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進行工匠精神培養的瓶頸,進而提出了高職“微”學徒制教學模式,并進一步指出高職“微”學徒制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如立足工匠精神培養,建立校企深度協同的二元培養機制;對接企業崗位基礎技能,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培養過程;以“工匠型學徒”為目標,創新“微”師徒式實踐培養模式;構建高職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保障體系。
[關鍵詞]工匠精神 “微”學徒制 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陳榮華(1982- ),男,湖北武漢人,江西財經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楊蓓(1982- ),女,甘肅蘭州人,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江西 九江 33200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8-0092-04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隨之職業教育界針對職業教育如何與工匠精神相結合的問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探討。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編制的《2016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5屆高職院校畢業生工作相關度為65%;高職院校含專業基礎課程在內的雙師素質教師比重在70%,但因部分高職院校生師比過高,學生的實踐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與能力。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以就業率為導向進行辦學,與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高職院校如何在社會總體大環境下,創新構建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工作者努力和追求的方向。筆者從高職院校的實情出發,嘗試以小微規模型的師帶徒技能傳授模式構建學徒制教學模式,以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專業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培養的瓶頸
1.高職人才培養過程缺乏企業主體的深度參與。企業作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二元培養主體,多停留在理念參與層次,在日常人才培養過程中參與較少。雖然校企合作辦學成功案例不少,甚至有企業開辦高職院校,但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數量很少。由此可見,工匠精神的培養從源頭就呈現出驅動力乏力的現象。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創新與企業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在驅動力方面下足功夫,以吸引企業參與日常教學,推動工匠精神的培養。
2.高職師資隊伍中的能工巧匠比例甚小。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一直沿用“雙師素質”概念,而“雙師素質”與企業的能工巧匠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盡管各高職院校積極通過各種師資培訓和頂崗鍛煉等方式來縮短差距,但對每個專業的師資隊伍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彌補教師隊伍的短板,構建一支具備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為社會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
3.工匠精神的培養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傳統的高職院校管理往往與傳統教學相呼應,其運行保障機制體制早已根深蒂固。要培養學生具有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需進行多方面的體制改革。第一,實踐教學要滿足工匠精神的培養要求,改變傳統的8小時上課制,使用更為靈活的實踐形式。第二,傳統教學以大班授課為主,而工匠精神則要求對學生進行小范圍精英式培養,且對教學硬件要求也相應提高,如高職院校要建設與企業生產標準相同的實踐基地,這對高職院校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二、“微”學徒制教學模式的提出
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積極克服工匠精神培養的瓶頸,從教學部門角度出發,以現有資源為基礎,以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為目標,積極引入現代學徒制,從而提出了“微”學徒制教學模式。
1.“微”學徒制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學徒式精英培養。現代學徒制是現代高職院校實現頂尖職業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基于現有條件,現代學徒制還停留在試點階段。因此,在探索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從教學部門角度出發,將學徒制應用于日常教學,積極開展創新教育。
2.“微”學徒制教學模式的組織核心是教師。教師是“微”學徒制教學模式的中心人員,要組織學徒開展相應的教學和實踐活動,一個教師就代表一個“微作坊”。因此,高職院校在構建“微”學徒制教學模式過程中,要注重提高教師企業項目的主持能力,這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點所在。
3.“微”學徒制教學模式以校企深度協同為實現路徑。“微”學徒制教學模式的主要學習內容來自于企業的實體工作項目,企業對“微”學徒制教學模式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因工作項目來自企業,生產完工后還要得到企業的認可,甚至有些產品還要超越企業的合格標準。由此可見,企業與教師間的深度協同程度非常高,也可以把 “微作坊”看作企業的一個獨立生產部門,這個部門要對與市場相關的各方負責,并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
4.“微”學徒制教學模式性質是生產性和教學性要合二為一。與常規教學組織不同,“微”學徒制教學模式是生產性和教學性的融合體,在教學中生產,在生產中教學。在具體組織過程中,“微”學徒制教學模式主要在課外組織實施,因此,對參與各方的保障條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高職院校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積極推進“微”學徒制教學工作;第二,高職院校要建設與企業生產同標準的生產設備與環境;第三,學生要具備達到企業標準的專業技能水平。
三、高職“微”學徒制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
1.立足工匠精神培養,建立校企深度協同的二元培養機制。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包括嚴謹的企業文化和精益求精的技術技能。高職院校應針對技術技能的提升,探討工匠精神的培養,建立校企深度協同的二元培養機制。
第一,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合作機制。企業需求導向以企業的需求為出發點,從源頭上為校企合作提供持續性,這里所指的企業還包括企業人員。目前,我國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因此,高職院校應找到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原動力,從而促進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一是高職院校要成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生力軍,協助企業解決各層次人力不足問題;二是高職院校要在企業生產經營設施有需求的時候,積極幫助其解決相關問題;三是高職院校要為合作企業提供相應的優惠條件,并及時跟蹤執行;四是校企雙方有其他需求合作時,校方要在第一時間給予協調和處理。
第二,構建校企深度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一是協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校企雙方應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協調雙方各自資源,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從而形成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培養全過程教學實施方案,主要包括人才培養規格的修正、教學實施計劃的制訂、校企師資的配合情況、教學項目的選取、教學組織情況、校內實踐教學方案等。
二是協同進行教學組織實施。企業作為二元主體之一, 要全過程參與高職院校的日常教學,校企雙方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標準,在師資配備、課程設計、教材選用和改革、授課形式改革、課程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協同合作。校企雙方還要針對教學過程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溝通,避免因溝通不及時而出現割裂教學的現象。
三是協同考核評價。企業維度的評價對高職院校傳統教學評價可以起到糾偏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共同制定考核評價模式,主要包括考核標準的制定、考核內容的制定、考核形式的制定和實施、考核結果的糾偏等。
第三,建立靈活有效的保障體系。現代學徒制的建立以小團體教學為主,因此,高職院校不能按照傳統的教學秩序進行維護和管理,應主要從理念維護、改革創新方面提供積極的條件保障。
2.對接企業崗位基礎技能,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培養過程。企業更希望人才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能夠勝任各種工作需要。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基礎技能放在與專業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一,將工匠精神與日常教學管理相融合。教學管理理念的高度和科學程度會影響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高職院校要以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進行日常教學管理與育人工作。目前,高職學生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出勤率低、手機等電子設備使用不規范、商務禮儀行為意識薄弱、考試誠信意識淡薄等方面,這些問題都會嚴重影響到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高職院校應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并嚴格落實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行為約束,從而促進工匠精神的培養。
第二,將工匠精神與教師師德師風相融合。教師的職業性是教學傳承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師德師風建設中,促使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充分發揮工匠精神的閃光點,從而實現“言傳身教”的教育目標。此環節屬于柔性環節,高職院校要對院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進行重點考核與把關,以建設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學師資隊伍,引領團隊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建設。
第三,將工匠精神與教學改革相融合。高職院校教學內容以技能為主,且重視理論講授,教學難度很大,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各教學環節都進行相應的改革。一是高職院校應根據日常教學的多主體培養特點,豐富教學課堂形式,企業實踐課堂和企業參觀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使學生獲得直接的專業情景認知。二是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合作,建立專門的企業資料庫,并將企業工作資料作為基本資料編入學生的實踐教材,學生可以更清晰、全面地理解企業生產過程,學習基本的企業技能,熟悉企業產品。三是高職院校要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全面落實學生到企業的實踐機會,從而使學生提前進入預就業狀態,在崗位中體驗工匠精神的鍛造過程。
第四,將工匠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高職院校要分專業建設校園文化,讓學生能看到與自身專業相關的企業文化展示,如企業年會、企業講座、員工培訓等,在校園中展現企業文化,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工匠精神,激發其自主學習意識與動力。
3.以“工匠型學徒”為目標,創新“微”師徒式實踐培養模式。第一,鼓勵和推行教師工作室(群)建設。高職院校應積極轉變教師角色,鼓勵教師開展各種形式的工作室,如實體工作室、虛擬工作室等。在工作室教學中,教師轉為師傅,課堂轉入“工作室作坊”。每位教師按照小微企業模式,一個周期帶4~6人的學徒團隊。教師要面對市場與企業進行積極對接,指導學徒進行頂崗式企業項目訓練,即生產性頂崗實習。
第二,建立以社團協會為載體的學徒式培訓和第二課堂。學生社團和協會是學徒制教學模式在第二課堂的延伸,也是學徒式培養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面覆蓋整體學生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應在教學部門的引導下,成立以實操技能訓練為主的社團協會,由教師和高年級學生針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專業的操作技能專項輔導。社團協會還可以根據教師工作室和外聯企業的業務需要,開展適當的生產業務配合,以豐富社團協會的活動內容。
第三,強化教師的實操技能。“微”師徒式的培養主體是教師,因此,教師的操作技能水平是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工匠精神培養的關鍵所在。高職院校要建立以業務能力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從收入和職稱評聘方面向實操技能型教師傾斜,以激發教師提升技能水平的主觀意識。高職院校還要開拓靈活多樣的實操培養途徑,如頂崗鍛煉、掛職鍛煉、業務參與、項目協助等,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能水平。
4.構建高職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保障體系。高職院校應積極構建與學徒制教學模式相匹配的保障體系,從軟硬件條件、組織實施、經費保障等方面為學徒式教學模式的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第一,校企合作理論保障。先進的職教理念是高職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武器。因此,高職院校要有專人對校企合作進行研究,針對各種實踐活動進行深入、系統的論證和深化,從而保障校企合作水平在持續不斷的研究和實證中得以提高,促進工匠精神的培養。
第二,落實制度與優惠政策。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有相關的制度或政策來支持學徒式教學模式,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經常出現優惠政策難以兌現或不能按期兌現的現象,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模式的持續開展。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執行、落實各種優惠政策,為學徒制教學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有效的組織保障。高職院校應建立專門的組織團隊,從后勤保障、物資保障、費用保障等方面與企業進行全方位對接,以確保學徒制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
四、結語
構建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一種積極探索。因此,企業和高職院校都應從各自團隊的骨干力量中挑選專人來負責相關工作,從而減少企業對項目風險的評估,實現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平等對話。
[參考文獻]
[1]陳俊蘭.中國學徒制的現實與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3).
[2]魯婉玉,王洪斌.國內外關于“學徒制”教育的研究綜述[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
[3]趙鵬飛,陳秀虎.“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2).
[4]葛春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6).
[5]陳宏圖.我國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