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還沒能真正形成由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的校企合作教學團隊,沒能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應有的作用和影響。文章首先論述了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的現狀,然后闡述了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的基本原則,最后分析了校企合作教學團隊的內涵建設:制定教學團隊內涵建設的發展目標;開放、互動、共享,優化團隊教學平臺;以學生為本,傳幫帶協同教學育人。
[關鍵詞]校企合作 應用型人才 教學團隊 內涵建設 知行合一 協同育人
[作者簡介]梁冬梅(1961- ),女,四川宜賓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學改革重點資助項目“基于ERA循環的產學融通網絡傳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6JGZD07)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8-0076-04
以學生的“職業需求”為本,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目標。校企合作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還沒能真正形成由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的校企合作教學團隊,沒能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應有的作用和影響。
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施恩(E.H.Schein)在其著作《職業的有效管理》中提出,職業的有效管理方法之一是建立心理契約,進行EAR循環。所謂心理契約,是指“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所謂EAR循環,是指心理契約建立(Establishing,E階段)、調整(Adjusting,A階段)和實現(Realization,R階段)的過程。因此,只有校企合作,產學融通,以學生的未來發展和“職業需求”為導向,針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行業企業的生產實際和學生適應社會、企業的要求,構建心理契約,并不斷進行調整、適應,才能更好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網絡傳播應用型人才。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學校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組建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并加強其內涵建設是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的現狀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產學融通的教學改革進程中,特別是在網絡傳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教學組織簡單化。長期以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以高等學校為主、行業企業為輔,在學校、企業取得共識的前提下簽訂合同,在企業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行業企業專家到高校任兼職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或指導,高校教師到企業掛職,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踐、實習。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主導意識是希望通過校企合作、產學融通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然而,在校企合作教學實踐過程中,常常是行業企業派出工作不太繁忙的員工擔任兼職教師,學校派出相對應的教師輔助企業兼職教師完成實踐教學工作,沒能真正組成校企合作教學團隊,教學組織、管理較為粗放簡單。
2.師資隊伍臨時化。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經濟組織。企業兼職教師首先是企業員工,主要工作是完成企業的生產任務、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而完成高校的兼職教師任務只是其工作內容很小的一部分。企業根據效益優先的發展要求,常常變換兼職教師。企業兼職教師不僅變動性大,并且由于教學組織、管理較為粗放簡單,不同企業的兼職教師的實踐教學內容也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這使得企業兼職教師的來源、數量和質量難以保障,企業兼職教師較難與學校專職教師組成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教學團隊。
3.教學效果形式化。一是校企合作的教學內容主要為實踐教學,靈活性、變動性較大,較難進行教學評估;二是校企合作的教學場地多是開放性的,教師和學生的自由度較大,教學過程難以監控;三是校企合作的教學課程考核隨意性較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定主觀性較強,教學效果往往流于表面。
二、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的基本原則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產學融通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特別是網絡傳播應用型人才,應當注重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師資隊伍的穩定性與長期性、教學形式的規范性與靈活性、教學內容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這是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建設的基本原則。
1.師資隊伍的穩定性與長期性。立足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其教學團隊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長期性。第一,學校、企業雙方要以課程或專業作為建設平臺,結合校企實際,針對專業發展方向和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以培養學生最主要的能力為著力點,集中力量組成教學團隊;第二,校企合作教學團隊要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學梯隊;第三,校企合作教學團隊要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教學形式的規范性與靈活性。校企合作教學團隊的成員應互相學習,互為補充,目標一致,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校企合作教學團隊要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嚴格規范教學過程。學校應對校企合作教學團隊所進行的知識、技能的傳授,課程考核,成績評定等進行過程監督、認真管理,同時也要遵循企業生產、發展的特點,尊重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培養的規律。只有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并且給校企合作教學團隊特別是其中的企業兼職教師一定的空間和自主權利,才能使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更加充滿活力。
3.教學內容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知行合一,在理論課程教學中融入實踐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使得理論和實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通過校企合作教學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協作,更好地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三、校企合作教學團隊的內涵建設
根據校企合作教學團隊的現狀及其建設的基本原則,為了更好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特別是網絡傳播應用型人才,應當深入進行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教學團隊的內涵建設。
1.制定教學團隊內涵建設的發展目標。校企合作教學團隊不是臨時性的教師隊伍,而是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的教學組織。制定教學團隊的發展目標是內涵建設首先要考慮的重要任務。制定教學團隊內涵建設發展目標的根本原則是以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導,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以適應并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制定教學團隊內涵建設發展目標的依據是國家的發展戰略,國家、地方、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行業企業未來發展的崗位設置以及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期望。由此,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內涵建設發展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師資隊伍本身的提升和發展目標;二是通過教學團隊教學任務的完成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的目標。
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師資隊伍的內涵建設發展目標應有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長期目標應著眼于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師資隊伍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制訂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發展與支持計劃。針對專職教師缺乏行業企業工作實踐經歷的特點,鼓勵他們從事實踐教學和科研,并在職稱評聘、晉級等方面完善相應的制度,如設置實踐教學和科研崗位。同時,針對兼職教師缺乏教學經驗的特點,對他們進行教學方法培訓。學校對于兼職教師可根據不同崗位要求進行聘任并評聘相應的職稱,以及建立專用教學基金,給予相應報酬。短期目標是根據具體的實踐教學課程要求,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師發展和提升計劃。
就教師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教學過程而言,還應制定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長期目標可以四年為期。中國大學的學制一般是四年,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課程一般都要求達到全部課程總學時的40%以上。從跨進大學校門的專業認知實習開始,到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畢業論文),每個學期都有相對應的實踐、實訓、實習課程。長期目標要進行頂層設計,根據學校所制訂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校企合作教學團隊的專職教師和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必須在一起進行認真研究和充分論證,明確教學團隊四年所要完成的主體任務是什么,如何按照學校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如何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等。中期目標是針對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實習、實訓或實踐環節,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制定出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和達到的教學質量。短期目標是針對某一實習、實訓和實踐課程,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將實習、實訓和實踐的每一個環節具體化,制定出具體的教學授課計劃,進行嚴格的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質量評估。
2.開放、互動、共享,優化團隊教學平臺。根據校企合作教學團隊的特點,應建立開放式、互動式和共享式教學平臺。
一是開放式教學平臺。該平臺首先是對教師開放。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在這個平臺上可以自由地進行教師一對一的小組組合,這樣的教師小組又可以自由地對學生小組進行選擇。其次是對學生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未來的發展需要進行小組組合,這些學生小組也可以自由地選擇教師小組,從而形成教師和教師、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的雙向、多向開放式組合。最后是對社會開放。校企合作教學內容可以通過慕課、微課等方式向社會開放,同時也接受社會對這些教學內容的開放式評價。
二是互動式教學平臺。首先,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可以在平臺上進行良性互動。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可以一起探討教育教學問題。其次,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延伸教學。學生可以在平臺上繼續學習、完成作業,還可以就課堂學習、實踐能力培養、未來職業發展等與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最后,學生和學生也可以在此平臺上討論學習體會、實踐體驗和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等。
三是共享式教學平臺。校企合作教學團隊應充分利用通信及互聯網技術的便利,進行共享式教學。首先是資源共享。高等院校作為教學單位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人才優勢。行業企業面向社會和市場進行生產和運營,具有豐富的社會資源,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方。校企合作教學團隊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互通有無,資源共享。其次是方法共享。高等院校專職教師在理論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優勢,而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在生產實踐上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二者應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再次是信息共享。高等院校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信息和企業的生產發展、人才需求等信息要時時相互溝通、相互交流。最后是成果共享。高等院校的教學科研成果應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企業的需要應成為高等院校教學和科研的重要課題。
3.以學生為本,傳幫帶協同教學育人。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傳幫帶協同教學育人。所謂“傳”,一是“傳道”。《中庸》提出:“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是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對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全體成員的要求。二是“授業”。在校企合作教學團隊成員的教學過程中,理論講授要求突出重點、難點,最好不超過實踐課程總課時的15%。強調“在做中學”,教師躬身實踐,通過具體生產實踐指導學生。
所謂“幫”即幫扶,也就是說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索,終身學習。只有在學生遇到實際問題和困難時,教師才加以引導,并且點到為止即可,即《論語》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幫扶”最好不超過實踐課程總課時的10%。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和艱苦努力去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才會真正地成長起來。
所謂“帶”,即教師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不斷實踐、積極探索。通過建立現代師徒模式,在項目實踐中學習,進行案例學習、情景學習以及頂崗實習等,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大國工匠”精神,才能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這樣的實踐學習最好達到實踐課程總課時的75%以上。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徑。校企合作教學團隊所進行的內涵建設應以學生的“職業需求”為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關注學生對學校教育、實踐教學和未來職業需求的期望,進行心理契約的構建、調整和完善。通過應用型本科院校和企業的深入合作、教學與生產勞動及社會實踐相結合,相信一定能實現培養理論基礎扎實、職業素養優良、實踐能力水平高的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美)E.H.施恩.職業的有效管理[M].仇海清,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2]朱熹.大學中庸論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4]楊兆山,姚俊.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趙文青.對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戰略的思考——潘懋元先生訪談錄[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6]王建華.高等教育的應用性[J].教育研究,2013(4).
[7]詹學文,詹秋文.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