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論述了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系;然后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教育者角色的轉變、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最后提出了新媒體環境下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建議:注重培養教育者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注重新媒介、新載體的組織和應用。
[關鍵詞]新媒體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實效性
[作者簡介]陳艷芬(1982- ),女,甘肅張掖人,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新疆 庫爾勒 841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立項院級課題“新媒體環境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途徑研究——以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ykj2016s-14)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0-0109-03
全面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當前,面對復雜的國內國外形勢,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在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已不單單是書本或教師,而是有了多樣的選擇。在這種趨勢下,研究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尋求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方法,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一、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系
對于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毙旅襟w發展迅速,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不容小覷。新媒體技術給社會大眾的生活與學習方式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新媒體逐漸成為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在新媒體環境下分析高職生的學習、生活特點和成長規律,探索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規律、新方法,對于培養出真正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積極促進作用。新媒體的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和沉迷于其中,所以新媒體的導向作用巨大。新媒體的出現,確實方便了高職生的學習生活,拓寬了高職生的思路和眼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積極的態度來接受新媒體、學習新媒體、利用新媒體,牢牢掌握新媒體這個陣地。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做到理性對待新事物,合理應用新知識、新技能,讓新事物發揮有利于自己教育教學的作用。新媒體以多媒體與超文本的形式出現,其優勢就在于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全面迅速地獲得大量信息,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獲取與傳播是有促進作用的。
2.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消極阻礙作用。新媒體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消極作用。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新媒體的自由性、互動性進一步推動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學生在很短時間內會瀏覽大量信息。然而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高職生思想又恰恰處于尚未成熟時期,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長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高職生尚未成長起來的價值觀念和判斷能力將會逐漸迷失,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難度。也就是說新媒體的普及,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弱化作用。
綜上所述,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審時度勢,遵循教育的規律和特點,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規避新媒體的消極作用,積極探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二、新媒體環境下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因素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面臨新形勢、新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展開新局面、謀求新方法。這說明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利用新載體、新手段不斷增強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刻不容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預期目的與結果之間的張力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無論通過什么方法、運用什么載體,最終的目的都是為達成教育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影響其實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教育者的教育積極性,也有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能動性;既有教育內容、目的的真理性,也有教育方法、手段的科學性;等等。通過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從而使高職生更好地履行新的歷史使命。
1.教育者角色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主體是實施者、組織者、承擔者,落實在高職院校,便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作為導向性主體的教育者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通過更有效的方法、載體來實施教育行為。教育者要認識到高職生對于新媒體的依賴感逐漸增強、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影響力減弱這一現實。如果教育者依舊循規蹈矩,用傳統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話,其效果肯定事倍功半。在學生不再把教育者當作權威象征和唯一衡量標準的情況下,教育者應該由單一的知識傳輸角色轉變為多媒體環境下信息過濾、解讀的角色,引導學生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我國當前意識形態領域中居于主導地位。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是要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主導意識形態地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說教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理論教學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依舊以灌輸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外界環境的變化和學生的需求,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無從談起。同時,高職生普遍學識水平不高,學習能力不夠,對知識的理解吸收能力也有限。因此,要對教育內容進行新的包裝,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將傳統的一味灌輸轉變為吸引學生自覺主動地積極參與。由于多媒體信息載體的多樣性,可以將抽象、枯燥的內容轉化成形象、有趣、可視、可聽的內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這一特點,結合高職生的思想狀況實際,因勢利導,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新媒體環境下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建議
1.注重培養教育者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對教育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容易接受新事物,如果教育者能夠及時發現新事物并為我所用,那么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是有幫助的。新媒體的誕生,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手段和渠道,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廣泛、快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善于總結和利用這些新的手段和渠道,如博客、微博、飛信、微信等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有助于教育效果的實現。同時,也不能一味拋棄原有有效的教育方法,全部依賴于新媒體而忽視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應當將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精練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質量。也就是說,既不能拋棄傳統教學中教師“講”的基本能力,又要提高教師運用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和手段的能力。
2.注重新媒介、新載體的組織和應用。新媒體海量、快速、交互、生動等特點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載體、新平臺,豐富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新媒體環境下,高職生出現思想認識多元化、價值判斷復雜化、發展訴求多樣化趨勢,同時,對新媒體保持著持續的好奇和熱情。因此,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地通過新媒體與大學生加強互動,認真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論壇、博客、微博等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溝通交流,針對高職生的特點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高職生的心坎上;另一方面,建設和完善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豐富其內容、改進其形式,為高職生提供互動平臺。學校各部門應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建立必要的信息監督機制,倡導健康文明上網,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當前很多院校組織開辦了微信平臺,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新媒體載體呈現的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應時刻認識到,新媒介、新載體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要通過新媒體使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生活化、形象化、親切化,使高職生通過新媒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在親切自然的語境中感受事實、領悟真諦,這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
[2]張菁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3).
[3]陳雅萱.新媒體環境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路徑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3(11).
[4]鄧楠,冉匯真.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分析[J].考試周刊,2014(50).
[5]杜成煜.微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維創新研究[J].教育評論,2017(1).
[6]馮媛.大數據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6).
[7]武崢.基于網絡技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轉變與革新[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1).
[8]魏巍,王輝,任海濤.網絡時代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礙及其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