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高職院校卓越教師培養的價值追求,分析了高職院校卓越教師培養中存在的政策制度不完善,欠缺激勵機制;“雙師型”教師占比偏低;教師實踐機會較少;教師職業精神有待提高四個方面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應從政府層面制定傾斜政策;開拓“雙師型”教師人才的來源;挑選在職教師,強化技能培訓;引導高職師范生樹立身份意識,提高職業能力四個方面探索高職院校卓越教師培養的實施路徑,以推動我國高職教育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職卓越教師 培養 價值追求 實施路徑
[作者簡介]冼梨娜(1982- ),女,廣東清遠人,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廣東 廣州 510075)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0-0080-03
自教育改革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吸引了很多高校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任教。他們文化素質較高、思想觀念開放、知識結構完整,但由于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任教,既沒有工作經歷,又欠缺教學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不利于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明確卓越教師的培養方向,認真分析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探索出一條高職院校卓越教師的培養路徑,為高職院校提供基礎知識牢固、技術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以推動我國高職教育健康發展。
一、高職院校卓越教師培養的價值追求
1.培養一大批高素質“雙師型”高職院校教師。隨著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提出,高職教育對任教教師有了新的標準,他們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也要擁有豐富的技術經驗。近年來,我國在培養高職院校教師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高職教師和學生比例不合理。相較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任務更加繁重,平均每位高職教師要比普通高校教師多培養8~10名學生。高職院校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既包括提高教師的素質與能力,也包括增加卓越教師的數量,以滿足各高職院校不同的師資需求。
2.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對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更為深遠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高職院校也應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標準與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一個卓越的高職教師,可以對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有助于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練就較高的技能水平,提高就業能力與自信心。
3.優化高職院校師資結構。高職院校師資建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職院校教師大多為本科畢業生,碩士、博士數量極少,教師的學歷結構不夠完整;二是欠缺有實踐技能專長的教師,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技術能力。高職院校應注重引進具有理論和實踐雙才華的“雙師型”教師,提高其在教師中所占的比例,通過不斷優化師資結構,提升教師的學歷和技術經驗,促進高職院校的繁榮發展。
二、高職院校卓越教師培養存在的問題
1.政策制度不完善,欠缺激勵機制。第一,高職院校在聘任教師時大多參照本科院校的聘任制度,且在教師職稱評審過程中注重發表論文的篇數及刊登的期刊等級,致使專業教師的技術才華在考核評定中難以體現。這種職稱評審方式與高職教師應具備的專業技術才能要求相沖突,使得很多高職院校教師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技術才能的培養。
第二,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在薪資待遇、晉升評定等方面沒有相應的激勵政策,難以激發教師向“雙師型”方向發展的動力。
第三,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師職稱沒有和工程職稱聯系起來,要想實現兩者的互相認證,還需長期努力,因此,在短期內專業教師難以同時獲得兩個職稱。
2.“雙師型”教師占比偏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我國高職院校起步較晚,產業教育協作還在探索中,尚未形成健全的體系與機制,能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很少。第二,專業型人才進入高職院校任職的渠道較少,大部分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擔任教師。這些教師的教學經驗、實踐能力明顯不足,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3.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機會較少。因政府沒有制定有關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高素質人才培養工作,很多企業持觀望或排斥的態度,導致教師的實踐機會非常有限,難以有效提升其專業技能。同時,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學生數量也日益增加,但教師數量沒有增加,導致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任務更加繁重,沒有精力去生產企業參加實踐鍛煉。
4.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精神有待提高。目前,高職院校在社會公眾中的認可度較低,部分教師對自己的職業認可度不夠,難以形成對職業教育的使命感。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任教,既沒有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又欠缺技術與經驗,在從事教學工作過程中容易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
三、高職院校卓越教師培養的實施路徑
1.從政府層面制定傾斜政策。第一,政府制定有關就業政策應向師范生傾斜。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教師聘任工作有專門的規章制度,這對于“雙師型”教師的任職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政府應制定針對高職師范生的就業優惠政策,如高職院校聘任教師時應優先考慮高職師范生,對特別優秀的高職師范生可以減少其聘任考核環節,或直接頒發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
第二,政府應對高職院校卓越教師培養提供資金支持。充足的資金是保證高職卓越教師培養的基礎,無論是基地建設還是技能培訓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因此,建議教育部和財政部應專門劃撥出一定的資金來支持高職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第三,高職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定工作也應有所調整。很多高職院校沒有正高級教師職稱,其人才吸引力較弱。為了快速增加“雙師型”高職教師的數量,提高高職卓越教師的栽培品質,應將正高級教師職稱引入高職院校,并給予高職學校更多的教師編制,從而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促進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
2.開拓“雙師型”教師人才的來源。第一,在具有高職教師培養資格的師范類院校挑選優秀的學生加入高職院校。高職師范類院校的學生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機會多,很多學生在畢業前已獲得中級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進入高職院校任職后能快速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第二,打破現有人事管理制度,從生產第一線挑選優秀人才。生產第一線的優秀人才不僅具備完善的基礎理論知識,也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且技術能力較強。各高職院校應從生產第一線選拔優秀的人才,進入高職院校任教,其能快速轉化為“雙師型”教師。
第三,引進和聘任相結合,擴大“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應優化現有教師結構,既可以聘任公司、企業及社會專業精英到學校兼職授課,也可以在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選聘一批技術經驗豐富的技工走進學校兼職代課,從而提高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綜合水平。
3.挑選在職教師,強化技能培訓。第一,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有實踐場所供教師科研和教學,學校應充分利用這個資源,最大限度地將生產、教學、科研及實踐訓練結合起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也要不斷研究相關知識和技術,并結合現狀加以創新和改進,逐漸積累自己的技術經驗,為進一步成長為“雙師型”教師打好專業基礎。
第二,高職院校應加強與企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增加高職教師參與實際鍛煉的機會。高職院校應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生產教學研究基地。教師在獲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后,參與企業的實際工作和研究,這既可以提高高職教師的科研能力,也為其開展教學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高職院校應鼓勵在職教師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獲取專業技能認證;也可以從合作企業中挑選專業人才加入學校產學中心,協助教師開展技術性研究,進而從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使他們快速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4.引導高職師范生樹立身份意識,提高職業能力。第一,提高高職教師的綜合實力。在培養卓越高職師范生時,應引導其樹立教師身份意識,并培養其職業積極性。高職師范生應認真學習每門功課,充實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不斷提高個人綜合能力,提升自我價值。
第二,樹立高職卓越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決定其職業行為,并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優劣,主要包括對職業的認識、情感投入、工作意志力、價值觀和發展期待等。因此,高職院校應引導師范生認同教師職業,認識到其社會價值,樹立使命感和榮譽感,從而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為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奉獻一己之力。
第三,引導高職師范生樹立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從事所有行業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職業態度的體現。因此,引導高職師范生具備責任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卓越高職師范生就業時,應將職業院校作為自己的首選,進而把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職業院校的學生,以促進我國高職教育健康發展。
四、結語
高職院校卓越教師培養,既可以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又能優化高職教師的師資隊伍結構。政府應制定有關政策法規,支持高職卓越教師培養工作,高職院校則應積極開拓“雙師型”人才的來源,加強學校和企業的合作,為高職教師創造實踐學習的機會。此外,高職院校還應引導高職師范生樹立正確的身份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從而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樑.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養管理機制研究[J].廣西教育,2015(47).
[2]王鶴凝,王陽陽.信息環境下卓越教師培養的問題與路徑——以中小學教師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2).
[3]林志強,支少瑞.我國卓越特殊教育教師培養的路徑選擇[J].教師教育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