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職師資培養體系不開放,各主體溝通不順暢;培養過程不完整,不能貫徹終身教育理念;培養標準不明確,導致培養狀態無序;培養內容不實用,背離高職教育目標;培養制度不健全,難以提供有力支持五方面問題,進而提出應從協調多元培養主體,搭建開放培養體系;貫徹終身教育理念,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健全師資培養標準,把控師資培養質量;突出培養實用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完善師資培養制度,營造良好政策環境五方面構建高職師資培養的理想路徑,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職師資培養 現實困境 理想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02-0072-03
師資隊伍建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軟資源”,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撐?!陡叩嚷殬I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明確指出,堅持以示范建設引領發展,鼓勵支持地方建設一批辦學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社會服務能力強、綜合辦學水平領先、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契合度高、行業優勢突出的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根據教育部的計劃,截至2018年,將支持地方建設200所優質??聘叩嚷殬I院校;北京、天津、浙江等30個省市將投入63.65億元,建設313所優質高職院校。從示范高職院校到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的轉變,體現了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理念。只有建設一支強大的高職教育師資隊伍,才能促進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
一、高職師資培養的現實困境
1.培養體系不開放,各主體溝通不順暢。我國高職師資培養體系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即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國家職教骨干師資基地以及企業。其中,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占據主導地位,承擔著高職師資培養的主要任務。但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培養的教師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師資需求。一方面,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數量不斷減少;另一方面,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招收師范生的比例也有萎縮的趨勢。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國家職教骨干師資基地以及企業在高職師資培養中的作用還不夠突出。由于各培養主體“各自為政”,缺少聯系與溝通,既無法實現資源的共享,也無法實現師資培養的合作與交流,難以形成“合力”。
2.培養過程不完整,不能貫徹終身教育理念?!睹嫦?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曾明確指出,要全面推動教師教育創新,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高職師資培養應貫穿于高職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全過程,它不僅包括職前教育、入職培訓,還包括職后教育與培訓。但在實際工作中,學校將高職師資培養的重點放在職前教育和入職培訓上,不重視職后教育與培訓,沒有對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進行長遠規劃。長此以往,很多教師由于缺少職后教育與培訓,不能及時掌握本專業的發展形勢,導致其后續專業發展動力不足,這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不利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培養標準不明確,導致培養狀態無序。培養標準決定了我國高職師資培養的規格與質量,這既是學校錄取、考核與培訓教師的基本依據,也是指導學校開展日常教學活動的基本準則。我國高職教育尚未制定國家層面的培養標準,各培養主體在進行師資培養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與要求,容易迷失方向,甚至陷入一種培養無序的狀態,難以保證高職師資培養質量。
4.培養內容不實用,背離高職教育目標。高職教育是一種跨界教育,跨越了教育與職業、學校與企業、課堂與工作場所。高職教師同樣具有“跨界”的特征,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開展理論教學,又要擁有豐富的實踐與工作經驗開展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環節,只有高職教師具備了較強的實踐能力,才能將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目前,高職教師的培養側重理論教學,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第一,實訓設施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師范學生的實訓要求,從而導致實踐教學時間被壓縮,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二,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師范學生僅能了解實習工作的流程,無法親身參與生產實踐,難以有效提高其實踐能力。
5.培養制度不健全,難以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我國高職師資培養的相關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規范的校企合作制度,高職教師無法在企業得到有效的鍛煉,導致其教學實踐能力不足。二是兼職教師制度不健全。高職院校師資主要來源于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這些從高校畢業直接任教的新教師,工作經驗和實踐能力都明顯不足。因此,聘請一定數量的企業人員到高職院校兼職,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措施。但是,目前兼職教師制度不健全,兼職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三是教師教育機構認證制度不健全。高職教師的培養主體仍是學校,一些具有師資培訓資質的企業、培訓機構等并未得到國家的認可。四是教師資格證書制度不健全。我國沒有專門針對高職教師的資格證書制度。由于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建立在教師行業的共性基礎上,沒有考慮到高職教師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職教師的培養與發展。五是職后培訓制度不健全。高職教師缺少相應的職后培訓,使其后續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受到限制。
二、高職師資培養的理想路徑
1.協調多元培養主體,搭建開放培養體系。高職師資培養的主體主要包括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國家職教骨干師資基地以及企業。在大力推進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必須協調高職師資培養的多元主體,搭建開放的高職師資培養體系。在高職師資培養中,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各自的獨特優勢,應取長補短,加強實訓基地、教師資源等方面的交流。國家職教骨干師資基地要加強與其他師資培養主體的聯系,與沒有條件的培養主體共享基地的優勢資源。在高職師資培養過程中,企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校企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認證一批教育企業承擔校企合作、聯合培養高職教育師資的任務。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在幫助高職教育培養師資的同時,也可以獲得來自高校的智力支持。在開放的培養體系下,各培養主體更為緊密,互動更加頻繁,可以集中優勢資源形成“合力”,培養更多優秀的高職教師。
2.貫徹終身教育理念,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應將終身教育理念貫徹于整個高職師資培養的全過程,建立一套職前培養、入職培訓以及職后提高的一體化教育培養體系。從教師專業成長的整個過程來看,職前培養與入職培訓是職后提高的前提和基礎,職后提高則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這種一體化、終身化的培養方式,可以保證高職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連貫性、銜接性與科學性。在職前培養階段,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設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加強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從而提高未來高職教師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在入職培訓階段,一方面在專業教學上幫助其適應新崗位,另一方面也要在心理認知上幫助其適應新角色;在職后提高階段,應做好短期和長期培訓計劃,并針對特定教師群體的需求開展個性化培訓,幫助高職教師獲得專業成長與發展。
3.健全師資培養標準,把控師資培養質量。高職教師專業標準是確保高職教師隊伍質量、提升高職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完善高職教師教育體系的主要依據和重要保障。高職師資培養標準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始終以提高師資培養質量為核心理念,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保證標準制定的科學性、嚴謹性、規范性與適用性。一是應建立專業化的高職師資培養標準制定委員會。該委員會的構成人員應包括教育主管部門的代表、各培養單位的代表以及行業、企業的相關代表。二是在具體制定過程中,獲取對教師進行訪談、調查的一手資料,并對一手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由專家充分討論并確定初稿。三是將制定好的培養標準初稿反饋給一線教師,并做適當的修改。四是要采取能力分析的方法,劃分教師能力等級,為后續的證書制定與課程開發奠定基礎。
4.突出培養實用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在高職師資培養過程中,必須突出實用內容的培養與傳授,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內容的實用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培養課程的實用性。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構建以應用性理論為基礎的課程體系,適當增加實訓課程的比例,保證學生的企業實習時間,使其在實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二是培養教材的實用性。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堅持以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為中心,突出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并選取典型案例作為教學輔助材料。
5.完善師資培養制度,營造良好政策環境。高職師資培養涉及政府、學校、培訓機構、教師等多方利益主體,必須建立完善的高職師資培養制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地方政府應加大對高職師資培養的經費支持力度,提供物質層面的有力保障;教育主管部門應給予高職師資培養更多的政策優惠與支持,為高職師資培養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并探索建立針對高職教師的職稱評審標準,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出發,將專業、行業影響力以及技能考核等級等指標加入評審體系;高職院校應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兼職教師制度、教師教育機構認證制度、教師資格證書制度以及職后培訓制度等,并積極動員各方力量做好制度的落實工作。
[參考文獻]
[1]涂三廣.我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三條途徑[J].教師教育研究,2015(2).
[2]張路伊.高職院校師資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人力資源管理,2015(8).
[3]姬玉明,朱曉倩.比較視角下高職師資培養的短板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12).
[4]劉桂林.高職教師專業化:內涵、問題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2(25).
[5]黃云奇.以校企利益共同體為平臺的高職師資培養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4(10).
[6]李夢卿,安培.“工士”學位的學理邏輯、法理意義及選擇最優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