讀書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腦去理解、體會、感悟。所以,不是時間不夠用,而是我們不愿意把時間用在”費腦子”的事情上。
⑤拒絕喧囂的社交網絡,騰出更多的時間讀書,是需要勇氣的。去年,“網紅”埃森娜在YouTube上發布了最后一條視頻《為什么我要放棄社交媒體》,并徹底刪除了自己的賬號以及27.5個訂閱者。為什么這么做?埃森娜認為,社交媒體是不真實的,制作出的形象、編輯過的生活,雖然能獲得關注,但也喪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我們生活在這個被屏幕統治的時代,時空被網絡割裂,“碎片化”成為生活常態。誠然,從網絡獲取信息很重要,徹底逃離網絡幾乎不可能。但是,面對網絡,我們可以做出有益的選擇。讓我們放棄那些八卦消息和無聊視頻,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讀書吧!
本文觀點鮮明、切中時弊,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對學生的閱讀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共設計了三道題目。
15.選文是針對什么現象提出中心論點的?
答:__
[參考答案]
這是一個網絡時代,讀網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習慣,人們將大量時間傾注在虛擬空間,
內心浮躁不安,難以沉靜。
[設題意圖]考查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
[試題分析]選文第③段提出了中心論點,這個論點的提出是針對“網絡時代,讀網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習慣,人們將大量時間傾注在虛擬空間,內心浮躁不安,難以沉靜。”這一社會現象提出來的。這道題沒有直接考查選文的中文論點是什么,而是從中心論點提出的方式來設題,這就增加了思維的含量。
[答題情況]這道題失分也不少,其原因是遺漏信息,概括不夠全面。如答成“讀網已成習慣”“很多人將大量時間用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選文是針對讀網現象提出中心論點的”“讀網使人內心浮躁不安,難以沉靜”。
16.從選文內容看,埃森娜為什么要放棄社交媒體?
答:__
[參考答案]
社交媒體是不真實的,喪失了真正的自我。
[設題意圖]考查對選文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試題分析]埃森娜為什么要放棄社交媒體,選文第⑤段有明確的提示文字:“為什么這么做”,答案可以從其后的文字中得出。注意回答這道題時用找出主要的信息,而不是照搬照抄。
[答題情況]這道題得分率比較高,絕大多數考生得滿分。
17.對選文的結構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參考答案]B
[設題意圖]考查把握選文層次結構的能力。
[試題分析]這道題既是考查層次結構,又是考查論證思路。這篇短文共有6個段落,第①②③段提出問題,第④⑤段分析問題,第⑥段解決問題。選文的層次結構是非常清晰的。無論是哪種文體的文章,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是理解文章內容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是本題給我們教學的啟示。
[答題情況]這道題得分率比較高,失分的考生誤選c項的比較多,其次是誤選D項,少數考生誤選A項。
記敘文閱讀是從課程標準推薦閱讀名著《駱駝祥子》中節選出來的。全書共24章,選文節選的是該書第一章的后半部分,故事相對比較完整。把名著閱讀的考查與記敘文的考查結合起來,是2016年試卷的一個突出特點。
18.祥子為什么把買上新車的日子當成自己的生日?
答:
[參考答案]
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進城后沒過一次生日;人的也是車的,好記;車是自己的心血,
可以把人與車算在一塊。
[設題意圖]考查對選文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試題分析]祥子把買上新車的日子當成自己的生日,可見他非常看重這個日子。祥子之所以要這么做,理由有三個:一是“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進城后沒過一次生日”;二是“人的也是車的,好記”;三是“車是自己的心血,可以把人與車算在一塊。”這個答案在原文中就可以找出,不必另起爐灶。
[答題情況]這道題多數考生得2分,失分的原因是遺漏要點,三個要點只答出其中的兩個。少數考生遺漏了兩個要點,只答出其中的一個。如答成“因為祥子父母死得早,他忘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祥子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把買新車的日子當成他和車的生日了”“因為祥子湊了三年的錢才買上新車,這車是他的心血,所以他把買上新車的日子當成自己的生日”。還有的考生不是從文本中篩選信息,而是籠統作答,因此而失分。如答成“因為新車對祥子來說很重要”“因為為了買新車而準備了三年,買上新車后祥子太高興了”。
19.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1)整整的三年,他湊足了一百塊錢!(對加著重號詞語進行賞析。)
答:__
(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厲害了,揣起保單,拉起車,幾乎要哭出來。
(加著重號詞語表達了祥子怎樣的心理?)
答:__
[參考答案]
(1)“整整”突出時間之長,“湊”表明錢是一點點積攢起來的,準確地表現了祥子這一百塊錢來之不易。
(2)“哆嗦”“幾乎要哭出來”,既表現出祥子對買到新車的激動欣喜,又表現了三年來拉車攢錢的辛酸。
[設題意圖]考查對選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賞析能力。
[試題分析]這道題設置了兩道小題,從不同角度考查賞析語言的能力。第(1)小題考查加著重號詞語的表達效果;第(2)小題考查加著重號詞語對心理描寫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道題落實了課程標準的能力要求。
[答題情況]這道題總的來說得分情況良好,相比較而言,第(1)小題答題情況好于第(2)小題。第(1)小題大部分得2分,少部分考生失分,主要原因是沒有扣住加著重號的詞語,籠統作答。如答成“寫出了祥子的貧窮,生活的艱辛和買車的不易”“經歷了三年湊足了一百塊,體現了當時祥子的勤奮和不怕吃苦的精神”。第(2)小題大多數考生得1分,其原因是只答出了“激動欣喜”,而遺漏了“拉車攢錢的辛酸”,因此被扣了1分。
20.從選文第⑤段內容看,祥子是怎樣的一個人?
答:__
[參考答案]
有理想,有信心,對生活充滿希望。
[設題意圖]考查對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試題分析]試題要求從選文第⑤段內容把握祥子的形象,這就大大縮小了閱讀的范圍,試題的難度相對也降低了。祥子希望購買更多的車輛,自己開車場子,說明祥子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過得越來越起勁,他的希望更大了,說明祥子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從這段文字來看祥子是一個有理想、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解答這個問題,要緊扣選文內容,從選文中尋找答案。本題有一定的難度,應該具有良好的區分度。
[答題情況]有不少考生得了滿分;部分考生失分,其原因是沒有扣住文本內容,亂貼標簽,堆砌答案。如答成“祥子是一個樸實厚道的人”“祥子是一個忠厚、樸實、會過日子的人”“祥子是一個吃苦耐勞的人”“祥子是一個勤勞、能干、誠實的人”“祥子是一個老實、善良、忠厚、能干的人”。
21.結合全書內容,說說祥子的“希望”是怎樣一步步落空的。
答:__
[參考答案]
祥子用三年時間攢錢購買的第一輛車,被大兵搶走了;他辛辛苦苦積攢下來準備再買車的錢,又被孫偵探敲詐去了;后來,為虎妞辦喪事,被迫賣掉了虎妞為他買的車子。
[設題意圖]考查對《駱駝祥子》整本書的閱讀情況。
[試題分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每學年讀兩到三部名著”,而且推薦了10部名著的閱讀書目。《駱駝祥子》就是其中的一部。這道題的考查就是為了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如果學生原原本本閱讀過這本書,回答這個問題就會感到很容易;如果沒有閱讀過這本書,回答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回答這道題,首先要明確祥子的“希望”是什么,然后再說明他的“希望”是怎樣一步步落空的,同時還要注意內容的銜接連貫。
[答題情況]這道題不少考生得了滿分,有些考生失分原因:一是沒有閱讀過原著,對故事情節不清楚,無從作答;二是對故事情節記憶不準,順序顛倒。如答成“第一次,祥子買車的錢被敲詐;第二次,祥子的車又被大兵給搶去;第三次,虎妞難產而死,把車賣掉,安葬虎妞。當他經歷過三次打擊,他真的絕望了。”;三是回答不全面,故事情節有遺漏。如答成“好不容易買了車,卻被大兵拉走了;后來攢錢又買了一輛車,卻因虎妞難產而死,不得不賣車葬妻。一系列的挫折讓祥子的希望一步步落空。”;四是籠統作答,沒有扣住具體情節。如答成“祥子經歷了三起三落,一次一次失去了自己的黃包車,使祥子的希望一步步落空。”
第三部分是作文試題,只有一道題目,分值50分。
22.作文。
請以“不可怕”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有真情實感;③文體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寫成詩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設題意圖]考查書面表達能力。
[試題分析]2016年的作文試題采用了傳統的話題作文的形式,要求以“不可怕”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這個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考生人人有話可說,沒有審題障礙,便于考生迅速入題作文。
2016年的作文試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選擇性,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便于考生抒發真情實感,有創意地進行表達,有利于真實地反映出考生的書面表達水平。試題提供的話題是從反向立意的,與2015年我省中考作文的命題思路是一致的,可以有效地避免宿構套寫甚至抄襲現象的發生。
2016年的作文試題,沒有文體的限制,可以寫成記敘文,可以寫成議論文,還可以寫成書信體的文章,這就為擅長不同文體的考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有利于考生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答題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審題不認真,把話題當成題目,這樣的考生不在少數;二是題目雷同現象嚴重,如“中考不可怕”“困難不可怕”“失敗不可怕”“挫折不可怕”這些題目出現的頻率比較高;三是立意膚淺,缺乏深度;四是選材陳舊,缺乏新意;五是語文基本功差,書寫不工整、字體難看的問題比較嚴重。
[責任編輯 韓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