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校溝通;真誠;理解;尊重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5-0078-01
“不好啦!不好啦!打起來了,張老師被打了。”教學樓傳來一陣尖叫。一位女教師驚魂未定地跑到我的辦公室,帶著哭腔斷斷續續地講述了事件的經過,原來是我們年級的張老師被家長打了。我一邊往事發辦公室趕,一邊給校長打電話,并報了警。當我趕到辦公室的時候,只見張老師坐在地上,滿臉是血,一位大塊頭男子手里拿著一個鋼管,嘴里還在罵罵咧咧的,身上有些酒氣。
據事后詳細了解,其實事情的過程非常簡單。原來小A在校作業沒有完成,班主任張老師對他進行了點名批評。小A回家后就對父親說被班主任欺負了,于是家長一氣之下沖到學校準備找張老師要說法,結果在酒精和張老師言語的刺激下做出了過激的舉動。其實在家長到辦公室準備動手之前,還是有一個可以溝通的空間。導致事件最終失控的是張老師的一句話,一句很無意的話:“我不跟你這樣沒素質的人說話。”就是這句話徹底激怒了小A的家長,讓原本還有一絲可以溝通的空間徹底喪失。這件事情應該說對我們的觸動很大。
其實,我們班主任在抱怨家長難溝通的同時,應該更多地換位思考一下: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學生家庭情況的特殊性,忽略了家長的文化層次和文化素養,忽視了與家長交流的平等性,忽視了給家長最起碼的尊重和自信;我們總是以同一標準要求所有家長,總是帶著批評或者責怪的語氣與家長溝通,總是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總是覺得自己說的都是對的。作為一個班主任,特別是優秀的班主任更應該去反思這些問題,更應該學會如何有效與家長溝通,從而使家校教育合力達到最大化。
首先,了解學生的家庭是否存在什么特殊性。一般有問題的學生的背后都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做足帶班前的功課,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后,才能對癥下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師與家長要平等溝通、真誠溝通、換位溝通,當然也要充分考慮到家長的文化層次和文化素養等各方面。教師一個真誠的眼神,一個簡單的為家長倒杯水的行為,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的描述,可能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溝通結果,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去發現。不要一味地“報憂不報喜”,抓住學生的缺點不放,抓住學習成績不放。作為班主任,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成長的點滴進步,給家長鼓勵和肯定,這些都能為我們開展家校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再次,溝通的方式方法要靈活。與家長的溝通不一定非要是將家長喊到辦公室,然后冷冰冰地例行公事,這樣的談話只會讓家長和孩子反感。網絡、微信、QQ等平臺,都為家校溝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關鍵是看我們如何將其運用好。一味地責怪解決不了問題,一味地妥協也解決不了問題,基于理解和平等的溝通才是實現家校和諧的關鍵。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戴埠高級中學)