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要樹立文化自覺,加強特色文化建設。文章首先分析了文化自覺視域下高職院校特色文化建設的現實意蘊:是高職院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是高職院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舉措,是高職院校推進文化育人的價值訴求。然后提出了文化自覺視域下高職院校特色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彰顯高職教育特色,建設高職物質文化;樹立文化使命意識,建設高職精神文化;融合行業企業文化,建設高職制度文化;搭建文化活動平臺,建設高職行為文化。
[關鍵詞]文化自覺 高職院校 特色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張俊(1978- ),男,安徽霍邱人,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廣西 南寧 53002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文化自覺視域下廣西高職院校特色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編號:KY2015YB448,課題主持人:張俊)和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重點項目“廣西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GXGZJG2015A040,課題主持人:張俊)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8-0053-03
我國高職院校數量眾多、分布廣泛,肩負著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當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邊緣化、功利化、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特色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制約了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①因此,高職院校要樹立文化自覺,加強特色文化建設。
一、文化自覺視域下高職院校特色文化建設的現實意蘊
1.是高職院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具有教育引導、規范行為、凝聚力量、傳承文明的作用。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高職文化的競爭。文化自覺是文化主體對文化的認同、選擇、反思、批判和創新。高職院校是文化自覺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文化自覺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訴求。
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在長期辦學中孕育和形成的能夠在競爭中贏得優勢的基本能力。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具有價值性、稀缺性、延展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復制性的特征。
特色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包括鮮明的辦學特色、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獨特的技術特色、獨特的高職文化。特色文化鑄于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戰略定位和人才培養中,是厚植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精神支撐和關鍵條件。長期以來,受市場經濟的影響,高職院校辦學趨同化、專業同質化、定位搖擺化現象突出。只有建設特色文化,高職院校才能擁有不可超越和難以復制的優勢,才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2.是高職院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舉措。每種文化都有其特色性,文化的特色性根源于文化傳承的連續性和文化創新的開拓性。只有傳承文化才能延續文化、創新文化,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各種文化相互碰撞與交流,文化自覺問題日益凸顯。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內涵發展要求重新審視發展路徑、追求創新驅動、重視文化作用。
特色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舉措。特色文化建設反映了高職院校的文化選擇、文化創造。高職院校應積極履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即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促進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創新技術文化和時代文化。
3.是高職院校推進文化育人的價值訴求。文化育人就是通過文化的手段培育人、塑造人,使人成為有品行的人、有文化的人、有修養的人。文化育人的前提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創新性的主體理性自覺。文化自覺有其價值取向,就是以“化人”的方式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恩格斯曾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②
促進高職大學生全面發展需要文化育人。文化育人可以在傳播文化、選擇文化中激發大學生的潛能,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和人格素養,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
特色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推進文化育人的價值訴求。目前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現狀有待改善:一是文化育人機制不健全,缺失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二是文化育人觀念落后。三是文化育人方式落后。部分院校把文化育人等同于校園文化活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在文化育人上沒有形成合力。
二、文化自覺視域下高職院校特色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1.彰顯高職教育特色,建設高職物質文化。高職文化自覺要彰顯高職教育特色。特色性是高職教育的顯著特點,具體表現為職業特色、行業特色、企業特色、區域特色。
高職物質文化是高職院校特色文化的外在標志。高職物質文化建設要深刻把握高職文化發展規律,緊密結合行業背景,緊緊圍繞高職教育辦學理念。
高職院校的教學樓、圖書館、體育場館、實訓室、亭臺、草坪、道路、公共生活區等要整體布局、統一設計,突出設計特色和辦學特色。例如,統一設計標識系統和指示系統,打造學校名片;建設校企合作文化墻,展示辦學成果;建立仿真企業化實訓基地,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建設主題景觀工程,像文化石、雕像、壁畫、園林、展覽館等,以此為載體宣傳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在教室、實訓室、文化長廊等地張貼有關行業企業文化的宣傳標語,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建設數字化校園文化平臺,實現校園廣播、校園報紙雜志、校園網站、校園公眾微信平臺的立體傳播。
2.樹立文化使命意識,建設高職精神文化。文化自覺要求文化主體具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牢牢把握文化的主導性和主動性,崇尚先進文化,發展自身文化。高職院校要樹立文化使命意識,主動反思自身文化建設現狀,科學定位文化建設戰略,形成自身特色文化。
高職精神文化決定著特色文化建設的存在狀態和發展方向,體現著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和價值追求,表征著師生員工共同認同的文化內核。高職院校要堅持文化育人的價值取向,擯棄“技能本位”的育人模式,扭轉重技術輕文化、重物質輕精神的錯誤傾向。具體來說:第一,高職院校要凝練特色的辦學理念。例如,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水文化,提出“上善若水”的核心價值觀;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魯班文化,提出“培育魯班傳人,服務城鄉建設”的辦學理念;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工業文化,提出“源于航空、依靠航空、服務航空”的辦學思路。第二,高職院校要培育特色的大學精神。高職大學精神包含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職業精神等。高職院校培育人文精神,要有效融合行業企業文化和高職校園文化,開設人文課程,開展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人文教育;培育科學精神,要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創新精神,要注重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搭建技術創新平臺;培育職業精神,要加強職業理想教育、注重職業態度培養、強化職業責任意識。
3.融合行業企業文化,建設高職制度文化。文化自覺主張學習其他文化、反思自身文化、推動跨文化理解、實現文化交流融合。建設體現自身辦學特色的制度文化,是高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高職制度文化體現著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向、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關系到高職院校的協調健康發展。高職院校的大學章程、文明公約、管理辦法、各種規定等都是高職制度文化的表現。高職制度文化建設要圍繞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融合行業企業文化和高職校園文化,建立具有凸顯人文性、富有特色性、體現法治性、走向開放性等特征的現代學校制度體系。(1)高職院校要探索產學研結合的辦學制度。學校應加強和企業、政府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教學改革。(2)高職院校要堅持依法治校。學校應完善民主決策機制和監督機制,加大依法治校的宣傳力度,大力弘揚法治精神。(3)高職院校要健全和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作風建設,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開展校長有約活動,傾聽學生意見,關注學生訴求,解決現實問題。
4.搭建文化活動平臺,建設高職行為文化。高職文化自覺要求高職院校關注“育人”這一高職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塑造有形的行為文化。建設注重實踐性、體現職業性、呈現區域性的高職行為文化,是檢驗高職物質文化的感召力、精神文化的引領力、制度文化的約束力的重要途徑。
高職行為文化是高職師生在學習和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思想觀念、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高職行為文化建設要結合職業素養培養目標、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突出師德師風建設、塑造教師行為模式,對接行業企業文化、創新特色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要營造優良的教風、學風和校風。高職行為文化建設重在加強“教風、學風和校風”建設:通過評選“我最喜愛的老師”“教學名師”“優秀教學團隊”,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活動月”“學術誠信月”等活動,倡導“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良好教風;通過新生入學教育、行為禮儀教育、網絡文明教育、打造有效課堂、公寓文化節、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倡導“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濃厚學風;通過評選“服務標兵”“感動校園人物”,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倡導“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優良校風。
[注釋]
①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22.
②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