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成為制約校企合作深入開展的短板之一。借鑒國外經驗,從企業的社會責任視角出發提升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文章通過分析當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過程中的社會責任現狀,從社會輿論宣傳、政府評估監督、獎懲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健全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全面激發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性的建議,以期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力。
[關鍵詞]社會責任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 企業參與動力
[作者簡介]孫健(1977- ),男,江蘇鎮江人,江蘇理工學院職業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后;賀文瑾(1970- ),女,江蘇丹陽人,江蘇理工學院職業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博士。(江蘇 常州 213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行業協會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15YJC880067)、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重點課題“江蘇大型企業集團參與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B-a/2015/03/005)和2015年度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企業參與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5JYB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8-0020-05
一、企業社會責任
1.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企業社會責任”一詞源于20世紀20年代,最早由英國學者謝爾頓(Sheldon)于1924年提出。他認為任何企業對于社會發展都具有相應的道德義務,強調作為社會成員的企業應該承擔起推動社會進步的義務,與社會共同發展。自此以后,理論界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細致深入的研究,并推動社會責任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認為,企業作為“經濟人”和“社會人”的統一體,其經營活動要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相一致,在獲取生產利潤的同時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不僅要對所有者負責,還要對消費者、員工、所在社區負責,并接受社會的監督。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為所處社會的全面和長遠利益而必須關心、全力履行的責任和義務,表現為企業對社會的適應和發展的參與”①。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社會責任是對企業行為的一定彌補與修正,能夠將企業發展與自然、經濟和社會進步有機融于一體。
社會責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某一時期在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等方面的責任”②。廣義的社會責任主要涉及社會道德、環境保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大體上包括了企業的法律責任、經濟責任、慈善責任、倫理責任四大綜合責任。與廣義的社會責任相比,狹義的社會責任的范圍縮小,指向更加具體,僅包括慈善責任與倫理責任。本文所稱的社會責任是指狹義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創設于企業經濟責任之外、獨立于企業經濟責任并與經濟責任相對應的另一類企業責任,是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應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③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進行良知、道德的示范,而不是純粹的利益交換。它要求企業擯棄以利潤為唯一目標的價值觀,將目標置于經濟利潤最大化之上,兼顧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雙贏,從被動承擔到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從不自覺地適應到自覺地改變,直到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經營戰略和發展框架。
2.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社會責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社會責任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經濟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顯著。我國企業逐漸具備了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能力,這要求企業以一種對社會發展負責的姿態立足于社會。如果將企業應當承擔的所有社會責任進行列表,其中必然包括職業教育責任這一選項。職業教育與企業的聯系非常緊密,職業院校處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產業鏈”的“生產”環節,而企業處于“消費”環節。按照獲利回報的原則,企業理應肩負起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責任。然而,從目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來看,我國企業總體的社會責任感仍處于較低水平,行之有效的企業社會責任規范尚未建立,尤其是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責任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導致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現狀不盡如人意。為了更好地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力,有必要從社會責任的視角出發,深入分析我國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動力,分析制約企業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因素,研究如何更好地激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提升企業全心全意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力。
二、社會責任視角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動力的現狀
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動力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包括經濟因素、制度因素和道德因素等。當前較多文獻從經濟或者制度等角度分析企業參與的動力,從道德角度分析得較少,尤其從社會責任角度分析得更少。其實,國外的長期經驗表明,社會責任是一個很好的角度,在本質上更接近企業的參與動力。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分析社會責任視角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動力的現狀,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從2016年11月開始到2017年3月結束,共調查企業350家,發放問卷350份,回收問卷338份,未能回收問卷12份,其中有效問卷331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5%。調查的方式為現場調查。研究人員在招聘會組織方的幫助下,參與了多場江蘇地區的大型招聘會,將問卷發給企業招聘人員。參與有效問卷回答的企業中,有133家小型企業、122家中型企業、76家大型企業。
1.存在的問題。當前我國社會各個主體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和多元化,使得企業在實現自身目標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社會責任。在“貴企業是否清楚知道企業社會責任”選項上,選擇“完全清楚和有點清楚”的比例占34%,選擇“有點不清楚和完全不清楚”的比例高達57%,這表明多數企業尚不清楚企業的社會責任,對社會責任了解不夠,更談不上理解自身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應盡的社會責任。當前很多企業依舊把校企合作看作職業院校的責任,將人才培養問題完全歸結于學校工作不力。這表明,企業對自身職業教育責任的認知不夠,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從事低端產業,技術含量低,長期依賴于“低技能、低工資”的生產模式,缺少社會責任和社會擔當。在“貴企業是否認同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企業的社會責任”選項上,選擇“完全同意和有點同意”的企業占23%;選擇“有點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企業占67%。中小型企業在“有點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比例遠遠高于大型企業,達到89%。有部分中小型企業經營者認為,社會責任是大企業集團的事情,自己的企業無須也無力承擔社會責任。
2.問題的原因。分析問卷發現,當前很多企業都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對于自身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責任認識還有局限。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責任氛圍欠缺。要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力,就要在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責任氛圍,而當前社會上卻沒有形成相應的輿論氛圍,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沒有形成輿論共識。媒體更多地關注企業在公共安全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社會責任,較少考慮企業的職業教育責任問題,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過程中的責任也很少關注。整個輿論界對企業承擔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沒有發揮導向、約束和監督作用。在“貴企業是否認同在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時,能夠感受到輿論壓力”選項上,選擇“完全同意和有點同意”的企業僅占15%。這說明,當前社會新聞界對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并沒有形成有效的輿論壓力,企業在履行校企合作責任時的動力自然缺乏。
第二,政府評估監督體系尚未建立。一項名為“企業社會責任公眾評價”的調查結果顯示,“公眾認為政府部門是造成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第一責任人,政府部門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強調和推進滯后”④。政府對企業應履行的社會責任應具有強制約束力。然而,政府部門還沒有建立評估監督體系,也沒有完全掌握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地方政府對企業參與社會責任的監督失靈。在“貴企業是否認為政府對于企業參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進行了有效監督”選項上,選擇“完全同意和有點同意”的企業僅占11%;而選擇“有點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企業占81%。這表明當前政府部門在有效監督企業參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嚴重缺位,導致企業參與動力不足。
第三,獎懲機制不完善。雖然有學者提到企業應履行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但僅停留在號召層面,缺乏相應的配套細則,表現為沒有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獎罰不分明;稅收、信貸、利益分配等配套機制尚不健全,沒有明確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所承擔的后果;沒有明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和成本應如何彌補等。由于缺乏完整的獎懲機制,企業很可能會消極履行或拒絕履行社會責任。長此以往,必然導致企業動力不能得到充分調動,主動履行校企合作責任的企業越來越少。在“貴企業是否認同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能夠得到相應的獎勵”選項上,選擇“完全同意和有點同意”的企業僅占23%;在選項“貴企業是否認同不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會受到相應懲罰”上,選擇“完全同意和有點同意”的企業僅占12%;而選擇“有點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企業高達78%。這也說明當前獎懲機制的不完善,難以對企業產生激勵效果。
第四,法律法規不健全。目前造成我國企業缺乏履行校企合作責任的原因很多,但根源在于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來進行規范。然而,當前我國法律法規對于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的權利和義務等方面沒有做出明確具體的法律法規規定,部分法律法規也僅僅原則上規定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義務。在“貴企業是否清楚知道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相關法律法規”選項上,選擇“完全清楚和有點清楚”的企業僅占25%;而選擇“有點不清楚和完全不清楚”的企業高達68%;在“貴企業是否認同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選項上,選擇“完全同意和有點同意”的企業僅占21%;而選擇“有點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企業高達57%。
三、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社會責任強化
當前多數企業對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社會責任缺乏認識,自我覺悟不夠,僅僅關注當前的經濟利益,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有必要通過社會輿論、政府引導、法律規范等多重路徑,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讓企業將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看作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要由外部因素來驅動并推動內生力量的啟動,采取措施向企業施壓,完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外部環境,使企業對待社會責任的態度由“漠視被動到自覺主動”轉變,認可程度大大增強,從而最終提升企業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履行社會責任的力度。
1.加強社會輿論宣傳。在西方國家,企業社會責任并不完全靠自身的覺悟,也需要社會輿論的長期熏陶和宣傳。大眾新聞傳媒應當肩負好社會責任的宣傳工作,為推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幫助企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企業校企合作責任意識,使企業意識到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意義,自覺、自愿地將履行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經營戰略,把履行社會責任看作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一方面,大眾傳媒需要經常報道國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大力宣傳國內企業在職業教育領域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事跡。大型企業集團由于自身形象塑造的需要以及社會的壓力,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有一定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社會輿論應從大型企業集團入手,樹立宣傳典型,以大型企業集團為榜樣帶動一批中小型企業,影響和引導中小型企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在全社會形成一股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熱潮。同時,應曝光逃避校企合作責任的企業,形成道德約束力,對逃避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的企業進行譴責,形成全社會道德批判的壓力。另一方面,通過輿論宣傳,提升企業的社會聲譽和地位,使積極履行校企合作責任的企業能夠真正獲得行業、社會的認可,使企業經營者能夠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同時,由于良好的社會聲譽能夠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這又進一步激發了企業履行校企合作責任的動力,能夠讓企業發自內心地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積極主動地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
2.建立政府評估與監督體系。從國外的實踐來看,政府是保證實現企業履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的第一主體。首先,政府需要對企業履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的情況進行定期評估。要建立完善的評估指標體系,選取簡潔的評估指標并易于獲取和測量。同時,應權衡行業差異和企業發展階段的異同,提高評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可行性。另外,應確定嚴格的評估程序,制定科學有效的評估標準,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其次,政府必須積極發揮監管職能,加強對企業履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的監督和管理,并制定切實可行的監管措施及其配套規范,最大程度地激發企業履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建立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審計制度和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將企業履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的內容囊括其中,合理設計審計程序和信息披露程序并不斷修正和完善。另外,對相關審計和信息披露具體內容做出細則規定,使得政府能夠對企業履行校企合作責任情況予以正確評價和監督。最后,政府也可以委托行業協會參與對企業的評估和監督,建立企業履行校企合作責任的第三方評估監督機制。由于行業協會與企業之間有著比政府更天然的聯系,可以彌補因政府失靈所造成的監管真空,因此,可以將部分評估和監督權下放到行業協會,從而更好地發揮相應的監管職責。
3.完善獎懲機制。獎懲機制的模糊缺位使得企業在履行校企合作責任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不公平的現象。例如,有些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付出很多但未能享有應得的利益,而有些逃避社會責任的企業卻實實在在地享有職業教育資源及相關收益。因此,獎懲機制的完善能夠促使企業逐步建立穩定的行為模式,獎罰分明,通過強化機制和糾錯機制,充分調動企業履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的動力。在“貴企業認為獎懲機制對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作用”選項上,選擇“非常大”的企業占67%,選擇“有點大”的企業占33%,這說明所有企業都認同獎懲機制對企業的激勵效果。
在履行獎懲措施時,一方面,要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進行褒獎。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優先享受相關配套激勵政策。優先解決積極履行校企合作責任企業的貸款、融資問題,實行稅收減免、財政支持等優惠措施,對企業投入的實習基地建設以及其他校企合作費用也應稅前扣除,讓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真正得到好處和實惠。另一方面,必須對有悖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進行懲罰。例如,對于逃避、拒絕履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的企業,應給予相應處罰;對有條件而消極應對的企業要加重懲罰,形成一種倒逼機制,以加大企業回避校企合作責任的成本。
4.健全法律法規。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美國學者大衛·施沃倫博士強調“要使企業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不僅要靠道德自覺,還要靠外在約束,主要是政府強制和法律規范”⑤。在“貴企業認為是否有必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選項上,選擇“完全有必要和有點必要”的企業占96%。這既表明當前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位,也表明絕大多數企業非常期盼健全法律法規的出臺。當前有關法律規定仍停留在框架性層面,只是原則性地規定了企業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對于具體事項缺乏明確界定,更沒有相應的實施細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中,也沒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配套的規定,更沒有專門的校企合作法律。
企業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能否真正履行,必須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規基礎上,而且應有多部法律法規予以配合,通過立法強化形成企業的責任意識,讓企業履行校企合作責任走上一條法制化的道路。同時,應將分散于諸多法規中有關企業履行校企合作責任的內容進行歸納提煉,形成一個統一的法律體系。建議先單獨建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校企合作促進法》為核心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文本,界定清楚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責任。通過立法明確企業的校企合作責任,夯實法律基礎,更好地激勵企業積極主動承擔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
綜上所述,完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責任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需要社會輿論、政府、獎懲機制、法律法規體系等多管齊下,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最大程度地引導、激勵企業履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責任。
[注釋]
①張彥寧.中國企業管理年鑒[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0:78.
②Carroll Buchholtz.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M].Cincinnati: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2000:35.
③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9.
④劉建輝.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誰之過?[J].經濟,2006(6):44.
⑤陳靜.從企業的社會責任看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J].知識經濟,20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