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分析了江蘇旅游業創新發展特點與趨勢,闡述了江蘇旅游業發展對旅游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并從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師資、培養途徑和培養評價五個方面積極構建契合江蘇旅游發展的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提出了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江蘇旅游 創新發展 高職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20-0096-05
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費意愿日益增強,我國旅游業迎來了黃金發展期。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超過4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4萬億元,比2014年分別增長10%和12%,中國旅游產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率為10.1%,已超過教育、銀行和汽車行業對GDP的綜合貢獻。2015年我國旅游業直接就業人口總數約為2798萬人,直接和間接旅游就業人口總和約為7911萬人,對全國就業的綜合貢獻率達到10.21%。在“十二五”期間,江蘇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支柱產業地位日益突顯。江蘇旅游業的創新發展對人才需求和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職旅游人才培養如何更好地契合江蘇旅游產業發展是旅游類高職院校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江蘇旅游業創新發展特點與趨勢
1.旅游業保持中高速發展,內生型客源特點鮮明。“十二五”期間,江蘇旅游業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態勢。據《江蘇統計年鑒—2016》和《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見97頁圖1、圖2):2011年至2015年,江蘇省旅游業總收入由5580億元增至9050.1億元,年均增幅為14.1%;接待國內旅游人數由41150.01萬人次增至62238.7萬人次,年均增幅為11.87%;國內旅游收入由5160.1億元增至8769.3億元,年均增幅為15.4%;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數由737.3萬人次降至305萬人次,年均降幅為2.28%;旅游外匯收入由56.5億美元降至35.3億美元,年均降幅為7.52%。
從整體來看,江蘇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保持著較旺盛的生命力。據《江蘇統計年鑒—2016》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國內游客人數占游客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98.24%、98.32%、99.44%、99.48%和99.51%。由此可見,江蘇旅游客源主要來自國內,內生型客源特點鮮明。因此,如何吸引海外游客已成為影響江蘇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2.加快旅游強省建設,培育旅游業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2016年9月30日,在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旅游業發展大會上,省委書記李強明確提出,要加快旅游強省建設,構建大旅游發展格局,把江蘇打造成國內領先的旅游強省、國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把旅游業培育成江蘇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近年來,江蘇省社會經濟發展表明,旅游業在江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度不斷提高,其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日益突顯。從2011年至2015年旅游業統計數據來看,江蘇省共接待境內外游客累計達到26億人次,年均增長11.5%;實現旅游總收入3.66萬億元,年均增長14.1%;旅游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1%,高于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平均水平。此外,有關統計數據表明,與旅游業相關行業約為110個,旅游消費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業和商品零售業的貢獻率超過40%。由此可見,旅游業可以大力促進旅游相關行業的發展。
3.大眾旅游時代到來,“旅游+”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深化。據江蘇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江蘇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539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173元,比上年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257元,比上年增長8.7%。2015年江蘇省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0556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旅游支出成為江蘇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支出項。據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4—2015)》數據顯示:江蘇居民旅游消費意愿占比達34.8%,在全國排第二位。2015年江蘇省出境旅游總人數為316.07萬人,同比增長38.2%,其中,出國游人數240.36萬人,同比增長76.8%。由此可見,江蘇省已進入大眾旅游時代。
伴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已滲入社會各領域,以“旅游+”為主導的產業融合發展也將進一步深化。“十三五”期間,江蘇將積極推進“旅游+”融合發展,如積極推進旅游業與鄉村、農業建設融合,加快發展創意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促進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旅游業與文化產業、城市(城鎮)建設相融合等。同時,“十三五”期間,江蘇還將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對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進行全面、全方位的優化與提升,以實現區域資源的有機整合、產業協同和融合發展。
二、江蘇旅游業發展對旅游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1.推動“旅游+”融合發展,急需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旅游+”融合發展,為旅游業轉型發展開啟了新視角,其不僅涉及旅游要素、旅游市場,也體現了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動效應,從而通過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實質性融合形成旅游新業態。產業發展人才是關鍵,江蘇要加快推進“旅游+”融合發展,急需大量具有旅游專業知識和相關產業發展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培養需要打破學科或專業之間的壁壘和界限,實現不同專業領域知識、能力和思維之間的融合。因此,高職院校應從頂層進行設計,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式等進行認真思考與規劃,以構建復合型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途徑。
2.打造國際著名旅游目的地,急需培養國際化旅游人才。吸引海外游客,大力發展外生型客源市場,是江蘇打造國際著名旅游目的地急需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旅游業人才國際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化旅游人才屬于復合型旅游人才,其不僅要掌握旅游專業知識,也要掌握海外客源市場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和消費特點等。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強化旅游專業國際化辦學理念,加大開放辦學力度,積極探索高職旅游國際化教育教學的發展之路。
3.提高旅游品質,急需培養創新創意型旅游人才。江蘇旅游已步入大眾化消費時代,旅游需求由傳統的觀光旅游轉向休閑旅游、度假旅游、體驗旅游和鄉村旅游等。隨著游客自助游、家庭游的增多,其旅游消費動機、出游方式呈現出多樣化需求,出游時間更加分散化,出游線路日益個性化,定制旅游服務需求也逐漸增長。定制旅游服務不僅要為游客設計個性化的旅游產品,也要滿足游客對交通工具、入住酒店、餐飲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因此,如何根據大眾旅游消費的個性化、特色化和多樣化需求,創新設計旅游產品(包括旅游線路、旅游商品、旅游項目等),并提供高品質服務,是旅游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創新創意型旅游人才應具有以下兩點突出特征:第一,體現在“創”字上,要敢于打破常規,具有勇于創新的精神;第二,體現在思維、構思和設計上,其設計的旅游作品要能創意性地解決各種旅游問題,即具有創新創意的能力。
三、構建契合江蘇旅游發展的高職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
1.構建復合型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框架思路(見圖3)。第一,人才培養目標,是指對人才培養的定位,即明確人才為誰(行業、企業)培養及具備何種能力。第二,培養內容,是指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科學選擇教學內容,制訂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第三,培養師資。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只有構建一支高水平復合型教師隊伍,才能順利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第四,培養途徑,是指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運用合理的教育教學制度、教育方式和教學途徑等進行人才培養。第五,培養評價,是指運用評價技術和手段對人才培養目標、過程、質量等進行科學監控和反饋,以全面了解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和滿意度。
2.解析復合型旅游人才培養新模式。第一,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要為社會培養具有博雅素質(廣博的知識和優雅的氣質)、創新創意精神,通曉國際慣例、知識運用能力強的復合型旅游人才。要想順利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要積極轉變專才教育思想和觀念,由“專才教育”理念向“通才教育”理念轉變;由“專業素質”培養向“博雅素質”培養轉變;由“知識教育”向“知識、能力、職業素養協調發展”轉變;由“學校教育教學”向“學校、社會教育教學并重”轉變。
第二,培養內容。培養內容是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核心和基礎。高職院校應根據復合型旅游人才培養目標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等要求,設計“寬口徑”課程體系,由“重專業、輕人文素質”課程體系轉向“重素質、強能力、多元知識結構”課程體系;由“重視第一課堂教學(校內教學)”課程體系轉向“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第三課堂(基于網絡資源的自主學習)并重”的課程體系,以充分發揮“教”與“學”兩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第三,培養師資。復合型教師隊伍是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的關鍵,教師隊伍水平決定著復合型旅游人才的培養質量。為實現復合型旅游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的師資來源應由“高校來源”為主轉向“高校與行企來源”并重;引進師資應由“重學歷和職稱”轉向“重行業企業經歷和職業能力、素養”;師資培養由“國內高校、行企”培養轉向“境內外并重”培養;師資晉升通道由單一的“學術研究”晉升轉向“學術、教學、產學合作”多種晉升通道并存。同時,高職院校還要積極改革教師身份管理、職稱評審管理等相關制度。
第四,培養途徑。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徑有:一是雙學歷(位)制,是指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完成兩個專業的學習,獲取兩個專業的學歷與學位。二是主輔修制,是指在主修一個專業的同時,輔修另一專業課程,獲取相應輔修課程證書和學分。三是選修課制,是指通過跨專業選修課程、跨文理科選修課程,獲得選修課程證書和學分。由于我國旅游類高職院校學制普遍為三年,雙學歷(位)制實施較為困難,實行主輔修制和選修課制比較適合。
第五,培養評價。培養評價主要分為學生學業評價和社會評價。學生學業評價主要包括課業成績(課程成績)、獲取的職業資格證書(類型、級別)、參與校內外活動(各種大賽、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素質(在校創業、科技創新項目)等;社會評價主要包括就業率、企業滿意度等。一是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社會評價,定期進行企業調研,及時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二是高職院校應建立畢業生檔案,調研、跟蹤畢業生的成長和發展。三是高職院校還要充分了解畢業生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建議和意見,并根據調研結果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四、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的對策及建議
1.寬口徑招生。要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高職院校應打破現行按專業“窄口徑”招生模式,推行按專業大類“寬口徑”招生模式。例如,現行旅游管理大類的招生模式是按照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旅游服務與管理、休閑服務與管理和歷史文化旅游等專業分別進行招生,這種“窄口徑”招生和“窄口徑”人才培養模式,很難培養出復合型旅游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進行招生改革,嘗試按照旅游管理大類進行招生,從而搭建起專業交叉的人才培養平臺,全面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
2.構建多元化知識結構。多元化知識結構是復合型人才的特點之一。多元化知識結構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培養內容(課程體系的設計和實施)和培養途徑(主輔修或選修課制的設計和實施)兩個方面。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一是在全校范圍開設旅游歷史、旅游文化、旅游地理、旅游國際化慣例、旅游職業道德等通識類課程,通過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交叉滲透來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優化其知識結構,培養其思辨能力、創意創新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二是調查選修課程范圍,由專業內課程選修轉向關聯專業課程選修或非關聯專業課程選修,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建立較完善的選修課程體系;三是引導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四是積極探索由現行的學年學分制轉向彈性學年學分制或彈性學分制,從而促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職業追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自身學習。
3.采用靈活的教育教學方式。為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高職院校應對“2+1”工學交替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高職院校應及時了解旅游產業及企業的用工需求,根據旅游企業的運營規律和特點,修訂教育教學計劃,并進一步明確哪些課程應在學校由教師進行教學(學階段);哪些課程應在旅游企業由企業導師進行教學(工階段);哪些企業課程需要嵌入教學計劃中(工學結合階段);哪些時間節點需要安排學生到旅游企業進行實習實訓(工階段)。同時,高職院校與企業還要明確工、學各階段的教學負責人和監督人,以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無縫對接。
4. 培養復合型教師隊伍。為培養復合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應采取以下幾點措施:一是建立產學交流、互派師資制度,如制定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工作制度和企業人員到學校授課、講學制度,以促進產學師資交流,實現互派師資常態化;二是建立學校教師到旅游企業持續掛職工作制度,如要求教師每年到旅游企業掛職不得少于2~3個月,同時,還要建立校企雙方監督考核及評價機制;三是選擇優秀教師參加國內外旅游行業、專業培訓,拓展其視野和知識能力;四是鼓勵學校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政行校企交流會議,舉辦各類學術講座,開設特色化課程等,并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和資助。
5.實行國際化教育教學方式。國際化辦學是旅游類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旅游人才的重要方式。旅游類高職院校應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積極加強與境外旅游院校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引進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管理模式、優秀師資和課程教材體系等,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一是高職院校可以對接國際標準,開展專業國際認證,提升專業的國際化水平。二是高職院校應通過建立境外師資培養基地和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增加師生境外學習與交流的機會。三是高職院校應通過與境外優秀的教育機構合作,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等。
市場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復合型旅游人才是提升江蘇旅游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關鍵和基礎。要培養適應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復合型旅游人才,不僅需要旅游高職院校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也需要旅游行業、企業的積極配合和參與,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旅游主管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只有政府、企業、學校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促進旅游類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從而為社會培養大批復合型旅游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國旅游研究院.2015年中國旅游經濟運行分析和2016年發展預測[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6.
[2]李征琴,陳瑩石.旅游業成工業大省江蘇又一支柱產業[N].中國經濟時報,2014-09-10.
[3]辛濤,黃寧.高校復合型人才的評價框架與特點[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3).
[4]居長志.產學協同創新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對策思考[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