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是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模式之一。文章分析了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內涵及發展歷程,并結合當前實際,總結了我國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主要模式和實踐,從創新發展規劃、多方聯動合作、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四點啟示,為職業院校更好地開展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職業院校 產學研用 校企協同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20-0037-05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加快以及國家對大國工匠人才的需求,職業院校需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以此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產學研用、校企協同是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來一直受到國內職業院校和相關教育學者的關注,并對其模式、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此外,我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學科技園、教育園區也在對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進行積極探索實踐,并取得較好成效。本文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上海大學國家科技園區、杭州下沙高教園區的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進行了調研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實踐經驗對職業院校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啟示。
一、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內涵及發展歷程
“產學研用、校企協同”存在多個相關概念,如“產學合作”“產學研用”“產教融合”等,本文將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概念界定為:立足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機構之間的合作,將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習、科研與企業的實際運用進行有機結合,使得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有效與市場需求進行對接,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實踐在我國產生較晚,經歷了萌芽、轉型、發展及提升四個階段,具體如下:
1.萌芽階段(20世紀50~70年代)。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思想在我國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我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1913年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中提出教育要與生活、學校要與社會實際相聯系的觀點。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發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規定所有學校必須把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之后,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下,高校的科研、教學等人員積極參與企業的實際生產,拉開了與企業合作的序幕。
2.轉型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國的改革開放為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注入了新的內涵。1978年,鄧小平同志指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國需要認真研究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之后,國家調整了教育結構,倡導學校自己創辦企業并實施教學、科研與生產的結合,初步體現了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內涵。
3.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20世紀90年代,國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一方面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促使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進入新的階段;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使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職業學校要實行產教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
4.提升階段(21世紀初至今)。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
目前,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不可或缺的辦學支柱。
二、我國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及實踐分析
本文通過文獻調查、訪談調查等方法,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上海大學國家科技園區、杭州下沙高教園區的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基于市場需求的產學研用創新人才培養。近幾年來,我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機構在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業、技術轉移中介機構等各種創新主體積極參與、互相合作的市場化契約機制,以及基于開放實驗室、技術轉移、衍生企業的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了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創新的基礎支撐作用、政府的引導作用以及中介機構的橋梁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基于開放實驗室創新產學研用服務平臺、基于技術轉移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流程、基于衍生企業的產學研用融合發展、依托產業聯盟形成產學研用創新鏈條。
以基于開放實驗室創新產學研用服務平臺為例,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發揮北京地區高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而重點推動的一項工作。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于2006年6月正式啟動,目的是建成一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企業為目標,向中關村企業開放的實驗室。在此基礎上,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探索出“521”產學研合作模式,“5”是指共建聯合實驗室可以有五種類型,如開放實驗室與示范區內企業共建實驗室、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等;“2”是開放實驗室可以提供兩種類型的委托服務,包括為示范區內企業提供委托測試認證和研發服務;“1”是開放實驗室與企業之間的成果轉移。
2.基于“校企共同體”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校企共同體是指在政府引導下,校企雙方以合作共贏為基礎,通過協議形式締結的一種相互開放、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利益實體(也可稱為二級學院),其主要特征是共同規劃、共建組織、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擔風險。
以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校企共同體為例,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按照上述理論框架,與杭州各領域的主要企業共建了多個“校企共同體”。這些“校企共同體”既是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二級學院,也是各個企業的事業部門。“校企共同體”在資源互補、合作共贏的基礎上,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共建課程、共建基地、共管教學,探索出一條校企共同發展的創新之路。
3.基于大學科技園的產教深度融合人才培養。大學科技園是以高校為依托,將高校的科研等智力資源與其他社會優勢資源進行有機結合,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高新技術企業孵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支撐和服務的平臺。大學科技園為深化產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搭建了綜合性平臺。
目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學科技園有26家,其中13家是國家級科技園,這些科技園有的是與孵化器合二為一的,比較知名的有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等。此外,還有上海大學國家科技園區,它創辦于1991年11月,是上海第一家由大學創立的科技園。
4.基于多方聯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隨著國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各高校紛紛加大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力度。為了提升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各高校、教育園區、大學科技園等紛紛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以上海大學國家科技園區為例,上海大學國家科技園區將技術轉移與大學生創業進行有效結合,并通過企業孵化,提供創業導師、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服務,有效提高了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此外,上海大學國家科技園區聯合了上海大學其他部門共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主要有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工作辦公室開展創業模擬訓練,教務處制訂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團委開辦創業計劃大賽、創業苗圃,科技園區提供創業宣傳、項目培育、基金資助、孵化服務等。
三、我國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及實踐總結
高校作為培養創業創新型人才的基地,應充分運用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鏈條,進一步將教學、科研、實踐等進行有機結合。現將我國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主要模式及實踐進行總結,主要有以下三點:
1.基于各自優勢帶動整體創新發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發現不同的科技園區在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實踐工作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立足于“研”,加強各研發主體能力建設,在核心技術突破、標準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上海大學國家科技園區立足于“用”,通過基于技術轉移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流程、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等,成為集高科技企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研發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及相關配套的高科技園區。不同類型高校對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側重點不同,其人才培養模式也會有差異,這也意味著高校在開展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中會有不同的側重點。
2.基于市場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作主體在展開合作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并分析行業發展現狀和需求,并結合自身發展基礎和優勢,協同其他合作主體,共同確定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如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高校及科研院所通過自身優劣勢分析,認識自身雖擁有科研成果,但缺乏產業化的資金和懂市場化經營的管理人才,因此以技術入股引入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合資成立新企業,加快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上海大學國家科技園區將技術轉移與大學生創業進行有效結合,教師將科研成果以技術轉移方式與學生創業進行有效結合,并通過企業孵化,提供創業導師、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服務,不僅全面保障了大學生的創業活動,而且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3.基于協同效應推動多方協同合作。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合作對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都是有益的,隨著國家大力支持開展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合作,各主體都在積極、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多領域地組織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合作。如產學研用合作向官產學研用合作方向發展,以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為例,該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包含了政府、行業、企業、高校、中介等各類主體,形成了一個“政產學研介”五位一體的組織機制。
四、對職業院校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的啟示
在對我國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主要模式和實踐總結的基礎上,本文提煉出對職業院校今后開展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的四點啟示,以便為職業院校更好地開展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導。
1.必須加強人才培養創新發展規劃。如前文所述,職業院校在創新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需要著重研究如何傳承與創新學校多年積淀的文化底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人才培養理念的頂層設計。職業院校要基于自身發展情況,充分考慮自身優劣勢,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確立人才培養理念,并依據區域經濟發展前景和合作企業的需求,規劃調整學院的專業設置、專業方向和招生計劃,從而引領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2.必須推動政行企校多方聯動合作。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是一個系統而又復雜的工作,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也需要行業、企業和學校的積極探索。一是政府需要對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中的各個方面進行規劃和設計,并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來支持,比如加大相關宣傳力度、加大對產學研合作、大學科技園建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行業需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為政府、企業、學校合作搭建橋梁,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助力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三是企業和學校都需要意識到產學研用、校企協同的地位和作用,企業要積極主動地與政府、行業和學校進行對接,帶著企業的技術、項目等資源與學校進行深入合作,學校要積極走出去,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鼓勵教師和學生進行各類創新創業活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導向為原則。培養人才是一所學校的重要使命,培養出的人才是否能夠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是對每一所學校的考驗。市場需求導向是指職業院校在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中應以市場需求為動力,并以此作為制定目標的標準,無論是政府的政策制定、行業的指導參與、企業的項目創新、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等方面都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市場需求導向原則指導下,學校應深入行業、企業進行調研,了解各行業的崗位類別、崗位具體工作內容、各崗位對應的知識技能和素養要求,以此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在實踐工作中,選擇合適的企業并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通過實訓、工學交替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企業應積極走出去,選擇合適的學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把企業的技術、項目等資源與學校的教師資源進行對接,以此來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
4.必須構建校企深度融合發展機制。隨著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深入開展,職業院校產學研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工作進入到校企深度融合階段,在此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校企合作機制。一是校企共建操作性強的實訓基地,校企深度融合是確保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有效性的根本,有條件的院校可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整合多方資源,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共同打造一個資源共享、產學研合作的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性強、可真實操作的實訓平臺。二是積極引進企業真實項目開展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有些實踐操作是學校無法單獨完成的,需要借助企業力量,如相關電商平臺只對企業開發,需要企業賬號才能運營等,因此可以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開展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夠提升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三是引進企業部分業務交由學生運營,本文在調研過程中也了解到企業在開展新業務時,有時會碰到現有人員不能滿足業務需求的情況,此時學校可引進企業部分業務交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營,不僅解決了企業人才緊缺的狀況,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可以讓實訓基地在滿足學生實踐技能訓練需要的同時,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劉力.產學研合作的歷史考察及本質探討[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2]吳新武.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研究綜述[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
[3]蘭小云.我國行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關系的歷史嬗變及啟示[J].職教論壇,2013(10).
[4]吳繼文,王娟茹.中國產學研合作的產生、發展過程和趨勢[J].科技與管理,2002(4).
[5]施勇.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打造開放式產學研結合創新服務平臺[J].中國科技產業,2013(8).
[6]張曉東.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破解產學研困局[N].北京商報,2011-08-22.
[7]梅文智.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高新企業“產學研”合作的調查研究[J].蘭州學刊,2010(9).
[8]王曉明.中關村產學研合作的三種典型模式[J].中國發展觀察,2015(4).
[9]孫斌.以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青年汽車學院“校企共同體”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1).
[10]賈文勝.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共同體辦學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4(36).
[11]鄧淑華.上海大學科技園:多措并舉推進產學研合作[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