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高職大學生的創業現狀,并結合高職人才培養特點,分析了微創業模式的特征與優勢,提出了高職院校發展微創業的契合點,如與特色辦學定位相契合,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與創新創業教育相契合,與學生創業需求相契合,進而積極探索出微創業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環境—基地—平臺—課程”四個維度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高職 創業教育 微創業
[作者簡介]王忠林(1963- ),男,浙江嘉善人,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副院長,教授;徐千惠(1991- ),女,江西上饒人,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碩士。(浙江 杭州 311231)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8-0064-04
2017年2月,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修訂后的《規定》圍繞“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針對近年來大學生的創業浪潮,新增參加創新創業可以計算學分、休學創業學生可單獨規定最長學習年限、休學創業學生可轉入其他專業學習等規定,這標志著創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大創業相比,微創業具有項目小、投資少、風險低、綜合能力要求不高等特點。微創業取得成功不僅能提升團隊信心,也能為創業者積累經驗、籌集資金、掌握人脈、整合資源,從而為下一步創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微創業的特征與優勢契合了高職學生的特點,可以滿足高職創新創業體系對實踐教育的需求,對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在“雙創”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微創業必將成為高職創業教育的新常態。
一、高職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問題
1.學生受專業限制,創業領域較窄。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其專業領域更為精細化、職業化和專業化。在選擇創業領域過程中,研究型高校或本科院校大學生多選擇高端科技創新產業,如利用互聯網開發等技術培育的新興市場;高職大學生則往往會選擇與自身專業領域相關的傳統項目,如生產、基礎銷售、服務等領域,其創業領域選擇范圍較為狹窄。
2.創業指導力度薄弱,項目實踐難以實施。目前,我國高職教育行業導向性明顯,大部分畢業生以就業為主,學校創業指導教育力度較為薄弱,不能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培訓和咨詢等服務。例如,一些以市場分析、商業模式指導、互聯網技術開發為主的創業項目,單純依靠學生的經驗進行實踐,在創建初期就會以失敗告終。
3.創業項目科技含量較低,融資難度大。高職大學生團隊的核心競爭力相對較低,難以開展互聯網平臺項目、某領域科技創新研究、獲得專利技術等難度較大的創業項目。因此,項目的融資能力薄弱,創業資金大部分以自籌方式取得,因金額有限、資金壓力較大,在創業過程中,項目經常因資金問題而難以繼續開展。
4.學生綜合能力不足,創業成功率偏低。創業不僅要對專業領域有深入的了解,熟知財會、企業管理、法律知識、人力資源管理等創業基礎知識,也需要人際關系處理、情緒自我調節、溝通交流能力等綜合素質。高職大學生注重專業技能和傳統課堂學習,日常綜合素質訓練相對較少。有關數據顯示,高職畢業生中進行創業的學生只有不到2%,創業成功率則不到10%。由此可見,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是畢業生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微創業模式的特征及優勢
2011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厲以寧、陳天橋等提出“如何實現微創業夢想”提案,對創業教育理念進行了補充與完善,得到了社會、高校的普遍關注。小微企業其實早已出現在社會各行業中,因受限于傳統的創業概念,微創業一直沒有得到系統、全面的研究。隨著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微創業概念得到了新的闡釋和理解。微創業及互聯網中的“微(商)創業”具有以下幾方面顯著特點:
1.門檻低、易操作,滿足創業“實踐化”需求。微創業對創業者的專業和技術要求不高,具有低成本、低門檻的特點,有創業意愿的人都可以開展項目實踐,極大地提升了創業的可行性。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7社會大學英雄榜”中,2000多位資產達2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家中,大約50%沒有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學歷。例如,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中學畢業后便外出工作,1988年成立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萬向集團董事會主席魯冠球15歲便輟學,以3000元創辦小型鄉村米面加工廠;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小學畢業后輟學,1980年成立小型電器廠。他們在最初的微創業過程中不斷學習并積累經驗,培養出誠信、勤奮和務實的精神品質,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也為將來企業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風險低、投資小,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從內涵角度來看,微創業重點體現在 “微”字上,風險低、成本低、場地限制小、規模小、時間花費少。因此,微創業者可以“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經營和管理。創業者可以選擇小型加盟店、工作室、跳蚤市場、淘寶店、微平臺、課外兼職、文化創意等多種模式進行微創業,充分利用產品種類豐富的優勢,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例如,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烹飪專業學生,在學校創新創業政策支持下,開展微創業項目——美味教室。學生利用學校面點制作設施設備,在課余時間制作生產一些點心,并以較低的價格賣給師生,不僅可以獲得初期創業體驗,也可以滿足小社區群體的市場需求。
3.傳播快、可復制,滿足主體“大眾化”需求。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創業也搭上信息化時代列車,得到了飛速發展,微(商)創業正迅速崛起。很多有創業意向的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如淘寶、微信、微博等開展微創業實踐。這種微創業機制靈活、規模小,傳播速度快,往往能迅速打開市場;且創業模式易復制,能在不同高校、不同社區中迅速開展,營造“人人皆可創業,人人皆創業之人”的良好創業氛圍。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自主創業,以緩解就業壓力,形成“大眾化”創業新局面。
4.易積累、便轉型,滿足消費“升級化”需求。隨著消費領域的不斷擴大與升級,消費者由被動變為主動,消費類型也由抑制性向個性化轉變,許多中、外大型企業需要不斷調整市場結構,改革內部體系和提高產品質量,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消費傾向。在此過程中,很多大企業會因某些原因導致轉型升級不及時,最終被市場淘汰,如諾基亞、柯達等世界級企業。而微創業項目團隊規模一般在2~20人,可針對行業變化及時進行調整與轉型,滿足產品品種多、小批量生產等市場需求,從而不斷積累資源、人脈與資金,逐步由小項目慢慢做大做強。
三、高職院校發展微創業的契合點
1.微創業與特色辦學定位相契合。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基本依托于行業特色辦學,并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很多微創業機會便孕育其中。學生應圍繞學校的特色辦學定位確定創業目標,積極開展各種創新創業活動。大量微創業項目的不斷碰撞與發展,也會促使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更加清晰、更具特色。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緊緊圍繞旅游辦專業、育人才,很多學生都根據自身專業開展了微創業項目,如成立校園旅行社、創辦旅游線路設計與分享網絡平臺、加盟餐飲連鎖店、開辦小型農家樂等低成本微創業項目,這些創業實踐是學校實施和強化特色辦學的重要體現。
2.微創業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高職院校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微創業項目則需要在“第一線”從事生產、管理、建設和服務的人員,其特色和優勢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高職院校學生專業技能熟練、動手能力強,能在微創業初期快速起步,從而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目前,大多數高職畢業生仍以就業為主要目標,微創業模式可以為畢業生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3.微創業與創新創業教育相契合。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因創業教育資源有限,在教學體系、課程開設、實踐教育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尤其在創業講座、創業大賽等活動中,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得到創業實踐鍛煉。因創新創業教育還沒有普及,學生的實踐機會很少。部分學校雖然開展了創業教育,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開展創業實踐,但其一旦畢業,創業活動也會隨之停止。而微創業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地開展創業活動,學生在學習創業課程的同時,可以利用小部分資金、課余時間進行項目初期工作,并結合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所學創業知識,在實踐過程中邊做邊學,從而積累實踐經驗,為畢業后走上創業道路做好準備。
4.微創業與學生創業需求相契合。第一,提供創業鍛煉。微創業以基礎的、微小的項目操作為主,可以鍛煉學生的耐力、毅力與執行力,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其領導能力。微創業成功率較高,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也促使創業者對所屬行業有更清晰的認知,從而選擇正確的創業方向開展下一階段創業。例如,“59store”創始團隊最初在高校食堂承包了一個店面,提供“開心土豆(炸土豆)”等食品,2個月后他們發現每月營業額基本在10萬左右,但其中75%的訂單都集中在晚上8~11點,經過綜合分析后,他們決定專注做大學生“熬夜黨”零食配送服務平臺,該平臺投入使用一年即獲得了3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第二,提升綜合素質。創業不是大學生遭遇就業壓力和發展瓶頸的無奈選擇,而是遵循發展規律和時代需求的選擇,是全面發揮大學生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的具體實踐。“創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簡單地培養商人、創業者,更不是教育人把追求財富的最大化作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和培養唯利是圖的人,而是以帶動學業、促進就業、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為己任,以培養人的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立足點。”①微創業模式為創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高職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可以提升創業實踐能力,也可以培養社會責任感、行業敏銳度、冒險精神和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
第三,緩解就業壓力。目前,我國大型企業主要走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道路,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逐漸下降。而小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高于大型企業,可以有效緩解社會就業壓力。與本科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就業壓力,因專業導向性和實踐能力不同,其創業積極性較高,更具有微創業的潛在優勢。本科院校學生一般青睞于“科技型、創新型”創業項目,高職院校學生則在“生存型、服務型”微創業項目中更具有競爭力。
四、高職院校微創業教育建設路徑
1.完善微創業教育制度環境。高職院校應明確微創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從多角度、全方位來完善微創業教育制度環境。第一,高職院校要建立學分互換制度,鼓勵大學生進行微創業;第二,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為學生提供微創業團隊企業注冊、租房、辦公文印等服務;第三,高職院校應積極引入校友等社會資源,共同探索微創業風投、天使基金等資金供應鏈,為學生提供項目融資、入股等方面的指導。
2.打造微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與社會行業、企業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成效。微創業教育也應把握此契機,從社會行業中爭取各類創業資源,積極主動地開展各類實踐活動。第一,高職院校應成立創業園,充分發揮園區優勢,積極孵化微創業項目;第二,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現有實訓基地,結合各專業特色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啟發其創新思維,提高其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第三,高職院校還應加深校企合作,以微創業項目的形式承接企業的部分工作,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積累創業經驗。
3.鏈接微創業教育網絡平臺。微創業主要利用新網絡媒體進行創業活動。創業者要充分了解網絡媒體的重要性,用互聯網思維對產品進行營銷與宣傳,并與消費者進行及時互動和溝通。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內外資源,對微創業學生提供多方面服務與支持。第一,高職院校要在微信公眾平臺注冊、門戶網站服務器、網絡開發等方面積極幫助微創業學生;第二,高職院校要以免費或者租用形式幫助微創業者進行項目孵化;第三,高職院校還可引入外部資源,如電商企業、網絡公司等,為微創業項目提供網絡資源。
4.開發微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要根據微創業的特性與學生的能力特征,遵循發展規律,有組織、有步驟地開發微創業課程體系。第一,可舉辦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培訓以及交流會,將微創業的基礎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對創業有基本的了解;第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如創業大賽、創業學院俱樂部、創業交流會等,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尋求微創業好項目;第三,舉辦微創業項目展示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交流、合作、發展的機會。
微創業項目的實施,不僅為分析和研究高職創業教育提供了大量微創業數據和案例,也為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探索出一條新路徑,推動了高職創業教育的發展。微創業和傳統創業教育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從做中學,從做中思,從做中進”,促進學生將初步的創業想法變成現實,并在市場的檢驗和反饋下不斷改進,積累實踐經驗,為將來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夏春雨.試論高校校園創業文化的基本特質及其功能[J].教育探索,2010(10):35.
[參考文獻]
[1]田軍鵬.微創業:大學生創業與創業教育的新視角[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2]葉山土,籍洪亮.微創業:高校大學生創業實踐教育的新視角[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4(1).
[3]楊鋮,吳澤俊.微創業:大學生創業實踐教育的思考[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